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孫壯志:​在多極化進程中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世界知識】孫壯志:​在多極化進程中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點擊 世界知識  關注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重要理念,強調百年變局為世界帶來了多極化發展的新契機,多個力量中心開始迅速崛起,新興市場國家顯示出更為強大的經濟活力,並且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與我們倡導的多極化相輔相成,不是集團對抗、惡性競爭,而是尊重世界的多樣化、多元化,各國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2022年11月9~11日,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烏鎮舉行。本次峰會以“共建網絡世界 共創數字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多極化的進展與遭遇的問題

多極化一般是指世界上形成多個對國際關係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作用、和平共處的一種趨勢。全球出現多個力量中心,是世界發展到一個階段主要政治力量實力分佈狀態的客觀反映。多極化的出現和發展不是偶然的,是人類社會走向進步的現實選擇,也是未來國際格局演進的突出特點。

學界普遍認為,世界範圍內的多極化進程始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世界還處在二戰後美國和蘇聯對抗的兩極格局中,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已經開始尋求獨立自主,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等應運而生。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宣告終結,世界多極化的步伐開始加快。                        

進入21世紀,世界多極化趨勢愈加明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影響和帶動下,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益普及,徹底改變了國家之間和民眾之間的交往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原有的國際力量對比關係。中國領導人所強調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出的表現就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世界不再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說了算,這就是多極化的一個外在表現。數據顯示,2001年“金磚”概念提出時,金磚國家(不含南非)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為2.7萬億美元,僅佔全球經濟總量的8%。2021年,金磚五國GDP合計已達24.5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4%,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接近40%。經濟格局的變化反映到世界政治和國際關係層面,就是發展中國家要爭取更多的發言權和自主權,這恰恰是多極化的應有之義。

但是,並非所有國際力量都歡迎世界多極化進程,冷戰時期作為全球經濟霸主的美國就採取措施對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如日本)進行打壓,以維持其主導地位。由於這些國家同屬西方陣營,美國的做法沒有受到更多的質疑和挑戰。而冷戰後出現的新力量,更多來自於非西方國家,不僅在經濟上尋求獨立,在政治上甚至安全上也追求自主。以1999年形成的二十國集團為標誌,發展中國家開始與發達國家共同商定國際經濟活動的規則。2008年肇始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國際社會進一步意識到單極世界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危害,加速了一系列新力量中心的轉移和形成。然而,國際局勢的複雜變化,特別是大國博弈的不斷升級,加上新冠疫情的出現和地區衝突的爆發,國際格局的走勢在一定程度上被改變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藉機大搞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尋求繼續強化對自己有利的國際體系。拜登執政後,美國更是通過拉攏傳統盟友,強化北約的地緣政治功能等方式,千方百計遏制競爭對手,試圖長期維持其全球霸權地位,多極化進程也因此前路遙遙,困難重重。

儘管這個過程充滿曲折,但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民主化的大方向不會改變,要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中國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主張各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積極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時代價值

從世界近現代歷史來看,每個世紀的初期往往會發生國際關係的重大變化,舊的格局在動盪甚至戰亂中被打破,新的格局逐步建立,從而確立一個較為穩定的國際體系。17世紀前半期,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確立了以均勢為原則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促進了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19世紀初,隨著縱橫歐洲的拿破崙帝國走向滅亡,以大國協調為特徵的維也納體系形成。維也納體系的建立被認為是學術意義上“國際關係”誕生的標誌,但該體系是以歐洲為中心,把擁有燦爛古代文明的廣大亞非國家排斥在外。再來看20世紀的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形成,該體系隱藏著諸多矛盾,因而是不穩定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開闢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雅爾塔體系形成,世界才進入了相對和平的發展階段。但很快出現的冷戰鐵幕,又把世界分成相互對抗的兩大陣營,而冷戰結束後世界又進入一個新的動盪變革期。

新型國際關係要改變的是現存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即西方主導的、帶有強權政治色彩的陳舊體系。現有國際關係雖然給了作為基本行為主體的主權國家較充分的空間,但西方利用強大的實力建立起自身能夠主導的國際體系,強化西方的價值觀,為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鋪路。在現有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框架下,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憑藉技術、文化、輿論、規則制定等方面的優勢,在處理同發展中國家關係時獲取對己有利的不均衡利益。從某種程度上說,當今世界雖有多邊框架,但需要真正的多邊主義和合作共贏。

在2013年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摒棄舊的思維,為國際關係注入新的理念,提出兩個非常重要的新目標,即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認為,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新型國際關係之所以“新”,是因為不僅摒棄了陳舊的處理國與國交往的觀念和思維,更立足於世界和時代進步帶來的新實踐,順應世界走向共同繁榮的新趨勢。

中國領導人以超越時代的遠見卓識,深刻總結歷史經驗,不僅提出了新的合作理念,還積極推動新的合作模式,在實踐中積極踐行新型國際關係的理念。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最重要的公共產品。該倡議倡導通過加強全球互聯互通,構建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實現全球共同繁榮發展。

要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健康的全球治理體系,就要超越傳統的國際政治思維,深刻總結歷史經驗,重新界定國際法主體的行為規範。首先,要在國家之間建立新的信任關係,加強各個層面的溝通和交流,爭取構建穩定的合作框架,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對抗與惡性競爭。其次,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不斷提升戰略伙伴關係,明確“世代友好”的新原則。第三,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的影響,推動世界各國實現開放、包容,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第四,要打造新的互動機制,中國與周邊鄰國之所以能夠建立穩定和友好的關係,得益於“親誠惠容”的政策,各種合作與協商機制同樣功不可沒。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鮮明旗幟。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積極推動地區、雙邊和全球層面的命運共同體建設。習近平主席還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等新概念,進一步充實了新型國際關係的內涵。

中俄關系可以發展為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

中國和俄羅斯作為相互接壤的兩個大國,通過全方位合作不僅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問題,實現了睦鄰友好,而且不斷深化政治互信,發揮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作用,積極拓展在雙邊和多邊領域的務實合作,成功找到了一條全球性大國以誠相待、平等互惠的相處之道,樹立了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面對百年變局和大國博弈的相互激盪,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體現出強大的韌性,不僅惠及兩國的發展和民眾的福祉,而且兩國藉助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機制、二十國集團(G20)和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框架內的合作,為完善全球和地區治理作出貢獻。

習近平主席3月訪俄期間會見普京總統時指出,“中俄都支持世界多極化,都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雙方要加強在聯合國等多邊平臺的協調配合,做世界和平穩定的中流砥柱”。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3年
第7期
責編:趙萌
查看本期目錄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