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錄
圖1 公元315年左右拓跋鮮卑疆域的大致範圍
圖2 公元220—398年大同市北魏墓葬大略分佈圖
圖3 公元398—439年北魏平城城市的大約佈局圖
圖4 沙嶺墓群中的墓葬排列方式圖
圖5 公元398—439年北魏平城都城的主要墓葬區
圖6 公元398—439年都城平城墓葬區的選址分界線
圖7 公元439—493年平城北部、東部、南部墓葬區位置示意圖
圖8 北魏洛陽時代平城墓葬區的位置示意圖
圖9 南郊北魏墓M31平、剖面圖
圖10 南郊北魏墓M7平、剖面圖
圖11 南郊北魏墓M230平、剖面圖
圖12 南郊北魏墓M9平面圖
圖13 南郊北魏墓M157平、剖面圖
圖14 南郊北魏墓M13平、剖面圖
圖15 南郊北魏墓M40平、剖面圖
圖16 南郊北魏墓M8平、剖面圖
圖17 南郊北魏墓M79平、剖面圖
圖18 南郊北魏墓M117平、剖面圖
圖19 大同沙嶺M7墓室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20 沙嶺M7平、剖面圖
圖21 沙嶺M7墓室壁畫分佈與展開圖
圖22 沙嶺M7壁畫墓東壁
圖23 沙嶺M7壁畫墓北壁
圖24 沙嶺M7壁畫墓南壁
圖25 沙嶺M7壁畫墓西壁
圖26 沙嶺M7壁畫墓甬道南、北壁
圖27 沙嶺M7壁畫墓甬道頂部
圖28 仝家灣梁拔胡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29 仝家灣M9壁畫墓平、剖面圖
圖30 仝家灣M9壁畫墓北壁壁畫與線描圖
圖31 仝家灣M9壁畫墓西壁與線描圖
圖32仝家灣M9壁畫墓東壁與線描圖
圖33 仝家灣M9壁畫墓南壁東、西部壁畫線描圖
圖34 仝家灣M9甬道東、西壁壁畫和線描圖
圖35 仝家灣M9門楣壁畫線描圖
圖36 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37 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平面圖
圖38 雲波路華宇二期殘存壁畫墓現場圖
圖39 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東壁
圖40 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北壁西半部
圖41 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北壁東半部
圖42 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南壁東半部
圖43 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南壁西半部
圖44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西壁南部、北部
圖45 雲波路華宇二期壁畫墓甬道南壁、北壁
圖46 雲波里路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47 雲波里路壁畫墓平、剖面圖
圖48 雲波里路壁畫墓東壁
圖49 雲波里路壁畫墓南壁
圖50 雲波里路壁畫墓西壁南部
圖51 雲波里路壁畫墓甬道南壁
圖52 文瀛北路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53 文瀛北路壁畫墓平、剖面圖
圖54 文瀛北路壁畫墓發掘現場俯視圖
圖55 文瀛北路壁畫墓的北壁、東壁
圖56 文瀛北路壁畫墓北側棺床側面
圖57 文瀛北路壁畫墓北側棺床側面和臺階平面、側面
圖58 文瀛北路壁畫墓北側棺床交界的矮牆側面
圖59 文瀛北路壁畫墓甬道東壁
圖60 迎賓大道M16墓室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61 迎賓大道M78平、剖面圖
圖62 迎賓大道壁畫墓甬道北壁和南壁
圖63 迎賓大道M16壁畫墓東、北、南、西四壁
圖64 懷仁丹揚王墓室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65 丹揚王墓大約平面圖
圖66 丹揚王墓甬道西壁和東壁
圖67 大同縣陳莊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68 大同縣陳莊壁畫墓剖面圖
圖69 陳莊壁畫墓前室頂部
圖70 陳莊壁畫墓前室北壁
圖71 陳莊壁畫墓後室頂部
圖72 宋紹祖石槨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73 宋紹祖墓平、剖面圖
圖74 宋紹祖墓石槨結構示意圖
圖75 宋紹祖墓石槨北壁壁畫
圖76 張智朗石槨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77-1 張智朗石槨墓系列結構圖
圖77-2 張智朗石槨墓系列結構圖
圖77-3 張智朗石槨墓系列結構圖
圖77-4 張智朗石槨墓系列結構圖
圖77-5 張智朗石槨墓系列結構圖
圖77-6 張智朗石槨墓系列結構圖
圖77-7 張智朗石槨墓系列結構圖
圖78 張智朗石槨墓前壁內側壁畫
圖79 張智朗石槨墓右壁內側壁畫
圖80 張智朗石槨墓左壁內側壁畫
圖81 張智朗石槨墓前壁外側壁畫和門楣外側壁畫局部圖
圖82 張智朗石槨墓殘存頂板壁畫
圖83 大同智家堡石槨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圖84 智家堡石槨結構示意圖和平面圖
圖85 智家堡石槨墓北壁壁畫和摹
圖86 智家堡石槨墓西、東壁壁畫和摹畫圖
圖87 智家堡石槨墓南壁壁畫和摹畫圖
圖88 智家堡石槨墓頂部北坡壁畫和頂部北坡、南坡摹畫圖
圖89 三角形脊博壁畫和摹畫圖
圖90 智家堡石槨墓墓門門環處壁畫和摹畫圖
圖91 富喬電廠石槨墓北壁壁畫
圖92 富喬電廠石槨墓東壁壁畫
圖93 富喬發電廠石槨墓西壁壁畫
圖94 富喬發電廠石槨墓南壁內側壁畫
圖95 富喬發電廠石槨墓頂壁壁畫
圖96 富喬發電廠石槨墓南壁外側壁畫
圖97 解興石槨墓內側正壁壁畫
圖98 解興石槨墓內側右壁壁畫
圖99 解興石槨墓內側左壁壁畫
圖100 解興石槨墓前壁外側壁畫
圖101 廣遠將軍妻母石槨墓壁畫之一
圖102 廣遠將軍妻母石槨墓壁畫之二
圖103 沙嶺M7壁畫墓出土漆皮題記
圖104 解興石槨壁畫墓中的題記
圖105 張智朗石槨壁畫墓的題記
圖106 梁拔胡墓室壁畫墓題記
圖107 宋紹祖墓銘磚
圖108 丹揚王墓磚
圖109 廣遠將軍妻母石槨壁畫墓題記
圖110 華宇二期壁畫墓至大同電焊廠示意圖
圖111 北魏平城近郊已發現的墓葬位置示意圖(華宇二期壁畫墓約在圖中雲波里墓葬處)
圖112 雲岡石窟第16窟南壁門拱東側彌勒龕下供養人像
圖113 華宇二期壁畫墓之北壁人像
圖114 華宇二期壁畫墓東壁中的飲酒器具
圖115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畫中的飲酒器具
圖116 大同民間流傳的拓片
圖117 北涼時期疆域圖
圖118 迎賓大道北魏墓群M70中的紀年磚
圖119 沙嶺壁畫墓墓室頂部
圖120 智家堡石槨壁畫墓槨頂北坡、南坡壁畫線描圖
圖121 智家堡石槨壁畫墓槨頂北坡壁畫(局部)
圖122 張智朗石槨壁畫墓槨頂蓋板上的星象圖
圖123 仝家灣梁拔胡墓門門楣鳳鳥線描圖
圖124 智家堡石槨壁畫墓東、西壁圖像線描圖
圖125 張智朗石槨壁畫墓石槨門楣內側壁畫
圖126 漢梧臺裡石社碑造像拓片
圖127 沙嶺壁畫墓北壁上部的部分神獸
圖128 富喬發電廠北魏石槨壁畫墓封門外壁壁畫
圖129 甘肅酒泉丁家閘5號墓社樹壁畫線描圖
圖130 《秦簡日書集釋》中“詰”章部分圖片
圖131 和林格爾漢墓甬道右壁壁畫
圖132 敦煌M167中的受福與舍利
圖133 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摹畫圖
圖134 朝鮮平壤德興裡壁畫墓後室後壁上“空鞍之馬”與“牛車”壁畫
圖135 朝鮮平壤德興裡壁畫墓甬道上“空鞍之馬”和“牛車”壁畫
圖136 沙嶺壁畫墓東壁女主人右下方的牛車和女侍從
圖137 山東嘉祥滿硐鄉宋山出土的八瓣蓮花畫像石
圖138 江蘇睢寧九女墩後室門額上的箑莆和花卉畫像石
圖139 洛陽西漢卜千秋壁畫墓中伏羲女媧
圖140 山東滕州市漢畫館藏大郭村出土東漢祠堂左壁“西王母牛羊車”畫像石
圖141 沙嶺壁畫墓甬道壁畫中伏羲女媧圖
圖142 滕州龍陽店漢畫像石之一
圖143 滕州龍陽店漢畫像石之二
圖144 大同解興石槨壁畫墓石槨門外兩側郭壁上部的“人面獸身伏羲女媧”
圖145 河南南陽唐河縣針織廠出土西漢畫像石
圖146 河南芒碭山西漢梁王墓主室頂部壁畫
圖147 河南洛陽出土的西漢畫像磚
圖148 綏德軍劉家溝東漢畫像石
圖149 綏德後思家溝快華嶺東漢畫像石
圖150 綏德義合鎮M1東漢畫像石
圖151 綏德快華嶺板佛寺東漢畫像石
圖152 米脂黨家溝東漢墓門扇畫像石
圖153 綏德漢墓門扉畫像石之一
圖154 綏德漢墓門扉畫像石之二
圖155 綏德四十里鋪漢墓門扉畫像石之一
圖156 綏德四十里鋪漢墓門扉畫像石之二
圖157 清澗漢墓門扉畫像石
圖158 綏德賀家溝出土漢墓畫像石中的人面鳥身線圖
圖159 山東微山縣兩城公社出土漢墓畫像石中的人面鳥身
圖160 鄧州彩色畫像磚墓“萬歲千秋”畫像磚中的人面鳥身
圖161 綏德四十里鋪等地出土門楣處東漢畫像石
圖162 洛陽淺井頭西漢壁畫墓墓頂脊壁畫局部
圖163 東漢永平四年畫像石第三石拓片
圖164 東漢元和三年畫像石第七石拓片
圖165 東漢元和三年畫像石第九石拓片
圖166 河南唐河石灰窯村畫像石拓片
圖167 徐州漢畫像石館藏鸞鳳和鳴圖
圖168 大同北魏張智朗石槨壁畫墓墓門門楣外側壁畫
圖169 徐州銅山縣周莊墓室門楣畫像石
圖170 張智朗石槨墓門楣外側壁畫中的人面鳳鳥
圖171 戰國楚墓帛畫人物龍鳳圖
圖172 戰國楚墓帛畫人物御龍圖
圖173 漢墓裝飾藝術中的正面墓主圖像
圖174 漢墓裝飾藝術中的側面墓主像
圖175 張智朗石槨壁畫墓中的墓主圖像
圖176 山東沂南縣北寨村漢畫像墓中室東壁橫額之畫像石圖片與拓片
圖177 山東沂南縣北寨村漢畫像墓中室南壁橫額之畫像石圖片與拓片
圖178 河南新密市打虎亭2號漢墓中室北壁壁畫摹寫圖
圖179 沙嶺壁畫墓正壁(東壁)局部圖
圖180 沙嶺壁畫墓左壁(南壁)局部圖
圖181 1962年山西右玉窖藏出土的胡傅溫酒樽
圖182 故宮博物院藏建武二十一年銅樽及承旋(來自代麗鵑文)
圖183 河北邯鄲張莊橋M1出土建武二十三年銅承旋和銅樽(來自代麗鵑文)
圖184 山東沂南漢墓樂舞圖中的承旋與酒樽
圖185 河南洛陽朱村東漢壁畫墓
圖186 嘉峪關魏晉墓群1號墓前室南壁所見承旋與酒樽
本書序言
在各類自媒體極為發達的今天,作為60後的我,仍然對“白紙黑字’的東西情有獨鍾,閱讀主要還是以報刊書籍為主。前幾日與朋友喝茶閒聊時談到讀書,朋友言兩類書籍絕對不看:一類是官員作序的,另一類是名人作序的。好在我既非官員,也非名人,所以受老友尹剛先生的請求,為他的大作《北魏平城墓葬壁畫研究》一書作序,便慨然應允。
我與尹剛先生的相識緣于山西古代壁畫的保護,他擔任山西省古代壁畫彩塑保護修復中心主任期間,聘請我擔任該中心的技術顧問。對於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而言,首先應該明確我們“保護”文物的什麼,其次才是在技術層面怎麼“保護”。具體到古代壁畫的保護,應該首先了解壁畫的核心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等)體現在哪裡,其次才能談到怎麼在技術層面實現的問題。尹剛的專業是文物博物館,我們合作開展山西古代壁畫保護修復研究時,他主要負責古代壁畫的價值揭示與闡釋等方面的工作,即“保護”什麼,我則主要負責壁畫修復技術方面的工作。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我們各自取長補短、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最終發展成為無話不談的密切朋友。《北魏平城墓葬壁畫研究》應該是他眾多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即以北魏墓葬壁畫的發現與研究為專題。
北魏(398—493年)是拓跋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中國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其主要標誌是拓跋氏部族正式進駐長城內與漢文化發生交流、融合。拓跋氏部族進入長城後,總結了自秦漢以來,漢民族與邊疆民族以長城為基線的衝突與鬥爭,同時對東漢以來滲入長城的其他邊疆民族作了一次融合,然後以此為基礎和漢民族作一次徹底的融合。經過這次融合以後,新的血液注入漢民族之中,新的文化因子也開始在漢文化中孕育。今日大同作為北魏王朝首都長達九十六年,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通過拓跋氏的經營,大同盆地結束了自漢末以來兩個多世紀的戰亂和荒蕪,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壯闊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重要的地理記憶。在大同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遊牧與農耕文化交融匯合,絲綢之路持續發展延伸,中華文明由此脫胎換骨,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等諸多領域創造出了高度的繁榮。今日大同遺留了大量此時期的文物古蹟,其中經考古發掘出來的北魏壁畫墓即是其中之一。
曹魏兩晉以來,由於戰亂不已,規模宏大的壁畫墓很少見,中原地區很少有在墓室繪製壁畫的,只是在遼東、河西等邊遠地區仍有豪門大戶沿襲漢代舊制,仍在營建磚石結構的壁畫墓。北魏時期墓葬壁畫又重新開始在中原流行,在秉承漢代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融入外來樣式和時代新風,形式日趨規範,技藝漸臻成熟。因此,北魏是中國壁畫發展的高峰期,一方面墓室壁畫繼承先前的傳統繼續發展,同時,隨著佛教的深入傳播和影響,出現了大量的寺觀壁畫和石窟壁畫,中國壁畫的三大類型至此全部具備;另一方面,此時期的著名畫家層出不窮,研究繪畫的畫論作品數不勝數。這兩種情況不僅促進了中國繪畫的蓬勃發展,而且特別刺激了中國壁畫的繁榮,使得此時期的壁畫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佔有異常重要的地位。總體來說,北魏時期,佛教的深入、道教的興起、玄學的流行,使得包括墓葬壁畫藝術在內的整個造型藝術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並取得重大發展。
《北魏平城墓葬壁畫研究》以大同市目前出土的北魏墓葬壁畫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比較與田野調查方法,從壁畫墓的分佈與特點、形制與內容、主人與年代、製作與題材、價值與體現等五個方面入手,分析它們的外部表現形式和內部內涵特徵,對壁畫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和社會方面的價值進行全面研究,並以此為視角,揭示北魏平城時期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傳承、交流與融合,進而明瞭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淵源流變。本書堪稱近年所見有關北魏墓葬壁畫研究領域中最為全面和綜合的一篇優秀專著,為大同北魏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野與素材,可以使學術界重新認識北魏墓葬壁畫所蘊含的巨大價值,也可以使文物界認識到保護這些壁畫的重要意義,對於探索北魏墓葬壁畫在當代大同的旅遊與消費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觀念等方面也大有裨益。
總之,本書不僅深入發掘大同北魏墓葬壁畫資料,豐富了北魏早期歷史的研究資料,又可進一步拓展北魏史的研究視野,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同時,對於北魏墓葬壁畫的保護修復也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是為序!
本書前言
大同位於山西省北部,地處北緯39°54’~40°44’,東經112°06’~114°33’。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保定市相接;西、南與省內朔州市、忻州市毗連;北隔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接壤。歷史上,因其西界黃河,北控大漠,東連倒馬、紫荊之關,南據雁門、寧武之險,且三面臨邊,最號要害,素有北方鎖鑰之稱。
在大同盆地及周邊的廣大地域內,歷史上一度活躍著拓跋鮮卑族的身影。永嘉之亂後,鮮卑族拓跋什翼犍於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並於建國三年(340年)定都雲中盛樂宮,此歷史活動標誌著拓跋氏部族正式進駐長城內與漢文化發生交流。公元386年,拓跋珪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亦稱後魏或拓跋魏。公元398年,自盛樂遷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稱帝。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歷史上又稱元魏。公元534年,元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拓跋珪建國到北魏分裂,共歷十四帝,一百四十九年。上述的拓跋鮮卑活動之歷史時期,是中國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關於其歷史地位,逯耀東做出如下的適當評價:
在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長河中,今日大同作為北魏王朝都城長達96年。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平城從“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避亂之地,迅速成長為“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國際都市。這個時期(398—493年),學者稱為北魏平城時代。此時期內,通過拓跋氏的經營,大同盆地結束了自漢末以來兩個多世紀的戰亂和荒蕪,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壯闊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重要的地理記憶。對此,李憑先生給出瞭如下的總結: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在大同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遊牧與農耕文化交融匯合,絲綢之路持續發展延伸,中華文明由此脫胎換骨,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等諸多領域創造出了高度的繁榮。同時,大同成為北魏平城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最重要的歷史活動舞臺。作為這些歷史活動的折射,今日大同遺留了大量此時期的文物古蹟,如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北魏都城遺址、北魏明堂遺址、方山永固陵遺址等。除此之外,20世紀末開始至今,在古平城京畿範圍內,陸陸續續經考古發掘出來的北魏壁畫墓遺址,也是這些文物古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北魏早期或前期的平城京畿範圍內,今天出土的北魏墓葬壁畫,大多處於山西省大同市行政區劃內。所謂平城京畿,《魏書·食貨志》雲:
殷憲先生考證平城京畿的範圍時指出:
馬志強先生進一步指出:
自20世紀以來,大同市行政區劃範圍內陸續發現了大量北魏時期的地下文物遺蹟。其中,北魏時期的墓葬遺蹟為數頗多,據張峰截至2015年的統計,發掘的墓葬總量達到近千座。
目前,從已經發布的發掘簡報、報告及研究成果來看,這些北魏時期的地下文物遺蹟,既有集中發掘的墓葬群,也有單個發掘或整理的墓葬。就單個發掘或整理的北魏墓葬來看,按發現的年份順序依次有16處,分別為1965年的司馬金龍墓、1976年的方山永固陵、1981年的封和突墓、1984年的元淑墓、1993年的齊家坡北魏墓和懷仁丹揚王墓、1997年的智家堡石槨墓和智家堡木棺墓、1999年的田村北魏墓和下深井北魏墓、2009年的雲波里路北魏壁畫墓和文瀛路北魏壁畫墓、2010年尉遲定州墓和大同縣陳莊北魏墓、2011年的張智朗墓、2019年的華宇二期壁畫墓;從集中發掘的墓葬群來看,按發掘年份的順序依次有12處,分別為1988年的南郊北魏墓群(發掘167座)、1995年的金屬鎂廠北魏墓群(發掘10座)、2000年的雁北師院北魏墓群(發掘11座)、2001年的七里村北魏墓群(發掘34座)、2002年的二電廠二期北魏墓群(發掘27座)和迎賓大道北魏墓群(發掘75座)、2003年的大同縣國營糧食原種場北魏墓群(發掘6座)、2004年的大同縣湖東北魏墓群(發掘15座)、2005年的沙嶺北魏墓群(發掘12座)、2006年的沙嶺新村北魏墓群(發掘26座)、2008年的富喬垃圾焚燒發電廠北魏墓群(又稱仝家灣北魏墓群,發掘10座)、2011年的恆安街北魏墓群(發掘3座)。
在上述的北魏墓葬遺蹟中,有一批墓葬在其石槨(或稱為“石堂”)、磚室和磚砌棺床的平面上,保留有北魏時期的繪畫,屬於古代墓葬壁畫的範疇,可以將它們統稱為壁畫墓。大同市發現這批北魏壁畫墓,在數量上比較可觀,在分佈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形制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同時,若進一步結合這批壁畫墓主人身份和壁畫繪製情況等方面的研究,則這些綜合信息對於瞭解北魏墓葬制度及其具體實施情況,不僅會提供一個獨特且鮮活的視角,而且可以為北魏歷史研究起到很大的幫助。目前已知,大同市已經發掘的北魏壁畫墓或北魏墓葬壁畫為13座(處),這13座北魏壁畫墓分別為大同智家堡石槨壁畫墓、大同北魏宋紹祖石槨壁畫墓、大同沙嶺M7號壁畫墓、大同雲波里路北魏壁畫墓、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畫墓、大同富喬M9號壁畫墓(按,即大同南郊仝家灣北魏梁拔胡墓)、大同北魏迎賓大道M16號壁畫墓、大同市御河東市公安局工地的張智朗石槨壁畫墓、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北魏佛像石槨壁畫墓、大同北朝藝術研究院藏北魏解興石堂壁畫墓、大同雲波路華宇二期北魏壁畫墓、朔州市懷仁丹揚王壁畫墓、山西大同市大同縣陳莊北魏壁畫墓。
這些北魏墓葬中保留的壁畫文獻,是尋找遺忘的人類記憶和發現過去的事實真相的一種重要載體。它們與傳世的文字史料同樣重要,都是那個時代歷史社會活動的真實折射,共同起到“圖,經也;書,緯也。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的歷史記錄作用,是解讀湮沒的北魏早期或者平城時期歷史真相的一把重要鑰匙。因此,從《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的角度看,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社會和文化價值。
從年代上看,這13座北魏壁畫墓的年代全部屬於北魏平城時期(398—493年),此時期是北魏歷史上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兩種異質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吸納不同文化進而形成全新氣質的偉大歷史時期。代表這一歷史時期豐富燦爛文化的大同北魏墓葬壁畫,由於壁畫年代集中,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蘊含著大量的時代信息,因此對這些壁畫文獻進行歷史、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相關研究是本書的基本目標,彰顯它們的文獻和史料價值是本書的主要任務。
通過對這些壁畫圖像資料的挖掘和與相關文字文獻的比證,一方面可以揭示北魏早期的歷史、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淵源與影響,為學術界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食糧;另一方面在對這些史料展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可發掘其在歷史、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蘊含的優良傳統因素,探索其在當代大同的旅遊與消費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價值,為當下大同的轉型發展提供借鑑,這也是本書的核心內容。
總之,深入發掘大同北魏墓葬壁畫資料,並對其進行整理與研究,既可以補充、豐富北魏早期歷史的研究資料,夯實基礎工作,又可進一步拓寬北魏史的研究視野,不僅具有學術意義,而且也具有現實意義。
本書結語
本書以大同市目前出土的14座北魏壁畫墓及其附屬壁畫文物為研究對象,從這些壁畫墓的分佈與特點、形制與內容、主人與年代,以及墓葬壁畫的製作與題材、價值與體現等五個方面內容入手,分析它們的外部表現形式和內部內涵特徵。其目的在於對它們在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和社會方面的價值進行評估,並以此為視角,期望揭示北魏平城時期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傳承、交流與融合,進而明瞭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淵源流變。這些研究,對於彙集北魏墓葬壁畫文獻、拓展北魏文化研究領域、豐富北魏民族融合內涵、充實北魏歷史研究內容、挖掘大同古都文化資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本書的嘗試,在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兩個方面取得了一定創新,產生一些較為重要的觀點。
從學術價值層面上看:首先,全面系統地收集大同北魏14處墓葬壁畫的相關田野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對於北魏平城地區乃至整個北朝地區的墓葬壁畫研究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其次,系統地以目前出土的14處大同北魏墓葬壁畫作為考察對象,全面考察和分析了它們的分佈與特點、形制與內容、主人與年代、製作與題材、價值與體現,揭示了其作為文物古蹟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和社會價值,形成了北魏民族融合研究的新領域。以其分佈與特點來看,拓跋鮮卑入主大同盆地以前,該地區的墓葬主要分佈在相應的城邑附近,且以漢族為主,逐步形成了聚集性的墓地區。拓跋鮮卑定都平城以後,繼承了墓葬區分佈在城邑邊緣的特點,並隨著城邑擴大,墓葬區逐步向外擴移,最終形成了在城邑正南、東南和南方佈置墓葬區的北魏墓葬分佈特點。大同北魏壁畫墓的形制和內容章節中,分析了各個壁畫墓的形制特點,除懷仁丹揚王墓為多室墓外,其他凡是有考古發掘報告的壁畫墓俱為長斜坡墓道單室磚構墓,形成了大同平城時期壁畫墓的共同特徵。就大同平城時期壁畫墓的主人與年代來看,其墓主顯示了“非富即貴”的社會特徵,大多數屬於當時平城的統治階級,少數墓主雖然不屬於統治階級,但從其經濟水平來看,都屬於當時非統治階級中的富裕階層。從大同北魏壁畫墓的製作與題材來看,其墓室壁畫製作基本上採用了由支撐體、地仗層、底色層和顏料層構成的壁畫結構,而石槨壁畫基本上只有支撐體和顏料層兩層結構層。就其壁畫題材來說,基本沿襲了漢代以來的墓葬裝飾藝術系統中的傳統題材,即巫鴻先生總結的表達漢人死後成仙信仰的“宇宙天空+仙境+幸福生活”題材,只是表達每個題材的具體圖像內容隨著墓主來自不同文化圈而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最後一章有關平城墓葬壁畫的價值與體現中,著重分析了大同平城時期墓葬壁畫裝飾藝術系統中所體現的漢族文明,包含漢族的信仰與崇拜、漢族的裝飾與圖像以及漢族文化與器物,同時分析了平城佛教的傳播狀況以及在壁畫中的體現。通過這些具體文化元素的分析,揭示了平城墓葬壁畫中所反映的異質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現象。最後,某些研究內容的深入,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價值,如大同解興石槨壁畫墓中“人面鳥、獸身”對偶神的考證,首次深刻揭示其演變軌跡,確定其為北魏平城時期創造的伏羲女媧變體。又如,通過考證,發現沙嶺壁畫墓南北壁面頂部的十二神獸可能是傳承於東漢宮廷驅儺信仰,其甬道頂部的伏羲女媧中間的名物很可能為鋪首而不是摩尼珠。再如,智家堡石槨頂部的植物祥瑞圖案,同漢代以來天人感應信仰之間具有明確的傳承關係。以上種種,期望能夠引起針對北魏墓葬壁畫構圖元素而進行的圖像闡釋學上的學術爭鳴。
從應用價值方面來看,本書詳細分析了大同市北魏壁畫墓的分佈特點,對大同未來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開展文物古蹟預防性保護工作具有相當的指導和參考價值。此外,有關大同北魏墓葬壁畫的價值評估進一步豐富了大同市文化旅遊資源,拓展了大同古都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內涵,對於大同市地方經濟轉型和質量提升具有一定程度的應用價值,如若利用得當,則也可獲得相應的社會影響和效益。
由於研究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原因,許多問題未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下列問題將是重點關注對象:在“大同北魏墓葬壁畫的價值與表現”一章中的“漢族文明的融入”裡,討論漢族的文化與器物時,需要對滷薄儀仗文化與相應器物、服飾文化與相應器物、音樂文化與相應器物,以及建築文化與相應器物的研究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大同北魏墓葬壁畫的價值與表現”一章中,需要對墓葬壁畫中的胡族文化進行研究,探討胡人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音樂舞蹈和甲騎具裝等方面在壁畫題材和內容中的表現;大同北魏墓葬壁畫中,帶有鮮明的佛教文化影響,需要對壁畫中佛教文化圖案元素所反映的佛教義理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北魏平城時期的佛教傳播與信仰等方面的狀況,豐富中國佛教史發展歷史的研究;對於2020年大同市上華琚小區工地新出土的北魏墓葬壁畫,要繼續納入整體研究範疇,以期發現其在大同北魏墓葬壁畫整體中的地位和特點。
總而言之,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過程中,北魏平城時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長達一個世紀的時期。該時期處於中國歷史上“漢唐之變”歷史時期之中,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此時期中,傳統漢族農耕文化與所謂草原遊牧文化交流碰撞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重修塑造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特質,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反映並記載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的文獻,固然主要是傳承於世的文字典籍,但保存至今的圖像資料特別是墓葬壁畫文獻,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時至本書完稿之日,歷史悠久的大同古城又一次傳來了北魏墓葬壁畫的發掘消息,即大同市永泰南路與開源街交界處上華琚小區工地上新發現了北魏壁畫墓。相信隨著大同市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會有更多的北魏墓葬壁畫圖像資料,同已有的墓葬壁畫文獻一起,共同揭示大同平城時期發生民族融合的社會現象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