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之戰:1888到1962

中印邊境之戰:1888到1962

 駐印英軍第一次侵藏 

1865年,隨著英屬印度把不丹納入殖民範圍,虎視眈眈的英軍距西藏已咫尺之遙。

1884年,英軍一支約300人的武裝隊伍闖入西藏,遭遇藏民阻擋。1886年,英軍大批隊伍集結西藏亞東以南邊境,西藏噶廈地方政府派藏軍在熱納宗隆吐山築壘設防。

1888年3月20日,2000多名英軍突然向藏軍陣地發起進攻,憑藉裝備和戰術上的碾壓優勢,擊潰人數過萬的藏軍,隆吐山失守,英軍佔領春丕(亞東)。

1890年2月,中英簽署《中英藏印條約》:承認錫金為英國保護國,開放亞東為商埠,英國在亞東享有治外法權。

春丕河谷是西藏防範外敵的第一條防線。1894年5月1日,亞東正式開關。堅守一個多世紀的西藏,終於被入侵者打開了緊閉的大門。


春丕河谷又名亞東河谷,從切馬村西行10餘公里就是乃堆拉山口。翻越山口可進入錫金邦首府甘托克,也可到達印度大吉嶺。攝影丨趙春江



駐印英軍第二次侵藏 

1903年12月,英國以西藏地方政府拒絕執行條約為由,越過則利拉山口,於13日佔領仁青崗,發動第二次侵藏戰爭。

1904年3月,麥克唐納准將和上校榮赫鵬率1000多英軍攻至堆拉一帶。西藏地方政府調軍趕到堆拉以北的曲美新古一帶,構築了兩道石牆,組織防禦。

榮赫鵬假意談判,誘騙不了解步槍構造的藏軍熄滅火繩,隨後英軍突然發起攻擊,猝不及防的藏軍無法打響火繩槍,慘遭屠殺。史稱“曲美辛古大屠殺”。

當時英軍的槍手哈多,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道:“這場屠殺太令人噁心了,儘管將軍命令儘可能地擴大戰果,我還是停止了射擊。那場面太悲慘了!”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春丕河谷自古以來就是印度大吉嶺前往西藏的交通要道,英軍兩次侵藏戰爭均從此進入。

7月7日,江孜宗山古堡失陷,五百藏軍視死如歸,跳崖殉國。

英軍長驅直入,8月3日,榮赫鵬將大炮對準布達拉宮,拉薩陷落。

1904年9月7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與英方簽訂了《拉薩條約》,條款中隱藏建立英國對西藏保護關係的陰謀。隨後,清政府覺察到其中的險惡用心,經過一年多艱苦談判,1906年4月,在北京與英國追加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即《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增開江孜、噶大克為商埠,賠款250萬盧比,並特別規定“英國允不佔並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國國家亦應允不准他外國干涉藏境及一切政治”。

雖然《北京條約》依舊是不平等條約,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英國將西藏變為其殖民地的企圖。

江孜是通往拉薩的門戶。從6月開始到7月結束,2000英軍圍攻宗山古堡,噶廈政府發佈全藏動員令,各地民兵先後有1萬多人參與江孜保衛戰。圖片丨圖蟲

前進政策

在大不列顛英帝國漫長的殖民史中,印度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

駐印英軍發動兩次侵藏戰爭,是為了實現其“拱衛印度安全”的戰略思想,其核心包括:“三個緩衝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三個緩衝區”中第一個就是構建“英國管理下的西藏”,其次是印度洋周邊國家和地區,第三個就是通過控制阿富汗,阻擋沙皇俄國從中亞對南亞的擴張。

三個緩衝區,首當其衝,便是“英國管理下的西藏”。

二戰結束,殖民者敗回本土。1947年,印度雖然獨立,卻完整地將殖民者的思想繼承了下來。

奪取果阿,肢解東巴,吞併錫金,控制不丹和尼泊爾,向北則佔領藏南,蠶食阿克賽欽,在中國西藏頑強推行前進政策。

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方,而中印有著悠久的歷史交往和傳統友誼,毛澤東並不想“東面樹敵於美國,西面又樹敵於印度”。

印度總理尼赫魯認為國際形勢對印度有利,因此可以強硬姿態應對中國。圖為尼赫魯視察東北邊境的部隊。圖片丨LIFE

中國的剋制忍讓,反倒使印軍更加肆無忌憚,步步向中國縱深進逼。

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邊界東段的朗久,入侵印軍開槍射擊,雙方戰鬥約1小時,2名入侵印軍被擊斃。史稱“朗久事件”。

1959年10月21日,中印雙方在邊界西段的空喀山口,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史稱“空喀山口事件”。

1962年9月20日,印軍在克節朗河發起進攻,連長劉道臣犧牲。圖為拉薩市各界追悼被印軍殺害的烈士大會。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

1962年10月1日,中國國慶日,印度國防部針對中國的“裡窩那”計劃最後定型。

根據計劃,在邊界東部,印軍要佔領克節朗地區的塔格拉山脊;在西部,要拔除中國軍隊的21個據點,佔領阿克賽欽地區。

此刻,印軍在邊境西段,集結了5600多人,在東段則集結了1.6萬餘人。

印度軍隊開赴前線 ,其新增裝備大部分來自美國援助。圖片丨LIFE

此時,“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無暇顧及中印邊境,而蘇聯為了拉住中國共同對付美國,也暫時改變了其袒護印度的立場。

毛澤東決定抓住這一有利的戰略時機,對印軍進行反擊。

“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

10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要求“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 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參戰部隊在克節朗河谷進行戰前動員。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


首戰克節朗河谷

克節朗戰役是中印戰爭東線首戰,也是中國軍隊的主要作戰方向。

克節朗地區位於中印邊境東段的西端,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是錯那縣勒村的夏季牧場。

1962年6月,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約7公里,在克節朗河一個叫扯冬的村莊建立了哨所。

計劃實施之前,印軍第7旅及第4師均向國防部提出質疑:在這裡設立哨所,可能招致中國軍隊的反應。但國防部堅持邊界應修改在塔格拉山脊上,“更能體現邊界走向”。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克節朗河谷南側溝壑縱橫,印軍三個營沿河一線攤開,缺乏縱深,機動困難,加之10月河水已淺,幾乎無險可守。

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的主力是印軍王牌第7旅旅長達爾維久經戰陣。他實地踏勘後認為,克節朗河谷離公路終點步行需要六天,作戰物資嚴重不足,根本無力進攻優勢的中國軍隊,因此原定10月10日的作戰計劃一拖再拖。

為確保首戰必勝,西藏軍區前指張國華將軍調集了10300人投入克節朗戰役,包括藏字419部隊三個團、第11師第32團、山南軍分區步兵第2團和軍區炮兵第308團、工兵第136團一部。

1962年10月14日,麻麻至勒村的路上,後勤部隊依靠人力運輸炮彈。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

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同時發起反擊。

上午7時30分,克節郎戰役正式打響。在4個迫擊炮連15分鐘的炮火急襲下,印軍構築的簡易工事大部被摧毀。

攻擊印軍左翼的第155團首先向卡龍、槍等兩個據點發起衝擊,大勝。其後右翼在第154團的攻擊下,失去戰鬥力,印軍整個防線開始動搖。最終如同雪崩一樣全線崩潰。

印度步兵使用的是李恩菲爾德步槍,而中國士兵大部分換裝了五六式半自動步槍,足足領先一代。圖為戰壕裡的印度士兵。圖片丨LIFE

久經沙場的中國士兵氣勢如虹。著名的“陽廷安班”共9人,在另一個班的配合下拼死攻克了印軍27 個地堡,殲敵55人。

克節郎戰役原定3天的攻堅任務,實際只用一天就完成了。印軍第7旅此役被殲1897人,餘部潰散於叢林,最後在清剿中全旅覆滅。


1962年10月22日,在克節朗戰役中被俘印軍官兵通過塔格拉山口。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

從紅山頭到巴里加斯

在東線鏖戰的同時,西線也展開了拔點戰役。

西線當面為印軍第十五軍所屬第114旅,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針對印軍兵力高度分散的特點,康西瓦前指何家產少將決定採用流動拔點戰略,自北向南各個擊破。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點擊圖片看大圖)

西線戰區主戰場在新疆阿克賽欽和西藏阿里獅泉河谷、班公洛、班公湖地區。作戰行動是在沿傳統習慣線內側東西寬 20 公里、南北長 600 公里地幅內進行。

首戰必勝。為此,康西瓦前指集中了10倍的兵力務求全殲印軍。

10月20日8時25分,中國軍隊實施炮火急襲。21門火炮猛烈轟擊,紅山頭頓時濃煙滾滾。8時55分,步兵發起衝擊,突破前沿攻入第一層臺地,殲滅塹壕內殘存印軍。第九連第二排由紅山頭西北方印軍防禦最弱處,猛衝猛打,僅20分鐘即攻上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去,只得半途撤回。

紅山頭戰鬥後,中國軍隊乘勝擴大戰果。至21日晚,天文點防區印軍入侵據點全部被肅清。

紅山頭之戰總計發射1100餘發各型炮彈,印軍的防禦工事被徹底摧毀。圖為直瞄射擊的無後坐力炮,這種類似“大炮裝刺刀”炮擊方法極為大膽。  供圖丨閻海賢

幾乎同時,加勒萬河谷之戰拉開序幕。

20日7時30分,第十團第三營利用夜暗進入陣地。8時25分,炮火開始急襲。8時34 分,各分隊發起衝擊。

一部從河谷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另一部從河谷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9時零4分戰鬥結束,全殲印軍60人。中國軍隊傷10人,亡1人。

此後,中國軍隊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谷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號、28號”據點,其餘印軍哨卡望風而逃。至此,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

從10月21日到24日,擔負空喀山口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鬥中,四戰四捷,拔除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供圖丨閻海賢

10月23日,中國軍隊肅清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之後,揮戈南下,轉戰千餘里,對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

巴里加斯位於西藏阿里噶爾縣西北,河谷有公路直通列城,典角村則是扼守這一通道的重要節點。

27日,反擊部隊抵達羌山口時遭遇印軍伏擊,機槍連班長司馬義· 買買提在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衝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直至壯烈犧牲。

同日,攻擊部隊對巴里加斯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印軍的進攻後,收復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爾後,又收復了巴里加斯、卡日果等地。

在中印邊境西段,新疆邊防部隊,拔除了印軍 37 個侵略據點,殲其一部,收復了大部分領土,沉重地打擊了印軍的士氣。


典角村北側的典角曲是獅泉河的支流。隔河相望,是印度非法佔領後所建的村莊巴里加斯。巴里加斯背靠的那座山包,修滿印軍的碉堡。攝影丨趙春江


瓦弄大捷

在東線戰場,中國軍隊在克節朗戰役之後,乘勝向前推進,越過非法的麥克馬洪線。25日,兵分5路進佔達旺,與印軍隔達旺河對峙,第一階段戰役結束。

印度政府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軍事援助下,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組織戰時內閣,發行戰爭公債,向中印邊境增派軍隊,決意要與中國再作軍事較量。

中印戰爭期間,印度發出全民戰爭動員令,青少年也要參加軍事訓練。圖片丨LIFE

印軍經過頻繁調動和緊張部署,至11月中旬,沿中印邊境全線集結了1個軍部、3個師部、14個旅,總兵力增至 5萬人左右。

印度在瓦弄方向不斷增加兵力,中央軍委遂於10月27日決定,將54軍第130師調往察隅地區,電令第五十四軍軍長丁盛組成“丁指”,在昌都軍分區前指的配合下攻殲瓦弄地區印軍。

丁盛(左一)人稱“丁大膽”,是從紅軍時期一路走過來的虎將。其麾下130師是四野的王牌師,能攻善守,敢打硬仗。供圖丨閻海賢

11月14日,為了慶祝尼赫魯生日,印軍第11旅4個營在炮火支援下,向察隅地區中國邊防部隊連續發動猛烈進攻,中印戰爭第二階段戰役由此拉開序幕。

經過兩天激戰,印軍不但未能推進,反被連克6個山頭,中國軍隊前出1000餘米,為部隊後續穿插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趕在印軍增援之前速戰速決,丁盛將軍決定把原定18日的總攻時間提前到16日,並將130師主要兵力集中於河西,先迂迴包圍斷敵退路,同時以穿插分割手段全殲印軍。

16日凌晨4點40分,第390團第3營首先向印軍正面開火,第1和第2營也同時從06高地出發,沿著05高地東南側向瓦弄方向穿插。389團渡過察隅河挺進河東地區,388團則沿曲子扎公直取瓦弄。

戰鬥打響後,參戰部隊發現,印軍地堡徒有其表,根本用不著40火箭筒、75無後坐力炮等直瞄火器的轟擊,只需要一到兩枚手榴彈就可以將之摧毀。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瓦弄一帶屬於典型高山叢林地形,山頂海拔5000餘米,谷底只有700餘米,落差極大,察隅河縱貫南北,水流湍急,難以徒涉。

戰至下午14時30分,390團、388團3營在進攻印軍駐守的32號高地時遇到強力阻擊。印軍在山樑上修了42個地堡,以重機槍和迫擊炮構成綿密的交叉火力,將整個山頭控制得嚴嚴實實。

見此情景,3營9班副班長陳代富操起一支爆破筒衝了上去,成功爬上了母堡的頂部。當他扒開泥土後發現,頂蓋上的木條有很大的空隙,於是將爆破筒插入地堡,拉燃後用身體死死抵住,最後在爆炸前一刻滾下地堡。陳代富雖身負重傷,仍然堅持到整個戰鬥結束才下火線。

下午15時,388團佔領瓦弄;18時,390團二營五連進佔瓦弄機場及以南地區;389團一連、七連佔領了整個河東地區。印軍防線全面崩潰,殘兵潰散叢林。

瓦弄大捷,印軍11旅4個營長,被中國軍隊擊斃一名,抓獲兩名。15個連長除了被擊斃的6名,其餘9名全做了俘虜。4個步兵營的16個步兵連,除了錫克營的一個連逃跑外,15個步兵連1200餘人全部被殲。


印軍單兵技術好,戰鬥力尚屬中等。而營級以上指揮水平不高,是導致一再潰敗的重要原因。圖為印軍指揮官在察看地形。圖片丨LIFE

再戰德讓宗

在瓦弄戰役緊張進行的同時,東線的德讓宗戰役也迫在眉睫。

在這之前,中央軍委為了加強東線作戰兵力,從西寧秘密調動步兵第55師8000人。“高原雄獅”日夜兼程,於11月10日到達棒山口,完成戰鬥集結。

在色拉山口至邦迪拉一線,印軍擁有4個旅共1.2萬人,中國軍隊在達旺地區動用了第55師、第11師及藏字419部隊的1.8萬人,形成對印軍的局部優勢。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在色拉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地區,印軍沿公路擺下一字長蛇陣。劉伯承元帥形象地指出印軍的部署特點為“銅頭、錫尾、背緊、腹松”。

一將抵萬軍。

張國華運籌帷幄,按照劉帥提出的“打頭、切尾、斬腰、剖腹”的戰術,調兵遣將,把印軍的“一字長蛇陣”攔腰斬斷,各個擊破。

整個戰役的關鍵是切尾,而要完成切尾則必須實施長距離穿插。

第11師的師長餘致泉親率兩個團約1500人,穿越崎嶇難行的貝利小道,從印軍右翼實施大縱深迂迴。

擔任穿插任務的戰士平均負重35公斤,扛著82迫擊炮和日式92步兵炮,6天只吃了一頓熱飯。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

11月18日拂曉,經過6天5夜急行軍,中國軍隊行程250餘公里,提前50分鐘完成迂迴和斷尾任務。

在整個戰役開進期間,雖有四路部隊先後與印軍打響,但並未判明中國軍隊的作戰意圖。

直到17日晚上,第11師切斷德讓宗、邦迪拉之間的公路時,東部戰區前線總指揮考爾中將才恍然大悟:中國軍隊竟然有這麼大的胃口,給印軍佈下一個南北縱深達150公里的口袋。

18日2時,考爾決定撤逃,但為時已晚,中國軍隊已完成合圍。

戰後,考爾中將被勒令永久退役並接受情報部門的調查。圖片丨LIFE

18日8時30分,紅色信號彈升起。在150公里的戰線上,中國軍隊發起全面進攻。

第55師不愧為“高原雄獅”,僅用一個早晨就拿下了“銅頭”色拉山口,防守的62旅潰不成軍。

印軍建制一旦打亂,整個戰線很快土崩瓦解。


1962年11月19日,中國軍隊在色拉山口-申隔宗一線縱深追擊印軍。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

21日,第11師第33團第2營推進到伏特山口,展現在官兵們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阿薩姆平原,印度東北方的大門被驟然打開了。

德讓宗之戰,中國軍隊殲滅了印軍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上殲滅了第48旅、第65旅、第67旅等部,斃辛格·霍希爾旅長以下2886人,俘2177人。

截止21日晚上,在整個東北邊境,已經沒有印軍成建制的抵抗力量了。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點擊圖片看大圖)

在東線中部地區,山南、林芝軍分區部隊,分別於11月18、19日開始實施反擊,拔除入侵印軍據點16處,佔領了裡米金、梅楚卡、達東等要地。

11月21日零時,中國政府發佈停火聲明。

從22日零時起,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從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

中國政府的這一聲明震驚世界。《泰晤士報》評論說,在人類的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勝利的國家,眼看敵人遭到粉碎性失敗的時候,完全出於自己的原則作出這樣的決定。


優待俘虜是中國軍隊的傳統。1962年12月,德讓宗,西藏歌舞團為印軍被俘人員表演藏族歌舞。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

章其坤是第11師33團8連的學生兵,當年高中畢業以隨軍翻譯身份在北京入伍,時年僅19歲。

如今,年近80的他仍清晰地記得,離開傳統習慣線鷹巢山口那天的情形。

“排長帶領全排戰士向祖國的大好河山鄭重地敬禮,我們向祖國的領空和領土宣誓,我們一定會重回這裡!”


1963年1月10日,各參戰部隊後撤完畢。圖為打隴宗普東村全村男女老少歡送解放軍。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

硝煙散去,山河依舊。

1962,是一場震驚世界的自衛還擊。

西德世界報稱:“中國派軍隊翻越了在不久前連登山隊也很難爬上去的高山,使漢尼拔登上阿爾卑斯山都相形見絀。”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評論:“中國人的推進就像用小刀切軟和的黃油一樣。”

香港《明報》評論解放軍主動停火後撤:“史無前例,瀟灑之極,漂亮之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