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世界知識 關注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編者手記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創新已成為改變國家力量對比、影響未來世界發展格局的關鍵力量。圍繞科技領域領導力的競爭是當今國際戰略博弈的重點。2019年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入新時代,兩國不斷深化各領域戰略協作,其中科技創新是最具發展前景和戰略意義的合作領域之一。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深化科技創新合作的重要性對中俄而言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突出。
兩國科技創新現狀
自從2006年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以來,中國的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近十年來,科技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漸成主旨,科技實力明顯躍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1。中國科技投入顯著增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至2021年的2.79萬億元,擴大1.7倍,居世界第二。中國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91%上升到2021年的2.4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從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展看,中國在鐵基超導、量子通信、幹細胞、腦科學等領域產出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看,中國高鐵、5G移動通信等進入世界前列。不過,中國科技創新仍存在一些短板,如原始創新能力不夠強、高端科技產出佔比偏低、產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等。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科技創新實力驟然下降,但從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有所回升。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看,俄科技創新實力從2009年的第78位提升至2022年的第47位。俄在數學、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上佔據世界前沿地位。在應用技術領域,俄航空航天技術、激光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能技術、新材料等均居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軍工技術上優勢明顯。然而從基礎研究整體產出看,俄與中美仍存在較大差距。
俄科技創新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和以下因素有關:一是研發強度下降。蘇聯時期,其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一度達到5%。蘇聯解體後,俄研發強度大幅下降,2003年約為1.3%,2013年降至約1.1%,之後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這與目前研發強度世界平均水平1.7%、北美和西歐約2.5%的水平差距較大。其次是科研機構減少及科研人才流失。從科研機構數量看,2000~2021年俄研究機構從2686家減少到1627家。
蘇聯解體後,中俄科技合作逐漸從技術引進為主向聯合研製、高端產業合作、協同創新合作方向推進,形成了多層級、多領域、全方位的互利共贏、務實合作局面。
1996年,中俄建立以兩國總理定期會晤為代表的高層交往及合作機制。中俄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從副總理級的中俄經貿科技合作委員會下設“科技合作常設分委會”升級為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框架內的“科技合作分委會”。
中俄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對口合作取得積極進展。兩國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建立的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對增進雙方科技領域互動、增強技術開發深度、提高創新速度、推進雙方產業有機融合產生積極作用。另外,中俄合作基地和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在科技部的推動下,中國成立了“對俄科技合作基地聯盟”,已成為開展對俄科技合作的重要載體。
中俄科技創新合作成果豐碩。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俄羅斯科學基金會共同資助的基礎研究合作項目數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合作項目不斷向前沿學科領域拓展。兩國技術合作涵蓋軍事技術、通信技術、航空航天、生物技術、新材料、核能、醫學、電子等多個領域。中俄分別獨立建設了“北斗”導航系統和“格洛納斯”導航系統,導航合作成為兩國近年科技合作的熱點。2021年3月,中俄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諒解備忘錄。
中國頭部科技企業深耕俄市場並取得一定進展。騰訊、中聚電池Sinopoly、阿里巴巴、華為等公司在俄股權收購、設立合資企業、共同研發合作、本地化生產等方面取得務實成果。
制約因素
合作理念亟待重塑。俄經過蘇聯解體30年以來的轉型試錯,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雙方科技創新實力發生鉅變,合作訴求也隨之調整。我國對俄技術的認知多停留在過去,對俄方基礎研究的底蘊和實力認知不足。俄方專業人士則意識到,隨著中國科技實力增強,與中國展開聯合研製等方面的合作更符合其利益,特別是在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由於遭到西方制裁,俄在高科技產品供應、科學研究方面受到嚴重影響,但對華科技合作思路的重構對俄而言並非能夠一蹴而就。
人才缺乏問題日益突出。20世紀50~60年代,中國通過選派大批青年赴蘇留學,培育了一批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的複合型人才。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類人才已越來越少,梯隊建設未能持續跟進,複合型人才嚴重缺乏成為阻礙雙方合作的重要因素。
企業參與合作的內生動力不足。中俄科技創新合作以政府為主導,企業主體的內生需求不足。從俄情況看,其民營資本不活躍,最具市場活力和創新積極性的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另外,除了軍工技術外,中國企業對與俄進行民用技術方面的合作缺乏興趣。
俄方安全觀影響兩國高科技合作水平提升。在一些尖端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軍事的敏感技術合作領域,俄方異常謹慎,針對類似合作項目兩國往往難以達成協議。當前,隨著中國技術實力的提升,與中國合作又使俄方產生“戰略不對稱”擔憂,擔心自身變成科學理念、技術和人才的淨輸出國。
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產業化機制不健全。在科技合作中,中俄尚未建立起較為有效的轉化機制,這一問題的堵點主要體現在:雙方技術產品與科技信息市場不發達,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專門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機構不足;風險投資機制亟待建設。中俄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發育不足,主要原因是風險投資機制未能跟上。
如何推動中俄科技創新合作
兩國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前瞻性的規劃安排和統籌把握,為合作提供穩定的制度和機制保障,促進各合作領域的無縫對接。應設立中俄科技合作跨部門協調機制,疏通各部門之間存在的壁壘,解決科技創新合作跨界融合問題,實現創新價值鏈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緊密合作、交叉賦能和互惠共贏,形成整體協同效應。
中俄應以大科學項目合作為契機,在主導大科學項目方面進行經驗交流。在聯合資助科研項目選擇方面,增加多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合作研究項目以及青年研究項目。
著力培養高端研究人才及複合型人才。公派留學宜指向俄優勢學科領域,如核物理、分子生物學、材料學、力學、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另外,多途徑探索人才聯合培養方式。
推動俄科學城與中國科技園區之間實現對接合作,推動聯合科研成果在中俄以及其他國家境內實現產業化及商業化。同時,中國應重視國內區域共享機制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發揮各省市的差異化優勢,共同打造對俄科技創新合作的一盤棋。
積極創造條件,使企業成為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投入、執行和受益主體,形成引擎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參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助力的合作態勢。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