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真的不能用嗎?從仲景開始“附子與半夏”就同用過

十八反真的不能用嗎?從仲景開始“附子與半夏”就同用過

中醫書友會
第347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為進一步促進中藥藥性理論研究的開展,併為某些沉痾痼疾挖掘新的有效治療方藥,對十八反中相反藥物同用問題,有必要認真作一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烏頭或附子反半夏”析疑
作者/馬繼松

簡介:馬繼松,男,1943年3月生,回族,南京人。1968年畢業於安徽中醫學院中醫系,現為蕪湖中醫學校副主任中醫師,市中醫學會理事,政協委員。臨床20餘載,喜用經方,發表了對溫脾湯、桂芍知母湯、細辛、厚朴、牡蠣等應用之文數篇,創複方四逆散,治消化道疾患與多種病證。根據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相關學說,自擬八白湯治神志疾患及一些疑難雜證療效頗佳。共發表論文80篇,3篇分獲省、市、縣級優秀論文。為第一作者編著的《現代名醫醫案選析》 一書已出版,與人合作編寫的《實用方劑辭典》亦已發行。對“十八反”研究頗深,1981年發表的“烏頭(或附子)反半夏析疑”被《中醫百家談》全文轉載。1983年出席農工“九大”,1986年被評為市各級政協委員為四化建設先進個人。

中藥十八反是一個傳統的中藥配伍禁忌問題。記載十八反具體藥物的古典醫籍不下數十餘種,所列相反藥物也各有出入,但都認為:“凡屬相反的藥物不宜合用,否則會發生劇烈的副作用(即劇毒反應)”。
解放後出版的《中醫學概論》《中藥臨床應用》等書,甚至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統一教材中,也都提出了同一看法。雖然近來雜誌上關於“相反”藥物可以同用的報道日益增多,但很多同道對十八反藥物的同用問題仍心存疑慮。

為進一步促進中藥藥性理論研究的開展,併為某些沉痾痼疾挖掘新的有效治療方藥,對十八反中相反藥物同用問題,有必要認真作一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由於不論哪本書所論十八反的內容中,均有烏頭(或附子)反半夏,且二藥又是最常用的中藥,故筆者不揣淺陋,就此二藥是否“相反”略陳管見。

黑順片

姜半夏


  • 張仲景開始就“烏頭或附子與半夏”同用

一千八百年前,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就曾大膽地將此二藥同用於一方中,在《金匱要略》中,除創制了治腹痛嘔吐的附子粳米湯外(此方系附子和半夏同用),還創制了治寒氣厥逆的“赤丸”(此方系烏頭和半夏同用)
後世醫家根據仲師之意,將二藥同用以治“寒疝”和腹痛嘔吐證者不乏其人。如陳修園創制的“疝症統治方”,即由二陳湯合五苓散加小茴、木通、金鈴子組成,加減法中則雲:外寒重者,加乾薑、附子(注意,此處在加附子的同時,未雲去半夏)。在其所著《南雅堂醫案》中,就載有此類驗案。

《清代名醫醫話精華》中,亦載有許珊林用理中湯加生附子、半夏、吳萸,治何世全寒疝一案;《柳選四家醫案》中,也載有曹仁伯用大建中湯加附子、半夏、桔餅,治“中陽虛弱,厥陰寒疝潛逆,腹痛筋急,便堅嘔吐”一案。至於二藥同用治腹痛的驗案則更多,僅《王旭高醫案》脘腹痛門22案中就有四案是附子和半夏同用的。

  • 很多醫家認為,同用有“相反相成”之功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很多醫家還認為此二藥同用有“相反相成”之功,將其合用治多種疑難雜證。

如許叔微之治中風,張石頑之治哮喘,林佩琴之治遺精,張仲華之治奔豚氣,王旭高之治噎膈和痰飲,吳謙之治外科潰瘍後導致的呃逆,徐小圃之治兒科麻疹內陷、麻疹併發肺炎及溼溫,付仁宇之治眼科綠風內障,近代中醫名家李繼昌之治瘧疾,蒲輔周之治高血壓,葉橘泉之治胃積水,馬龍伯治婦科經閉,以及高樂眾治痺證等均屬之。

亦有將二藥合用以治積聚、內傷虛勞、癲癇及合它藥做成膏藥外敷治關節麻木疼痛等證,或外敷作麻醉藥用的。近賢丁甘仁尤善將此二藥相合,不僅廣泛用治內傷疾病,且大膽用治各類急性時令病,取得桴鼓相應之效。在《丁甘仁醫案》傷寒門十六個治案中,就有五案是二藥合用的。

  • 親自試服“制川烏與姜半夏”湯劑

筆者1968年在郎溪縣親見我省名老中醫胡翹武將烏頭、半夏和瓜蔞同投於一方,連用二十餘劑,治癒一例因風痰阻絡導致肢體麻木不遂而有猝發中風之虞的老年患者。

為了進一步驗證,遂親將制川烏,姜半夏、全瓜蔞各10克同煎頓服,除微覺脘嘈外,未感任何不適。此後即放膽將此二藥廣泛同用以治臨床多種疾病,並取得一些療效。

個人體會,對風痰客於經絡引起肌肉頑麻不仁或痠痛不已者,此二藥同用常能增強療效。此外寒痰夾風留滯臟腑或阻於皮裡膜外導致的哮、喘、嘔、瀉、積、聚等常見內傷雜證,陽虛痰甚又猝受外寒的時令疾患,陽虛溼濁下注之白帶,素體虛肥痰溼客胞的不孕等婦科病,脾虛痰溼中困的小兒慢驚,以及陽虛之體又患癭瘤、瘰癧等外科證候,均可將二藥同用
  • 附子不反半夏,而烏頭反半夏?
有認為烏頭和附子雖屬同根生藥物,但二者畢竟有別,它們的化學成份雖相近,但不全然相同。故提出附子不反半夏,而烏頭反半夏。

筆者對這種說法不能苟同,因附子、烏頭、天雄不僅都為同株植物的同一部份(根),所含成份和藥理作用基本一致,且對人體的毒性反應是沒有什麼明顯差別的,只不過天雄、烏頭所含烏頭鹼比附子略多,祛風止痛之功及毒性反應均大些罷了。附子如不反半夏,那麼烏頭、天雄也不會反半夏的。

上面所舉的方案中,不僅有附子,也有烏頭,甚至有天雄和半夏同用的。雲南百歲名老中醫李繼昌則常喜將天雄和半夏同用,且用量常在30克以上,而未見僨事者。

  • 烏頭或附子,半夏本身有毒

至於有時二藥同用,偶而出現一些中毒反應,個人認為不一定為二藥同用之咎。因單用烏頭或附子,若炮製未能如法,用量過大,加上患者特異性體質或身體過弱時,也可產生頭目昏眩、不能站立、周身麻木、牙關緊急等毒性反應,有的過敏體質外用也會引起明顯毒性反應。

何況半夏也有著一定毒性,炮製不好也有戟喉麻舌之感呢?故二藥同用,難免有時會發生較強毒性反應。但這和兩藥同用時,因兩藥本身發生明顯的毒性化學變化而引起人體劇烈毒性反應,似乎不可同日而語

  • 總結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制附子、制烏頭、制天雄都可與半夏同用,有時可以相反相成,提高療效。至於一般湯劑中生附子等能否和生半夏同用,筆者無這方面的經驗,不敢侈談。

所謂二藥“相反”是否指均為生用,值得進一步探討。雖然局方青州白丸子方中,烏頭、半夏全系生用,但畢竟採取了相當複雜的加工程序,且是丸劑,故用之無礙。另南通丁明君雖亦曾用生半夏合附子治痰厥頭痛,但僅是個案報道。故臨床若非特殊必要,為防止意外,烏頭或附子與半夏三者生用相伍,總應慎重為宜。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聞過喜醫輯》丨作者/馬繼松丨薦稿、編輯/居業、思含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