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杭州,百花競放,一茬接著一茬開,整座城市就像是大花園一樣。
但每年一進入到4月中下旬,“高架月季”就會成為絕對主角。紅的、粉的、黃的、紫的……百萬株月季迎風招搖,在杭州各條高架(立交)上開出一條條夢幻“空中花廊”,很難不注意到它們。
今年走花路上班的日子什麼時候開啟?
橙柿互動記者今天(4月4日)下午從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綠化處瞭解到,根據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判斷,今年杭州高架月季第一輪盛花期預計將在4月15日前後,比往年提前10天左右。
盛花期提前,還能美到五一嗎?
杭州市園林風景學會城市綠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原杭州市園文局園林綠化處二級調研員樊麗娟,最近一段時間,她每天都在關心溫度,並且到各個高架上去實地查看花苞狀況,“對月季來說,最關鍵的因素是氣溫。”樊麗娟說,“後面幾天氣溫明顯升高,甚至還會有幾天接近30℃,所以今年的月季第一茬開花時間與往年相比會提前。”
第一輪會開花的是早花品種,‘仙境’、‘西子煙雨’、‘西子日麗’、‘西子春曉’等。市民可以在運溪高架、上塘高架、留石高架、以及蕭山時代高架等路段上看到。
還有一部分晚花品種,如‘安吉拉’‘大遊行’等,基本會在4月20日左右盛放。
一朵月季從盛放到凋落,基本是7到10天左右,很多人會擔心,今年的高架月季提前盛開,那最佳顏值能扛到五一期間嗎?
樊麗娟說,花期長短,主要還是得看開花後的天氣情況,目前來看“老天還是很幫忙”的,“後面幾天一旦氣溫回落下來,如果不是天天直奔30℃,而是維持在20℃上下,那麼哪怕是已經開出來的月季,也可以持續美到五一假期。”
杭州與月季結緣已有14年
杭州作為一座“月季之城”,等它們“鋪天蓋地”開出來的時候,杭州人的幸福感就蹭蹭往上升。
今年,不包括公園、濱水綠地和道路上的月季,光是高架上的月季就有215萬株,40多個品種。
算起來,杭州人與月季結緣已經有14年了,是杭州園林人付出心血和汗水,一年年慢慢打造出來的。
樊麗娟介紹,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第一次選在解放路的道路欄杆旁種下月季是在2009年;同一年,環北立交上試種月季。一年之後,試種成功,2010年,結合上塘-中河高架提升改造,月季再次被種上高架,就這麼沿著一路種了下去。
園林工人日日夜夜的養護,是月季花能開好的最重要原因。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澆水、除草,一年四季都停不下來。因為高架立交橋的特殊環境,養護作業一般都是放在後半夜進行,到今天已經堅持14年。
新優品種上線 有的還可以超長待機
最近幾年,為了讓老百姓不產生“審美疲勞”,讓杭州高架月季繼續引領全國,市園文局在全國各地尋找月季新優品種,2020年,從上百個品種中精選出幾個適合杭州這座江南城市,符合城市特質的月季品種。
目前已經運用到了杭州多條高架(立交)上,尤其是一些新建高架,僅去年,新增高架(立交)月季約70萬株,其中30餘萬株運用了新優品種。
新優品種主要集中在運溪高架、莫干山路高架、留石高架(西湖區-餘杭區段)、滬杭甬、火車西站樞紐等高架(立交)上亮相。新優品種的名字和花色很有詩意和意境,如‘西子煙雨’‘西子日麗’等,放在杭州十分應景。
月季新優品種
優選月季品種的考量指標,主要是自潔性(花梗會自然掉落)、抗病性、耐熱耐寒、花色豔麗。
除了每年四月中旬是它們的顏值巔峰期,經過技術手段的花期調控,新優月季品種可以做到四季有花,打破了原有三季有花的格局。
今年9月,杭州亞運會期間,部分路段的月季也將會再次開放迎賓。
高架月季每年開這麼美,養護費很高吧?
每年到了高架月季盛放的季節,市園文局綠化處就會接到很多市民電話,有的是來問高架月季是什麼品種?也有人會好奇,高架月季每年這樣“大場面”,肯定要花不少錢不?
首先,目前高架上大部分月季品種都是可以在市場上直接買到的,並非什麼珍稀品種。
而關於養月季的成本,也是年年都會被大家誤解的事情,種月季不但不燒錢,反而還在一定程度上給杭州省下了一大筆錢。
很多城市,包括杭州,城市綠地裡會種時花,也就是時令花卉,只在某個季節開很短時間的花,開了這一陣,就沒有來年了。為了好看,時花要不斷更換,一般兩個月就要換,一年裡起碼換六七次。
而月季花,當年種下,只要養護到位,它會年年長,月月開,十多年不用再換花。樊麗娟舉例,像上塘-中河高架上的月季花就是“超長待機”。2010年種下去,十年後因部分水管老化,影響正常澆水,盆體也到了使用壽命年限,需要更換,底座也需要重新加固,因此2019年進行了提升改造,唯有月季苗,一直健康生長。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月季,就是2010年的老苗。
這樣又美又省錢的月季花,有誰會不愛呢?
為了讓市民遊客更好地欣賞月季的美,除了高架月季之外,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還將在4月下旬舉辦一場杭州月季花展,花滿杭城,共推出7個月季花園,分別位於杭州花圃、拱墅區大關公園、西湖區紫金港路文一西路交叉口西北角月季主題花園、蕭山區南江公園、餘杭區北部園區公園、臨平區世紀公園、臨平區人民廣場。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餘夕雯
圖片為往年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