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錫嚴家橋走出的唐氏家族,為何能“五世其昌”?

從無錫嚴家橋走出的唐氏家族,為何能“五世其昌”?
全文共2632字 | 閱讀需6分鐘

嚴家橋唐氏,發家於錫山區羊尖鎮的一片小橋流水之中。從這裡走出了多名全國政協常委、委員,走出了為人類邁向太空作出傑出貢獻的世界知名科學家,培育出的各類專家、學者達兩百餘人,這一切的緣起,有一個口耳相傳的美麗故事,皆源自那一塊活龍寶地。

錫山區羊尖鎮嚴家橋唐氏,其主導的唐蔡、唐程兩大資本集團,在無錫近代六大民族資本集團中,佔據兩席,唐氏後人,至今仍活躍在世界各地,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卓有建樹。


時間回溯到1860年,唐氏先祖唐懋勳為躲避太平天國戰亂,帶著二個隨他經商的兒子,舉家搬遷至離無錫四、五十里地的偏遠小鎮嚴家橋安家立戶,重謀生計。他先在市河中段西岸開設了春源布莊,依靠他精明老練、誠實有信的經商之道,加上嚴家橋周邊發達的傳統手工紡織業基礎,布莊的生意如日中天,盈利頗多,積累到大量資金以後,唐懋勳又趁太平天國戰亂後地價大跌,置地六千畝,建造了唐氏倉廳宅院,並在嚴家橋市鎮上開辦了木行、繭行、棧房、典當等多個工商實體,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唐家很快成為無錫東北鄉的首富,威望震撼城鄉。

此時的唐懋勳看到家庭境況如此興旺,他感到無比欣慰,但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七十有餘,人生七十古來稀,覺得自己在世時日不會太長久,老人家擔心,在他身後,兒孫們能否把家業支撐擴大,兒孫們能否奮發有為,成為有用之才,把他開創的家業代代相傳。唐老頭的心思被和他相交甚篤的嚴家橋鎮上一個李姓士紳知道後,就對唐懋勳講:“老兄,愚弟的朋友認識常熟虞山一位有名望的人,可以請他來為你指點,幫你出謀劃策,定能讓你唐家世代繁榮昌盛,讓你老人家放心!”唐懋勳一聽大喜,就僱了一隻快船(專門接送客人的船隻),把那位先生經水路從常熟接到唐家碼頭上岸。

那位先生身穿長袍馬掛,鶴髮童顏,年紀已有七十上下,手持一根檀木柺杖,步履穩健,頗有高人風度,唐懋勳請他到客廳入座休息,並捧上茶點接待。那位先生入座後只喝了三口茶,就立起身來對唐懋勳說:“還是讓我實地察看一下貴府的情況吧,常熟路遠,回去不能太晚!”於是唐懋勳叫唐子良、唐竹山兄弟倆陪同前去。這位先生從唐宅裡外轉過一個圈,又沿河西向北到春源布莊、同濟典當、德仁興貨棧後,到西街過西街橋到北街盡頭,再從街後繞到東街、南街至陸介涇村口,前後看看停停足足花了近三個小時才看完唐家的各個店鋪產業,回到唐氏宅院內。回到唐宅客廳坐下後,喝了幾口水,停下神後就開始對唐懋勳張口講“唐公啊,我在周邊轉了一個大圈子,此地嚴家橋是塊活龍寶地,有水脈相通,處周邊城鎮運輸交易要道,難得有這種好地方,你們唐家宅運不錯,可喜可賀!”此話一講,唐懋勳喜出望外,就靜靜聽著先生的解讀。

嚴家橋風光

先生細細解讀了一遍唐氏發展的要隘之處,最終又說:“你們唐家來嚴家橋後萬事如意,財運旺盛,發了大財,成為地方上數一數二的富戶,其中原由之一,是和你家現有宅地的位置有關。你家的春源布莊、繭行、木行、貨棧、宅院、倉廳等,從北到南,面河朝東,座落在永興河市河的中段,這又是嚴家橋最旺盛之處,你們唐家緊依著身旁活水,哪有不飛黃騰達、發財致富的道理!”

唐懋勳自小熟讀經史,經商一輩子見識亦甚廣,閱歷豐富,聽了先生這番話他說:“請教先生,這裡位置是好,我來後家業興旺發達,但常言道花無百日香,人富不過三代,六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我已年老,不知我身後的子孫們,能否代代昌盛下去?”先生聽後,對唐懋勳講:“你把我從常熟請來,我當會盡力幫忙的。你老的心思我早就知道,只要你照我的辦法去做,我可保證你唐家的後代,在嚴家橋一定會興旺發達,代代相傳。”

先生隨即指點唐懋勳做二件事:一是嚴家橋永興河貫穿街鎮南北,北端黃石壩墩,南端六介涇墩,市河段水流平緩,永興河北接梁溪,南通虞麓,和外蕩水系相通,但全年除雨季發水時,市河段河水湍急以外,其餘時日都水流平緩,建議他在六介涇墩向東挖深拓寬,擴大六介涇墩的容水量,並在墩外造一座橋,使北來之水在狹窄的橋洞內呈迴旋狀後,向南流去,這樣,水氣可活,財氣可盛,確保唐氏後代永遠興旺。

二是在嚴家橋唐氏宅院沿河岸地段,要矗立起一塊巨石,因嚴家橋是活龍寶地,“虎居龍盤”,大石豎立起來,讓龍隨時可盤。龍盤的石是有靈氣的,唐家子孫經常去摸摸,有了龍的靈氣,子孫定會成才,其實也是藉此告誡後人,有財不能忘才,唐氏後代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才能長長久久的興旺,並將此石定名為“狀元石”。

先生走後不久,唐懋勳年老因病離世,他在臨終前,關照二個兒子,一定要把先生指點的事情辦好,讓他們唐家永遠興旺發達,世代昌盛,過後不久,他的後輩把六介涇墩擴大挖深並東移100多米,又在河墩和市河南端匯合出口處,建造了一座石橋(梓良橋),這樣,嚴家橋永興河從市河段河水向南流到六介涇墩時,因河面在橋下突然收縮,水流在這裡形成湍急的漩渦,再流出橋洞,河水在六介涇墩常年迴旋。唐氏後輩又在市河畔擇地豎起一塊長方形的二米多高的巨石,刻上“狀元石”三個大字,讓人觸摸,給後人留下精神的財富。

先生給唐家出這二個點子,帶有一定的話術色彩,但也不無道理,歷史往往巧合,自始祖唐懋勳後,唐氏因為重視後代的教育和底蘊的積累,逐漸發展成為“五世其昌”的中國著名工商大族,現在唐氏五世以後的子孫,走在時代前列,各類人才似繁星如錦,遍佈海內外,續寫唐氏宗族更為輝煌的篇章。

唐氏花廳

唐氏的“狀元石”之舉,也昭示著唐氏對教育後人的無比重視,正是這種重視教育,重視後代培養的良好家風為唐氏後代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奠定了基礎,唐氏第三代鎮字輩兄弟中,有二人中舉,多人為國學生,三人到京城為官,到第四代源字輩24個兄弟中,有一大半到了大學畢業或國外留學的水平,這些人都成為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教授或實業家。唐氏的興盛和對教育及知識的重視,也帶動了嚴家橋地方知識人才的大量湧現,清代末期,嚴家橋就出現過蘇州府首位的文、理雙科秀才許惠霞,有畢業於蘇州高等學堂最優等生,被清朝學部奏獎為舉人程鵬捷。

嚴家橋地方尊師重教社會風氣一直傳承至今,建國初期,大批知識份子都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棟樑,1990年,據統計,嚴家橋一個村高知高職人才有近200人,在無錫縣報上稱為“教授村”,大概也是“狀元石”的原由,嚴家橋總究出現了現代真正的二個“狀元”,2010年8月,嚴家橋高中生劉金豪以431分成績,成為無錫市理科高考“狀元”,被香港大學錄取。2014年8月,嚴家橋高中生吳呈傑以430分的成績成為江蘇省理科高考“狀元”。嚴家橋村成為無錫有名的知識之鄉,“狀元石”功不可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