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生繭且愛生繭,這些問題你可千萬別大意!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作為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日常行動中可謂是大功臣,腳幫助著我們完成大多數的機體活動,一雙腳的好壞可以直接關係著我們的生活質量。
走路、跑步、跳舞是生活中十分平常的運動,即便有襪子的保護,但人的腳部由於頻繁性地與鞋產生摩擦,長時間累積後造成了皮膚的局部增厚,從而引起了一種角質增生性損害。
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當購鞋過程中遇到一雙外觀好看但舒適感不強的鞋時依舊會選擇買下它?有研究表明,腳部的磨損情況與穿鞋是否合適、舒適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判定一雙鞋的合腳程度一般依靠其上腳後是否舒適為主。當一雙鞋被我們穿上腳時,它的豎向鞋長、橫向鞋寬、縱向鞋深甚至內裡材質、鞋底硬軟度都與我們的腳幾乎產生直接的關聯。如當鞋的寬度過小時,腳部在運動時由於處於橫向擠壓中,會造成前腳掌蹠骨處的嚴重磨損,長此以往從而造成繭的形成。
此外,長時間穿著不合腳的鞋還會使腳的拇趾內側出現骨性突起,造成腳趾的側向移位。
襪子作為一項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謂是“足部保護傘”,它保護著我們的腳儘可能地在行動時減少與鞋的摩擦。
但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便利性或美觀度在穿鞋時並不喜歡穿襪子,而據試驗表明:一雙即便再合腳的鞋在人處於活動中時也會和足部產生一定的摩擦係數。穿鞋不穿襪,這就造成了腳部與鞋會長時間地進行高強度摩擦,短期內只會使腳部形成水泡,而隨著時間的累積則會使腳部嚴重生繭。
通過日常經驗我們不難發現:人的腳部生繭其實歸咎於腳部的受力。當人處於躺臥姿勢或坐立姿勢時,腳部幾乎不受壓力作用,而當人站立或走動、跑動姿勢時,腳部尤其是腳底會受到人體的全部重量。
因此,若人的腳部長時間受到壓力作用時,由於此時腳掌皮膚已經因受壓而延展,再加之運動帶來的壓力變化,如走路、跑步時腳部落地與騰空的起伏,會使得腳掌乃至腳掌兩側、腳背的皮膚與鞋的四周分別產生相應的摩擦,因此長時間會形成繭。
尤其是蹠骨的大拇指根部處,由於該處屬於全腳掌受力最為龐大的一個區域,故此處往往最易生繭。
有研究表明:在控制其餘一切因素相同的情況下,老年人的腳部會比青壯年的腳部更易生繭。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個部位的角質層新陳代謝會逐漸變得緩慢,因此在同樣強度的角質增生下其增厚皮膚自然脫落的速度會緩於青壯年,導致腳底出現老繭。
磨損生繭其實只是機體在面臨損害時萌發出的一種正常保護反應,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腳底生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自我剝落或正常附著於皮膚,而當腳底在如走路、手摁等受壓及正常觸碰的情況下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時,這就需考慮是否存在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