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完沒了的拉肚子,治療注意這4點

小編導讀

拉肚子看起來不是一件大事,但是慢性洩瀉卻十分折磨人。患者病程日久,每日可能洩瀉多次,很是影響日常生活。病程日久的疾病,大家多會考慮到虛,但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虛的原因,對於慢性洩瀉的治療,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01
健脾燥溼不應,須求風藥勝溼

洩瀉之證,多與溼阻有關。部分慢性洩瀉患者,出現一派脾虛溼阻之證,但累投健脾燥溼之劑如參苓白朮散等無效,可用風藥勝溼法,藥如防風、羌活、葛根、白芷等,方如荊防敗毒散。此類風藥,性辛溫而升散,升散能逐溼於體表,辛溫能燥溼於體內。溼去則脾健,洩瀉自愈矣。

如治陳某,男,48歲。洩瀉2年餘。大便溏薄,每日3~6次不等。體形消瘦,腹脹腸鳴,精神不振,舌苔白膩,質淡胖,邊有齒印,脈弦細。服健脾燥溼藥不應,治擬風藥勝溼為先,予荊防敗毒散10劑而症狀基本消失,後以參苓白朮散善後而愈。

02
狀若溼熱滯留,實乃脾陰虧損

脾陰不足,腸胃功能紊亂,症見大便次數增多,質薄量少,瀉後不爽,伴口乾煩熱,飲水腹脹,舌紅苔黃,脈細,易誤診為溼熱蘊滯腸道而投清熱燥溼之品。然細察此證,苔黃而不膩,便溏而無黏液,便次多而肛門不灼熱紅腫,可資鑑別。治宜補益脾陰之品,如白朮、白扁豆、北沙參、石斛、木瓜、烏梅等,既不可用苦寒燥溼之劑,又不能投甘溫滋膩之品。

如治鄭某,男51歲。洩瀉5年餘。大便每日4~5次,每次排便量少質溏,有後重感,納食不佳,口乾咽燥,時感煩熱,舌苔薄黃,質紅而燥,脈弦細滑。治擬補益脾陰法,藥用白朮、懷山藥、宣木瓜、烏梅、雞內金、焦山楂、北沙參、黃精、生地黃、茯苓。連續服藥30餘劑而愈,隨訪1年未復發。

03
久瀉未必皆虛,大黃亦可奏功

慢性洩瀉多見脾腎虧虛之象,醫者喜投溫補,然不可以此為一定不變之法。若瀉前腹部脹痛不適,瀉後脹痛減輕,脈弦實有力,舌苔厚,質紅者,屬邪實積滯,肝脾不和之證。不必慮其久病為虛,可大膽運用通腑導滯、調和肝脾之品,以小承氣湯合痛瀉要方加減。

如治劉某,男,29歲。洩瀉1年餘,大便每日3~4次。便前必腹痛,便後腹痛消失,舌苔厚,舌質淡紅,脈弦滑。不通腑逐邪不能調和肝脾,予痛瀉要方合小承氣湯。服藥一劑,瀉下大量溏便2次,第二日腹瀉僅2次,大黃減半,續服3劑,諸症皆瘥,以參苓白朮散調理善後,隨訪2年未復發。

04
證兼頑固腹痛,勿忘化瘀通絡

腹痛是慢性洩瀉的常見兼症,若瀉前腹痛隱隱,瀉後腹痛仍不消失,久治不愈者,乃久病入絡,腸絡瘀阻所致。在治療時應在辨證基礎上參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品,如地鱉蟲、當歸、紅花、三稜、莪術、參三七等。

如治林某,男,18歲。洩瀉1年餘,每日大便5~6次,伴不規則腹部隱痛,口乾不欲飲,肢冷畏寒,煩熱多汗,舌苔黃膩,舌質淡胖,脈弦細滑。曾服中藥50餘劑不效。證屬陽虛溼熱,腸絡瘀阻,治擬溫陽益氣,清熱燥溼,活血化瘀,用烏梅丸加地鱉蟲、參三七、三稜。5劑後腹痛消失,大便減少至每日2~3次,續服15劑而痊癒。

名醫經驗集

本書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王建康教授精心研究脾胃病證治的心得集,從理論探源、名家探頤、病證探討、治法探究、方藥探幽、臨床探索六個方面分門別類探微。

《脾胃病證治探微》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本書名為《脾胃病證治探微》,其中之“探”,含有距離、未知、求索之意,體現脾胃病研究特點和原創思維。一是探其源,脾胃學說形成年代遠久,未知領域的研究創新任重道遠,需著眼其遠大;二是探其深,脾胃病涉及臟腑多,病機複雜,內容深奧;三是探其廣脾胃病發病率高,患病人群廣,研究領域寬;四是探其新,脾胃病研究成果多學術進展快,再創新要求高,需關注其前沿。通過這種“探”的理念、追求和精神,經過“六探”的謀篇列目,反映作者脾胃病之理法、方、藥、術、案的階段性認識和探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