綱要下冊的世界通史中,有涉及西亞地區的內容,選修一中也有從專題的角度講到不同時期不同政權下的西亞發展情況,但時序上又出現顛倒、斷層現象,教師和學生對這一地區的歷史發展的感覺就一個字:亂。為了全方位理清這一地區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各個時期的社會面貌,筆者在整合教材的基礎上,適當補充,形成相對清晰的發展脈絡,一窺西亞歷史全貌。(表2)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整合“西亞文明的歷史進程”:
1.西亞地理範圍
伊朗高原,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阿拉伯半島,地中海東岸
2.文明的起源
①西亞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麥、小麥、豆類作物,馴養山羊、綿陽、牛等家畜,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北非、歐洲。
②最早出現村落,有住宅、倉廩、地窖、公共活動場所,為定居、繁衍、防衛、集體活動提供便利。房屋由黏土和蘆葦混合成的磚塊建造,木材作梁,幾戶人家房屋牆壁貼著牆壁建在一起,結構相同。
3.文明演變
主角1:蘇美爾人,公元前5000—4000年定居於兩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城邦政治文化成就:①創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②創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③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④發明60進位制,用於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和人工。⑤出現城市,是一定區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禦、經濟活動、宗教祭祀的中心場所,具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種功能。⑥建築和藝術成就輝煌(泥偶雕像、壁畫)。
主角2:阿卡德人,建立阿卡德王國,公元前2371—2191年,第一次統一兩河流域南部。(僅作了解)
主角3:烏爾第三王朝,蘇美爾人復興後建立,再次統一兩河流域南部。前22—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不同形式的借貸有不同的利息,還有具有社會救濟性質的免息借貸。
主角4:古巴比倫,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阿摩利人建立,在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時逐漸強大。
政治:①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一1750年),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君主專制制度,②頒佈《漢謨拉比法典》。
經濟:①王室、神廟、政府官員、貴族、商人擁有土地,合夥經營或出租給佃戶,土地、果園、資金、牲畜工具等都可以出租,漢謨拉比法典進行保護。②修建水利工程、減少旱澇;開鑿、疏浚、維護灌溉系統。③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
漢謨拉比死後,古巴比倫王國內亂外患,被赫梯人於公元前1595年滅亡。
主角5:赫梯帝國,前17世紀建立於小亞細亞,後入侵兩河流域;前14世紀進入鼎盛,疆域從小亞細亞延伸到巴勒斯坦。率先掌握冶鐵技術,並逐漸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歐洲。公元前8世紀,殘存的赫梯王國被亞述帝國所滅。
主角6:亞述,地處兩河流域北部,是在公元前10世紀時西亞、北非各大國相繼衰落的情況下崛起的。
政治:統一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部分,一度征服埃及。
建築:修建規模宏大的王宮,大門標誌性雕像是人首飛牛。
文化:位於埃及與西亞文明交匯點的腓尼基,商業比較發達,為方便記錄,發明了腓尼基字母,向東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發展出西亞、埃及、印度等地的字母,向西形成希臘字母,演化出拉丁字母,成為歐洲字母文字的起源。
公元前605年,亞述帝國滅亡。
主角7:新巴比倫。亞述帝國解體後,新巴比倫王國的建立者是迦勒底人,與建立古巴比倫王國的阿摩利人同屬塞姆語系,故稱新巴比倫王國。不過,這個王國存在的時間不長,從公元前626年建國,到公元前539年就被波斯帝國兵不血刃地滅亡了。(僅瞭解)
主角8:波斯帝國,崛起於公元前6世紀的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政治:①繼承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宣揚君權神授;②地方實行行省制(總督與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③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波斯人擔任重要職務;④前5世紀,數次入侵希臘失敗,盛極而衰。⑤前4世紀末,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前330年,滅亡波斯帝國。都城被洗劫,王宮被燒。亞歷山大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沿用波斯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推廣波斯禮儀,與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方式訓練波斯士兵。亞歷山大去世後,進入希臘化世界,希臘化時代,前312年進入塞琉古王國時期,前63年被羅馬所滅。3世紀薩珊波斯成立,7世紀滅於阿拉伯帝國。9世紀薩曼波斯建立,後改國名伊朗。
統治特點:繼承地方特色;君主專制王權至上;君權神授;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全面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波斯人的統治管理。
建築:王宮裝飾豪華,雕樑畫棟,多幅雕刻刻畫臣民進貢的場景,體現專制帝國統治者的威嚴。
文化:希臘文明和波斯文明發生深入廣泛的交流。
主角9:阿拉伯帝國。
帝國的形成: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到穆罕默德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8世紀中期建立起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北部,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官僚機構輔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樞密院和財政部等。宰相協助哈里發統管政務,樞密院掌管令狀與文告,財政部負責收支。
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阿拉伯商人在東到中國、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洋貿易。境內城市繁多,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繁榮與交流: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把古埃及、西亞、希臘、羅馬、印度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結合阿拉伯人的風俗、語言、傳統,創造阿拉伯文化。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文學:懸詩;《天方夜譚》來源於埃及和西亞的民間傳說,在中國廣泛流傳,影響到西歐文學。科學:代數、天文學、醫學、把印度數字傳到歐洲(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商人在亞、歐、非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範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後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13世紀中期,蒙古第三次西征,以西亞為目標攻佔巴格達,滅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利汗國。
主角10:奧斯曼帝國。
擴張與興起:①擴張與征服: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兩河流域上游發展起來,攻擊拜占庭帝國,征服小亞細亞、巴爾幹和東南歐部分地區。②帝國的形成: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到16世紀後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是蘇丹,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經濟文化狀況: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徵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成為新航路開闢的直接原因。
主角11:悲催的近代史。
殖民體系的形成:18、19世紀,英法俄等國紛紛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範圍,分割領土。奧斯曼帝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俄國、英國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和內政,分別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劃分勢力範圍。
亞洲覺醒:1905—1911年,伊朗發生立憲革命,制定了伊朗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規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革命在伊朗統治者和俄英等外部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但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地爆發了反對英法佔領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