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前,陳老總毛遂自薦出任總司令,為何被主席直接否決掉?

抗美援朝前,陳老總毛遂自薦出任總司令,為何被主席直接否決掉?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都知道是彭老總指揮志願軍進入了戰場,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彭老總憑藉著豐富的指揮經驗不斷更改戰術,在頻繁轉換攻防中,讓美軍瞭解到了中國軍隊的厲害,志願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其實在戰爭打響之前,陳老總曾經毛遂自薦擔任志願軍總司令,按理說陳老總也是一位名將,可以擔任此要職,結果卻被毛主席否決,這是為什麼呢?

從歷史的發展時間線上來看抗美援朝,一切事情都發展得水到渠成一般,志願軍的勇猛,再加上指揮將領的優秀,促成了這次戰爭的勝利,卻不知道在這次重大戰爭中,毛主席面臨的是多大的壓力。中蘇當時關係友好,但關係也很微妙,蘇聯並沒有重視中國,從毛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就能看出端倪,對於中國的幫助也是微乎其微的。

南北朝鮮戰爭背後都有強國支持,蘇聯支持的是北朝鮮,美國則帶著聯合國軍隊力挺南朝鮮,蘇美之間的博弈,想要把戰火牽連到中國戰場上。當時蘇聯對中國的態度不明朗,這就意味著這場戰爭搞不好就會使中國打回“原形”,剛剛建立起來的新中國在此時陷入了被動的局面,而且在軍事方面要落後於美軍,顯然這是一場硬仗或苦仗。

除了面對世界方面的壓力之外,國內也有很多人反對參戰,當時中國百廢待興,再次經歷這樣大規模的戰爭,會影響國家建設的進度,從某個角度來看確實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但如果不打這場仗,那麼中國會處於更加被動的局面,只有打出國威,才會讓那些強國不再小覷。因此,在國內就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支持,一種是反對。

最後毛主席力排眾議抗美援朝,展現出了偉人極大的魄力,他承擔了一切後果,可想而知他面對的壓力有多大。在此時,除了周總理等人之外,陳老總也支持毛主席的決定,並且毛遂自薦擔任志願軍總司令,結果被毛主席直接拒絕。要知道陳老總也是一位名將,在戰爭時期也立下了無數功勳,否則也不會位列於十大元帥之列,這是為什麼呢?

前面已經說過,毛主席在決定抗美援朝時面對了多方面的巨大壓力,這場戰役對他來說是一場“豪賭”,因此他在挑選總司令時非常慎重。第一點就必須要從支持抗美援朝決定的將領中選舉,肯定不能任命持反對態度的將領,否則在戰場上立場不堅定、態度不端正,很容易吃敗仗,這是毛主席不想看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還得是在軍中擁有較高威望之人。要知道,擔任志願軍總司令指揮的都是高級將領,哪一位不是資歷深厚的老革命,資歷太淺根本壓不住陣腳,再排除會有一些資深將領出現以老賣老的情況,到時候不聽從指揮、調動不了兵力,或者由於總司令資歷過淺,礙於情面不能果斷下達命令,直接會影響整個戰事的結果。因此,從這一點就篩掉了很多人。

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超高的軍事指揮才能。這場仗對於毛主席來說只能贏、不能敗,只有立過大功的將領、並且是擅長打硬仗的將領才能擔當此重任,比如粟裕這位“戰神”就可以擔當此重任,他可是連林帥都非常佩服的將領,並且毛主席都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打算,讓他擔任東北邊防司令兼政委。只是他因頭痛發作,無法再主持高度緊張的戰役,錯過了這次抗美援朝的機會。

以陳老總完全符合了前兩點的要求,支持抗美援朝,資歷足夠深厚,只是在戰場上卻不是常勝將軍,在國民黨薛嶽那裡吃過不少苦頭,相比之下,陳老總更適合於政工工作。與他相類似的羅帥、聶帥、葉帥都是如此,更擅長搞政工,指揮作戰要稍遜色一些。而像劉帥可以擔當此職,但他也是身體不好在養病之中,因此這些名將都無緣抗美援朝戰役。

朱老總毋庸置疑是最佳人選,但他要坐鎮國內;賀老總曾經也是一位名將,資格夠、軍功大、威望也高,但是他在解放戰爭時期主抓後勤工作,很少參與正面戰役,因此他也不是合適人選。林帥則以身體不適為由處於養病時期,很顯然他不想參加這次戰役。後來彭老總千里迢迢從西北趕回來請纓,最後這位橫刀立馬的大將軍被任命為總司令,在朝鮮戰場上再次立下了卓越功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