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脾疸之證,身黃如秋葵之色,汗沾衣服,皆成黃色,兼之涕唾亦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人以為黃汗之病也,誰知是脾陰之黃乎?
夫脾土喜溫,黃病乃溼熱也。熱宜非脾之所惡,何故成黃?不知脾雖不惡熱而畏溼,脾乃溼土,又加溼以濟溼,脾中陽氣盡行消亡,無陽則陰不能化,土成純陰之土,何能制水哉?水存於脾中,寒土不能分消,聽其流行於經絡、皮膚矣。
凡臟腑之水皆下輸膀胱,今脾成純陰,則無陽氣達於膀胱矣。然水寒宜清,變黃色者何故?蓋寒極似土也。夫寒極宜見水象,水寒宜見黑色,不宜見黃。而今變黃者,以水居於土之中也。其不欲聞人言者,脾寒之極,其心之寒可知,心寒則膽怯,聞人言則惕然驚矣,故不願聞。
則治法宜大健其脾,而溫其命門之氣,佐之以利水之劑,則陰可變陽,黃病可愈矣。
方用補火散邪湯:
白朮(三兩) 附子(三錢) 人參(二兩) 茵陳(三錢) 白茯苓(一兩) 半夏(三錢)
水煎服。
連服四劑,而小便利。再服四劑,汗唾不黃矣。
此方白朮、人參以補其脾,茯苓、茵陳以利其水,附子以溫其火,真火生而邪火自散,元陽回而陰氣自消。陰陽和協,水火相制,何黃病之不去哉。
此證用茵陳分溼湯亦效。
白朮(二兩) 肉桂 茵陳 豬苓(各三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