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高效良方——肝硬化

名醫高效良方——肝硬化

肝硬化是以肝臟損害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根據臨床表現,一般分為早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肝腹水)兩種。早期其證較輕,晚期其證較重,屬中醫"臌脹"、"症積"範圍。是中醫內科四大證之 ,治療頗難,至於晚期(中醫稱單臌脹)。治療尤為困難,

病因 多因肝脾腎三髒受病而導致"氣滯、血瘀、水蓄、蠱毒"所致。肝鬱脾虛,脈絡瘀阻,水溼內停。久病及腎,則腎亦傷。諸因互累,臌脹由起矣。

症狀 早期則見食慾不振,乏力腹脹,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隱痛,面色萎黃,面、頰、上胸、背部、兩肩及上肢出現蜘蛛痣、或毛細管擴張,手掌發紅(稱為肝掌),肝臟腫大、表面光滑、脾臟亦有輕、中腫大、進而諸證進一步加重,形體消瘦,疲乏無力,面色灰暗,腹脹痛,肝脾腫大,而肝臟由大縮小,質地較硬,腹壁及臍四周靜脈曲張。腹部膨大,擊之如鼓,鼓之有聲者為氣聚;鼓之成實者為水停。前者為氣、血、蠱,後者為水,故中醫又有"氣臌、血膜、蠱臌、水臌"之分。病之早期(即前三臌),多屬肝脾,至晚期(即水臌)腹水形成,病屬肝脾腎三髒受害,病多危重。

論治 早期晚肝硬化可隨證選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活血補脾湯

【組成】黃芪 15~30克,白朮 30~60克,黨參 15 克,生川軍 6~9克,桃仁、䗪蟲、炮山甲、丹參各9 克,鱉甲 12~15 克

【用法】水煎服,每目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健脾,活血化瘀。

【主治】肝硬化。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佳。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本方是上海名醫姜春華驗方。

【附記】 朱丹溪雲∶"制肝補脾,殊為切當",沈金鰲亦說∶"故治積聚者,惟有補益攻伐相間而進,方為正治"。是方乃取《金匱》下瘀血湯加味而成,益氣化瘀扶正祛邪同用,能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其化癥消積作用比單一組方更為穩定,療效尤為顯著。

臨證加減∶若熱毒蘊結,選加山梔、丹皮、連翹各9克,茅根30克,川連1.5克;溼重,去黨參,加蒼朮15克;氣滯,加枳實12 克,大腹皮子各9 克,乳香9克,藿蘇梗各9克;陰虛,選加生地、阿膠各9克;腹水尿少,選加茯苓皮15克,黑大豆30克,陳胡蘆15克,蟲筍30克,木通9 克;納呆,選加焦楂曲各9克,炙雞內金9克,谷麥芽各9克,砂仁3克;胃痛吞酸,加瓦楞15 克;肝區劇痛。去黨參,加九香蟲6克,醋元胡 15克,炒五靈脂、乳香各9克;陽虛寒邪,選加炮附片9克,乾薑3克,桂枝6克;鼻衄、齒衄,選加茅根30克,茅花9克,仙鶴草、羊蹄根各 15克,蒲黃9克。

2.黃芪莪術湯

【組成】生黃芪 20克,莪術 30 克,炒白朮 15克,紅花 20克、醋柴胡 10 克,自礬2 克,地鱉蟲 10 克,生甘草 12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分 2 次飯後服。

【功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主治】早期肝硬化。

【療效】 治療 78 例,顯效37 例,好轉 33 例,無效8例。

【來源】高榮慧,(《中醫雜誌》(7)1990年)。

【附記】本方是張舜丞教授經驗方。臨證應用,可隨證加減。用之臨床,療效較佳,是治療早期肝硬化的有效方劑。

3.理氣逐水湯

【組成】青皮、陳皮、枳殼、木香、川樸、檳榔片各 9 克,茯苓 30克,地膚子 9克,大戟、甘遂(面裹煨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逐水。

【主治】單臌脹(晚期肝硬化腹水)。

【療效】治癒百例,有特效。

【來源】湖北,陳棟祖傳秘方。

【附記】方內大戟、甘遂、分四等劑量,按情況可分用各 1.5克、3 克、4.5 克、6 克。最好先用小劑量為佳。服後反應∶服後瀉下 3~5次,大部瀉下黑水。

4.利水消脹湯

【組成】白朮、蒼朮各 10 克,青皮、陳皮 、厚朴、枳實各 9 克,香附、木香各 6 克,砂仁 10 克,茯苓、大腹皮、豬苓、澤瀉各 15 克,燈心草 6克,生薑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2次。

【功用】柔肝理氣,健脾利溼。

【主治】肝硬化腹水。

【療效】治療20餘例,均效果甚佳。

【來源】張德芳,(《陝西中醫》(5)1981 年)。本方為張氏九代祖傳秘方。經 30 餘年臨床驗證,效佳確切。

5.消蠱飲

【組成】黨參15~20克,白朮 30~100克,茯苓20~30克,柴胡6克,當歸15~20克,赤芍、大腹皮、大腹子各 10~15 克,地骷髏40~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日服 2次

【功用】健脾益肝,和肝活血,理氣消脹,逐水導滯。

【主治】肝硬化腹水。

【療效】臨床屢用,屢奏奇功。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名醫顧丕榮驗方。

【附記】臨證視髒氣之偏頗,邪結之性質而化裁出入;若初起脾虛氣滯者,脹甚加蟾砂散9~12 克(分吞),滿甚加中滿分消丸12克(分合);證見肝鬱絡瘀,加馬鞭草 30 克,劉寄奴、地鱉蟲、五靈脂各12 克等,或大黃䗪蟲丸12 克(分吞).腎虛水泛,病勢深重,腎陽虛者,加濟生腎氣丸 30 克(包煎),水溼瀰漫者可酌加椒目、防己、二醜、商陸等品;腎陰虛者,加六味地黃丸,滋腎通關丸,各30克(包煎),齒衄甚,加水牛角、茜草根炭等。如此分證加減應用,則收效更捷。

顧氏用藥經驗∶商陸與木通同用,利水有殊功;人參與五靈脂同用,消瘀有卓效。但均不宜多投久用,衰其大半而止。若加花蕊石、參三七於化瘀劑中,既能消瘀又能防止內臟出血,凡瘀凝成積者(脾腫人),用之更驗。軟堅選加鱉甲 、牡蠣 、海藻、石見穿等,對改善肝脾質地有效。 

6.清熱達鬱湯

【組成】大生地 35 克,公丁香、乾薑、生遠志、黃芩、桂枝、蒲公英各 10 克,知母 20克,甘草8克,大棗 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 1劑,日服 2次。

【功用】平調陰陽,清熱達鬱。

【主治】沉痾痼疾(如各種血液病、肝硬化、腹水、水腫水毒證、婦科月經不調、不孕等證),總之中醫所云陽氣鬱閉的鬱熱證、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升降失調的疑難雜證均可用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本方是吉林已故名老中醫段英廉驗方。

【附記】方中生地配丁香,意在平調先天之陰陽,兼顧後天,並宣達其經絡,疏散其鬱熱。生地得丁香之熱,則滋陰不寒凝;丁香得生地之寒,則助熱之性減而助陽之力存。生地之量大。取其滋陰精,並借丁香以助化生陽氣。實有陰陽並調之效,達鬱清熱以兼顧後天之功;乾薑配知母,二藥均入中焦脾胃,一熱一寒,一扶陽一補陰,寒而不凝,可益陰消鬱熱,共奏平補後天之陰陽,宣通脈絡,清達鬱熱之功;遠志配黃芩,辛溫宣通之遠志可使苦寒之黃芩清熱而不凝滯,苦寒之黃芩,可使辛溫之遠志散達而不助熱,共奏宣通竅道而達鬱熱之效而使陰陽俱調;桂枝配蒲公英,實為苦寒與辛溫並用,以奏辛溫而不助熱,苦寒而不閉絡,具有宣通表絡,溫通血脈,助心陽,清鬱熱,解毒利溼之效;大棗配甘草,合奏補益中氣,調補後天之力。總之本方 10 味藥實為 5 對藥協調作用,平調陰陽,清熱達鬱。因而本方適用範圍甚廣,對多種慢疾病,尤其是久治未愈的沉痾痼疾有比較滿意的療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