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高血壓是我國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同時又是引起腦卒中、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鑑於此,不少人患上高血壓後,遵照醫生說的“吃飯口味不能太鹹”“不要吃太多鹽”的原則,平日裡做菜也不敢多放鹽,飲食清淡極了,就連零食也是選不加鹽的。
結果沒想到,這血壓非但沒有降下來,相反還升上去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高血壓的“罪魁禍首”竟不是鹽,而是它!
很多人認為鹽是引發高血壓的元兇,實際上,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鈉。
流行病學數據表明:每日鈉鹽攝入量增加5~6 克,收縮壓就會升高3.1~6.0 毫米汞柱。

在我們的飲食中,攝入的鈉一般會由尿、糞、汗液排出,其中經尿排出的約佔90%。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食鹽的攝入量過多時,經尿排出的鈉自然也會相應增多。
但人體的排鈉功能是有限的,如果攝入過多的鹽,機體又無法及時排出,鈉就會在體內瀦留。這樣一來,人體血管裡的血液就會增多,從而導致血壓增高。
更重要的是,鈉瀦留還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也增高。鈣離子增多會導致平滑肌收縮,從而使血管腔變窄、血管阻力增加,最終導致血壓升高。
此外,高鹽還能使血管變得敏感。平時不能引起血管收縮的一些情況,在高鹽狀態下,都會使血管收縮,從而使血壓升高。
血壓升高又會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進一步引起排鈉障礙,從而使血壓變得更高,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看到這,有人可能會不服氣,我家裡一直都吃得比較鹹,但每年體檢都沒查出過高血壓,這又怎麼說呢?
這是因為,除了高鈉攝入會導致血壓升高外,遺傳因素也常參與其中。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這類人可謂是“天賦異稟”。
此類人即使沒有因攝入過量鈉而患上高血壓,在人體老化過程中,也會因為體內高血鈉的情況,使心肌纖維化、血管周圍間質膠原纖維沉積,從而影響到心血管功能。
再說了,人體對鹽的敏感性是可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腎臟的排鈉功能會隨之減退,這就會讓血壓對鹽的敏感性隨之增強。

低鈉鹽飲食,會使血管對神經胺類物質敏感性下降,血管的反應性因此會降低,低鹽又使血容量下降,這都有利於血壓下降。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能超過5克。一般食鹽中鈉含量約為40%,也就是說,建議成年人每天鈉攝入量不超過2000毫克。

那麼問題來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怎麼減少鈉鹽的攝入,還能保證食物不減味呢?大家不妨試試以下幾個小技巧↓
控鹽3個妙招,讓食物減鹽不減味!
選擇低鈉鹽或低鈉食物
低鈉鹽適當降低了食鹽中的鈉含量,增加了鉀含量,是普通健康人群的優先選擇。
但要注意的是,高血壓病人換用低鈉鹽,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此外,在購買食品時,要養成看產品包裝上營養成分表的習慣。營養成分表上會標註食品的鈉含量,鈉含量低也就意味著食物含鹽較少。
巧用食物提味
烹飪時,還可用香菇、香菜、洋蔥、胡蘿蔔、番茄等食物提味,儘可能減少放鹽量。
此外,像醋、檸檬汁等酸味調味汁,也能替代一部分鹽和醬油,這樣既可改善食物口感,又能促進食慾。
避開“隱形鹽”
要知道,食品的鹹度和鈉含量是不成正比的。有些食物吃起來不鹹,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暗藏驚人的鈉含量,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量的鈉。
調味品:豆瓣醬、醬油、椒鹽、蝦醬、魚露、腐乳、辣椒醬、味精、雞精等。

加工肉:包括任何熏製、加工、泡製的肉製品,比如牛肉乾、豬肉脯、肉鬆、臘肉、臘魚、火腿、午餐肉、臘腸、火腿腸、魷魚絲等。
醃製蔬菜:榨菜、大頭菜、梅乾菜、蘿蔔乾、泡菜、橄欖、酸筍、酸菜等。
其它食物:如掛麵、某些早餐麥片、早餐穀類脆片等。購買此類食物時,最好先看看配料表上的鈉含量。
對於這些不起眼的高鈉食物,大家能不吃盡量不吃。實在想吃的話,淺嘗兩口即可。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答案吧

編輯:魚躍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