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科普100句 ,存下來慢慢看

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1.稱“庭”的是:額。
2.稱“藩”的是:頰側。
3.其面色、膚色一生不變的稱:主色。
4.隨氣候生活條件而改變的面色稱:客色。
5.失神的表現是:精神萎靡,兩目晦暗。
6.得神的表現是:面色榮潤,目光精彩。
7.脾虛溼阻的面色多表現為:黃胖。
8.小兒疳積的面色可表現為:乍黃乍白。
9.腎精久耗者最常見:面色黑而乾焦。
10.瘀血證最常見:面色青紫。

11.黃疸:面目一身俱黃。
12.萎黃:面黃枯槁無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濁主:病在陰。
14.望色十法中色澤主:生。
15.面色白,多為:陽氣虛衰。

16.面黃虛浮,多為:脾虛溼蘊。
17.心血瘀阻見: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虛溼阻可見:面黃虛浮。
19.臟腑精氣衰竭則: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則:形瘦食多。

21.癱瘓的特徵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證的特徵是: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
23.痺證的特徵是:關節腫痛,肢體動作困難。
24.熱邪壅肺則:鼻翼煽動。
25.肺胃熱毒則:咽喉紅腫潰爛。
26.肝風內動可見:橫目斜視。
27.小兒慢脾風多見:昏睡露睛。
28.腎精耗竭可見:瞳仁擴大。
29.黑珠屬肝稱:“風輪”。
30.白珠屬肺稱:“氣輪”。

31.瞳仁屬腎稱:“水輪”。
32.筋之精為:黑睛。
33.骨之精為:瞳仁。
34.血之精為:眼絡。
35.耳流白膿為:纏耳。
36.耳流臭膿為:耳疳。
37.氣陰兩虧,虛火上浮,可見:色淡紅不腫,微痛反覆發作。
38.肺胃熱毒壅盛可見:咽紅腫疼痛,甚則潰爛。
39.肺胃熱毒傷陰重證可見:咽喉出現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隨即復生。
40.腎在舌分屬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屬部位是:舌尖。
42.溼熱內阻可見:舌苔黃厚膩。
43.痰飲水溼內停可見:舌苔水滑。
44.胃陰耗損,胃氣虛弱:舌苔剝。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屬:脾腎陽虛。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屬:氣血兩虛。
47.提示胃氣大傷,胃陰枯竭為:舌光無苔。
48.提示正氣漸復為:舌苔由厚變薄。
49.舌苔由薄轉厚為:邪氣入裡。
50.舌苔厚膩驟然消退為:胃氣絕。

51.胃之氣陰兩傷可見:鏡面舌。
52.溼熱可見:黃膩苔。
53.熱盛津傷可見:燥苔。
54.瘟毒內盛可見:粉白苔。
55.溼病化熱,津液暴傷可見:苔白糙裂。
56.素體陰虛火旺復感風寒之邪可見:絳舌薄白苔。
57.氣營兩燔的舌象:絳舌黃白苔。
58.裡熱挾溼的舌象是:紅舌蒼老滑苔。
59.風痰病機是:肝風挾痰。
60.寒痰病機是:寒傷陽氣,氣不化津。

61.溼痰特點是: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點是: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點是:高出於皮膚,摸之不礙手。
64.斑的特點是:平鋪於皮下,摸之不礙手。
65.溼疹的病機是:風溼熱留於肌膚。
66.纏腰火丹的病機是:肝火妄動,溼熱燻蒸皮膚。
67.隱疹的病機是:營血虛,風中經絡。
68.小兒指紋紫為:內熱。
69.小兒指紋色淡為:虛證。
70.熱擾心神則見:譫語。

71.心氣大傷,精神散亂則見:鄭語。
72.太息表明:肝氣鬱結。
73.呃逆表明:胃氣上逆。
74.實熱證則:咳吐粘痰黃水。
75.虛寒證則: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陰虛則:乾嘔。
77.食滯則:嘔吐酸腐。
78.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為:喘。
79.呼吸氣急而短,不足以息,數而不能接續者為:短氣。
80.喘息氣粗,聲高息湧為:實喘。

81.咳嗽胸悶,納呆,泛惡,頭暈目眩,苔膩脈滑者為:痰飲。
82.溼溫特點是:午後熱甚,身熱不揚。
83.陽明實熱特點是:日晡熱甚,汗出大便乾結。
84.陰虛火旺則:午後低熱。
85.溼熱交阻則:身熱不揚。
86.陽虛可致:自汗。
87.陰虛可致:盜汗。
88.裡熱亢盛則:蒸蒸汗出。
89.氣血運行不周則:半身汗出。
90.頭頂痛屬:厥陰經。

91.前額痛屬:陽明經。
92.有形實邪閉阻氣機為:絞痛。
93.溼邪困遏氣機為:重痛。
94.真心痛的診斷依據是:胸痛持續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癰的診斷依據是:胸痛而咳吐膿血。
96.肺癰為:胸痛、身熱、咳吐膿血腥臭痰。
97.肺陰虛為:胸痛、潮熱、盜汗、咳痰帶血。
98.肝火熾盛可致:脅肋灼痛,面紅目赤。
99.肝氣鬱結可致:脅脹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視頻教程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