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城:強化大歷史觀在黨史研究中的主導作用

楊鳳城:強化大歷史觀在黨史研究中的主導作用

作者:楊鳳城

來源:《歷史評論》2022年第4期

黨史學在新時代有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就是強化大歷史觀在構建中共黨史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知識體系方面所能發揮的主導作用。

大歷史觀的突出特點和要求是把黨的奮鬥放在歷史長時段裡看待和評價,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廣覆蓋而不是單一視角來看待和評價,從人類文明進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發展與制度競爭的寬闊視野中來看待和評價;善於抓住具有標誌性、里程碑意義的歷史節點,廓清歷史主流主脈,凸顯歷史發展軌跡和趨勢,得出具有規律性的認識。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斷提供了重要遵循。例如,他關於社會主義500年的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走出來”的論斷,以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的結論等,均體現了大歷史觀的高站位,以及由此帶來的歷史新認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更是運用大歷史觀的典範。歷史決議對百年曆史主題的把握,對每個歷史時期主要成就的概括,對百年曆史經驗和百年奮鬥意義的總結,既綱舉目張又講清講實,既架構完整、條理清晰又講深講透。

從大歷史觀出發,我們需要把黨的百年奮鬥作為一個整體置於近代180年的歷史長時段中看待,充分認識其對中華民族命運與中國歷史發展帶來的改變和轉折,也要將其置於5000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長程中看待,充分認識黨的歷史奮鬥、歷史創造對中國自古以來歷史的接續、延續和繼承。中國共產黨是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光大中華文明,是接著走而非斷裂和告別。從大歷史觀出發,我們看待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除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視角外,更要看到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從大歷史觀出發,我們看待抗日戰爭,就要深入發掘其對中華民族現代國家意識的凝成與強化以及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意義。從大歷史觀出發,我們就要把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置於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探求復興道路的歷史中,置於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與使命及其奮鬥歷程中,置於風起雲湧的世界大勢中看待和評價,而不是拘泥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結論,簡單地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舉措出發,得出“社會主義早產”、“補資本主義的課”、“迴歸新民主主義”等錯誤認識。從大歷史觀出發,就能在色彩絢爛、風起雲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背後,看到其最根本的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就會看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時期最基礎最鮮明的創造創新,就會看到富起來並且正在強起來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最顯著的歷史性成就和進步。從大歷史觀出發,就能更深刻地體察和評價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原題《把傳統黨史研究帶回來,讓主流黨史研究強起來》,摘自《中共黨史研究》2022年第3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官方微店,訂閱《歷史評論》《歷史研究》和《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

編輯:湘 宇

校審:水 壽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微信訂閱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