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我軍在戰爭時期的一位名將,他帶兵打仗擅長以奇制勝,經常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敵人面前,甚至有人評價他指揮的戰鬥稱為“神仙仗”,在全軍大授銜時,他被評為十大大將之首是實至名歸。眾所周知,在他後來指揮的戰場上從未有敗績,成為了常勝將軍,其實他有過一次大敗仗,這次戰役中損兵折將,這次唯一的大敗仗成為了他畢生的遺憾,那麼是誰打敗了他呢?
1934年,一些留蘇的“精英”在中共中央佔據著領導大權,不顧毛主席的戰略戰術建議,硬靠生搬硬套的辦法與敵人正面對抗,在各個方面都要弱於敵軍的劣勢下。毛主席提議避實擊虛,結果並未被採納,之後在李德、博古的錯誤指揮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的處境越發地艱難,這時候他們才想起毛主席的建議,到江西、浙江去抄蔣介石的後路。
此時蔣介石已經調兵遣將完畢,我軍已經錯過了最佳戰機,但在李德、博古的安排下,還是實施了遲來一步的北上計劃。如果按照毛主席當時所建議立刻執行,我軍不會有第五次反“圍剿”的慘敗,而且蔣介石未調集完部隊,這時北上讓敵人首尾不能相及,必然勝券在握,然而錯過戰機之後再北上,敵人已經安排調集完部隊,留出機動部隊隨時調遣,北上也就失去了優勢,在後來的戰役中就證明了這一點。
北上這個艱鉅任務就交給了紅7軍團,人人都知道林帥23歲當軍長,是年齡最小的軍長,其實這個紅7軍團的軍長才是最小的,他就是尋淮洲。尋淮洲15歲參加革命,身材瘦小,打起仗來非常勇猛,憑藉著出色的戰功一步步升到了軍長,他做軍長時才21歲,此時粟裕是他的手下,擔任參謀長一職。
尋淮洲作戰經驗豐富,在反“圍剿”時數次向李德、博古等人提出質疑,結果被遭記恨,在派紅7軍團北上時,把他降到了19師師長,到達閩浙贛根據地後,與當地的20、21師合組為紅10團,19師畢竟是紅7團的底子,軍事實力最佳。最差的就是21師,是一支剛剛由地方武裝組織起來的隊伍,當時紅10團軍長劉疇西做出了一個錯誤決定,導致了後來的慘敗。
在紅軍到達譚家橋時,他沒有派實力強的19師做主要的伏擊任務,而是派他們與21師配合去堵敵人的前後行軍路線,實力不如19師的20師擔負起了伏擊重任。按照這個戰術安排沒有錯誤,但在調兵遣將這一方面,劉疇西因看不慣尋淮洲這個“外來客”,而把重任放到了20師身上,讓這支擅長打游擊、缺少伏擊經驗的隊伍去對抗敵人一個軍團的軍力,其後果可想而知。
當王耀武帶著國民黨的精銳部隊補充第一旅到達戰場後,20師開槍過早沒有達到殲滅敵軍的效果,最後由於敵我實力懸殊而形成了相持局面,當王耀武的部隊穩定下來後,便開始找突破口,派兵搶佔制高點,致使20師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20師由主動變為被動局面。這時候尋淮洲與粟裕立刻帶著19師去強攻制高點,敵我雙方都出現了大量的傷亡。
懂得戰爭的人知道制高點的重要性,更知道搶佔制高點需要付出多大的犧牲,尋淮洲帶兵衝鋒,結果在一次衝鋒中腹部多處中彈而犧牲。與此同時兵力較弱的21師已經堵不住敵人的增援,再堵下去也沒有意義,劉疇西便想回調19師和21師支援20師,結果19師在搶戰制高點,21師也沒有回去支援20師,紅10團遭到敵人毀滅性的打擊,只有粟裕帶兵突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當時19師沒有回去支援而是搶佔制高點,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尋淮洲採用的是圍魏救趙的戰術,如果不拿下制高點回去支援,當制高點完全掌握在敵人手中時,我軍就成了敵人的靶子。譚家橋一役因尋淮洲的犧牲而無法扭轉戰局,粟裕作為他的手下,也經歷了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敗仗。
1947年時,粟裕殲滅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74師,蔣介石的愛將張靈甫被擊斃,這個74師下面的51旅就是當初王耀武的部隊,粟裕為尋淮洲和那場戰役中犧牲的戰友們報了仇。粟裕臨終前的遺願就是把他的骨灰撒在他打過仗的地方,其中有一部分就灑在了譚家橋,他想與戰友們永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