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之前,佔據山西高原上的晉人,始終是秦國東進的最大阻礙,這種情況並未隨著晉國解體而得到太大改觀。韓趙魏升格諸侯之後,非但沒有從整體上削弱三晉的實力,反而在短時間內演化為三個強勢的軍事集團,其中趙國繼承晉國的北部領土並得到太行山以東的邯鄲地區,韓國得到上黨高地及其以南地區,魏國分得河東、河西和太行山以東的鄴一帶。起初,三家國土犬牙交錯,儘管後來相互交換部分城池,但魏國依舊被韓國一分為二。
從地圖上分析,假設魏人將東西兩片國土中的任何一部分與韓國進行置換,魏國的國土都可以連成一片,但魏國人不願意這樣做。魏國的西半部分是晉國的龍興之地,這裡包含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和河西之地,自晉人分封至此便開始經營,歷春秋近三百年的耕耘,是魏國當之無愧的大本營。至於其東半部分則在河南河北的結合部,土地肥沃且人口稠密,於當時而言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韓國貧瘠的上黨高地,魏國不論拿出哪一部分來交換都覺得吃虧,如果魏國不能做到東西並向發展,就只能通過二選其一來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以魏國有限的國力是無法做到東西並重的,在西部收到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後,魏國採取守勢,東邊在西門豹治鄴後前景可觀,使得魏國的基本國策在連續三代君主身上出現搖擺不定。
圖-魏國奪取河西
在第一代國君魏文侯時期,魏國的主要戰略方向是一如既往地向西擴張,此時魏國的國都還在安邑,也就是今山西省運城。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魏國的國力對秦國形成碾壓之勢,在魏武卒的瘋狂打擊之下,老秦人接連喪城失地,大將吳起更是幾度打得秦國瀕臨亡國。但在赳赳老秦的拼死反擊之下,隨著吳起因受猜忌逃往楚國,逐漸魏國從戰爭中奪取的利益也越加微薄。
始終無法在拉鋸中完成對秦國的絕殺,連年的高額投入,使得魏國高層逐漸懷疑與秦戰爭的性價比,進入魏武侯時代,魏國的國策開始發生微妙的改變。眼見老對手秦國已無力翻身,魏武侯將目光從西部轉向中原,秦國因而從戰略上得到喘息之機。中原地區土地肥沃、城郭富庶,魏國以東部國土為支點不斷向周邊擴張,儘管遭到以齊國為首的東方諸侯的聯合反制,但憑藉著強大的國力,魏軍總體上勝多負少。
圖-趙魏韓遷都
這一時期堪稱魏國的黃金時代,但輝煌的表象之下卻潛藏著因戰略重心東移而醞釀的禍患。魏惠王九年,魏國乾脆放棄故都安邑並遷都大梁,儘管大梁之繁榮讓這些山西漢子瞠目結舌,但這也導致魏國失去山西高原的地理屏障,轉而將自身置於中原四戰之地。
圖-魏國攻克邯鄲
公元前354年,魏趙之間爆發戰爭,趙國不敵魏軍而導致邯鄲被圍,收到求援的齊國採用孫臏“圍魏救趙”之策直取大梁,魏軍緊急回援並在桂陵遭到大敗。十三年後,魏齊再次爆發馬陵之戰,齊軍複製桂陵之戰的戰術,魏將龐涓戰死,魏國再度受到重創。
而在中原接連失利的同時,恢復元氣的秦國又於公元前352年攻破安邑,魏國逐漸進入兩面夾擊的境地。倘使魏國不曾遷都大梁,以安邑的山河之險,斷然不會被齊國直搗都城,艱難求生的秦國也不大可能會迅速回血。然而歷史總是在一次次的抉擇中走向定形,兩線出擊的魏國在強盛時固然可以威服四方,可一旦顯露出衰退之態,必然遭到群雄分而食之。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