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欣賞純淨版封面
西安修地鐵,最忙的是文物局。
地鐵很多建在了古墓邊上,
修建時如同大型考古挖掘現場,
比如2號線,就挖出了130多座古墓。
每次地下發現新的遺址,不但西安上了熱搜,
施工隊還得停工,重新規劃路線,
換考古隊上場,這著實讓人頭禿。
無獨有偶,前些年,西北政法大學建新校區時,
發現了西漢名臣張湯的墓,
被戲稱是挖到了“祖師爺”。
張湯是漢武帝時期的官員,以執法嚴明著稱。
學校對張湯墓進行了保護,
同學們還可以拜拜“祖師爺”求不掛科。
有道是,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
西安,是一個真正的“寶藏城市”。
有人打趣說,在西安,
誰家附近沒幾個王侯將相的墓,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但十三朝古都,絕不僅僅是古老與厚重。
1.關中:天府之國
西安,
在黃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南部,
東以零河與灞源山地為界,
西以太白山與青化黃土臺塬為界,
南邊是連綿的秦嶺,北邊是蜿蜒的渭河。
地質學家研究表明,
西安這個地方,可以用“滄海桑田”來形容,
在漫長的地殼運動中,
它時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時而露出海面形成陸地。
在距今約3.7億年前,地殼發生了劇烈的造山運動,
秦嶺南部隆起,露出海面,
西安一帶地層大幅度褶皺、斷裂、抬升。
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
秦嶺再度抬升,而其北坡卻大規模斷裂下陷,
成為關中地塹,西安的大致地貌就此成型。
根據“黃土風成”一說,
西北風呼嘯著
將蒙古高原的塵土源源不斷地吹向秦嶺之北,
關中地塹就在黃土覆蓋與黃河沖積作用下,
形成了平坦肥沃的關中盆地。
十三朝古都都有哪些?點擊圖片看看
西安現在修地鐵如此困難,
並非只是為了保護地下文物,
這與當地的地形也有關係。
西安是典型的黃土地形,土質屬於溼陷性黃土,
結構容易破壞,發生下沉,對地鐵隧道影響較大,
每次工程前都要進行處理。
除此之外,
西安還是國內地裂縫災害最嚴重的城市。
地裂縫容易導致地鐵隧道變形,
西安地鐵2號線就因為在黃土地區修建難度大,
建成通車後,拿了一個“全球傑出工程”FIDIC大獎,
也是世界上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地鐵工程。
西安所在的關中盆地,
還是歷史上有名的“天府之國”。
秦漢時期,這裡是全國最富有的地區。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說,
當時關中人口是天下的十分之三,
財富卻佔了十分之六。
關中盆地被山帶河,
也是易守難攻的兵家必爭之地,
被稱為“四塞之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古人認為,
關中盆地東有函谷關(在今河南與陝西交界處),
西有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
南有武關(在今陝西商洛市),
北有蕭關(在今寧夏固原市)。
這些險關以山川為據點,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線,
此即所謂的“四塞”。
這裡的秦嶺,是指狹義的秦嶺,點擊圖片看看
秦嶺名山之一的終南山,雄踞於西安之南,
歷代隱士曾在煙霧繚繞的山上修仙問道,名揚天下。
分佈於秦嶺各處的古道,
是西安通往漢中、巴蜀的要道。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與“四塞”共同拱衛著關中,
同時對西安有著居高臨下的威脅。
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就是跨過蜀道奇襲關中的典型案例。
秦嶺古道,點擊圖片看看
高山之下,
“古原”縱橫相接,構成關中的沃野千里。
在關中,
李商隱登臨的樂遊原、李白筆下的五陵原,
與陳忠實小說中的故事背景白鹿原等,
大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平原,
而是專指
一處處高而平坦的塊狀或帶狀黃土地帶。
這種地形,
地質學家認為是渭河帶來的泥沙沖積而成。
它們攜帶著漢唐長安的文化基因,
承載著當地人的園林與田野。
古代西安城的水,多利用這些坡原地引進城內。
西安自遠古時期水源豐富,
無數生命在此繁衍生息,
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說:
“詔開八水注恩波,千介萬鱗同日活。”
古代西安有八條河流在四周圍繞穿流,
素有“八水繞長安”之說。
北有渭、涇,南有潏、滈,
東有滻、灞,西有灃、澇,
八水均屬黃河水系。
渭水,可謂關中地區的母親河,
其橫貫關中平原,挾泥帶沙,
自黃土高原浩浩蕩蕩流下,
滋養著十三朝古都,
沿岸遍佈著許多古代文化遺蹟。
濁流滾滾的渭水,
與水流清澈的涇水在西安匯合,
一分清濁,蔚為奇觀,
此即所謂的“涇渭分明”。
山構成了西安的骨骼,
水為其經脈,
而黃土是其血肉,
這些是西安最初的“寶藏”。
西安憑藉山川形勢,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是中國十三朝古都,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那座被稱為長安的古城,
而今仍在山河間迴盪著盛世的絃歌。
→請橫屏觀看:西安與秦嶺
2.十三朝古都:天道多在西北
如果將歷史往前推1100年,
長安,是神州大地當之無愧的主角。
早在先秦時期的歷史典籍《左傳》中,
學者董叔就說出一句頗具神秘主義的讖語:
“天道多在西北。”
這一預言,在此後的歷史中應驗。
在漫長的歲月裡,
“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個戰略口號不是一句空話。
秦皇、漢武、唐宗在此指點江山,
李白、杜甫、王維在此激揚文字,
周秦漢隋唐,儒釋道三教,
在此合流成中國古代最為燦爛輝煌的記憶。
來到西安,
最能直觀感受的歷史“寶藏”,是城牆。
西安古城牆,
被稱為國內最古老、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
至今有600多年曆史,
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而成。
上世紀80年代,西安古城牆進行大規模的保護翻修,
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古城的中心,
鐘樓與鼓樓,這兩個高大宏偉的建築,
自明清以來巋然屹立,與古城牆遙相呼應,
除了具備安全防務的作用,
“晨鐘暮鼓”,在古代還有向居民報時的功能。
鐘鼓樓靜靜地坐落於城中,
無聲地訴說著時光的流逝。
西安人愛修“城牆”,
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最早的西安“城牆”,
在距今6000多年前,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中。
古老的西安原住民
在村落周圍修築了寬、深各5、6米的土溝。
隨著夯築技術的發展,
地下的“溝”也就成了地上的“牆”。
2004年,
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高陵區
發掘了距今約5000年的楊官寨遺址。
其中最震撼的發現,就是這一聚落四周的梯形環壕,
周長達1945米,壕寬6-9米,
壕內聚落面積相當於40個標準足球場。
這是當時中國考古界發現的
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城市遺址。
值得一提的是,
這一考古發現也是建設西安經開區涇渭新城時,
被挖土機偶然間剷出來的。
在西安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
發現了許多炭化的粟與白菜籽,
還有用來蒸飯的陶甑[zèng]與盛飯的陶盆。
這說明,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農業起源國之一,
而很多農作物是在陝西最早培育成功。
農業是支撐史前聚落生存的主要手段,
因此,那些對農作物有著突出貢獻的先民
得到了世人崇拜。
周王朝的始祖后稷,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在《詩經·大雅·生民》中,
后稷被描述為發明農業、開墾農田的領袖,
種植了大豆、麥子、瓜果等農作物。
此後,崛起於岐山與渭水之間的周人,
在遷徙到關中盆地後建成了國都——豐、鎬,
開啟西安十三朝建都史的序幕,
從周人都豐算起,西安至今有3100多年建城史。
武王伐紂,是周人興盛的轉折點,
出土於西安臨潼區的西周青銅器利簋[guǐ],
其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在甲子日黎明出兵,
一舉打敗殷商軍隊的歷史,
與古籍《尚書》、《逸周書》中的記載相吻合,
破解了牧野之戰的千古之謎。
紂王死後,商王朝土崩瓦解,
周以豐、鎬二京為都,推行分封、禮樂制度,
直到公元前771年,
犬戎作亂,周幽王死於驪山下,周人被迫東遷。
豐京與鎬京,是西安地區最早建立的國都。
周公在此制禮作樂,
奠定了中華文明大一統的社會秩序,
也使中國成為鬱郁乎文哉的禮儀之邦。
豐鎬,是禮樂文明的象徵,
蔣介石在浙江奉化的故居就被稱作“豐鎬房”,
類似的“豐鎬房”,在中國各地老宅中並不少見。
西周滅亡之後,秦人開疆拓土,
也在關中建成了自己的城邑,
經過自秦襄公以來的六次遷都,
秦孝公任命商鞅實行變法,
將都城定在了渭北的咸陽。
陽,在古代意指山之南,水之北。
咸陽有“山水俱陽”之意,
原指今渭河北岸的開闊地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首都範圍急劇擴張,
他在渭河南岸營造新殿,建設新的CBD。
秦朝的長安鄉位於大秦帝國的“渭南開發新區”中,
在今西安的北郊,這是長安作為地名的起源。
作為西安的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有學者認為,秦始皇至少開創了六大統一:
統一郡縣、統一律令、統一官制、
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秦帝國為中國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影響兩千多年,
還給西安留下了一個“寶藏”。
西安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
在始皇帝生前身後修建了近40年。
但在此後兩千年的歲月中,秦始皇陵一直被掩埋。
1974年,臨潼一個生產大隊的農民在村北打井時,
偶然發現了兵馬俑坑。
此後,秦兵馬俑二號、三號坑相繼重見天日,
被老外驚歎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甚至有人說,沒到過西安,就是沒到過中國。
秦始皇的帝國,
在他死後迅速淹沒於秦末農民起義的浪潮中,
秦都咸陽的宮闕也被項羽一把火燒了。
渭南的“咸陽新城”,卻在漢代重煥新生,
楚漢戰爭,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遷都於渭南,
將秦的興樂宮重修為長樂宮,
並取長安鄉之名與“長治久安”的寓意,
將都城定名為“長安”。
劉邦本來不想遷都關中,
跟著他一起創業的弟兄們
大都是山東(崤山以東)人,
打完天下後都想上班離家近點兒。
一個叫婁敬的無名小卒向劉邦提出了不同主張,
他說,關中具有得天獨厚的
戰略地位和豐盈充足的物產,
在這裡定都,就穩了。
張良也跟劉邦說,長安這個地方,
可三面而守,在此定都,諸侯安定,渭河流通天下,
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在婁敬等人的勸說下,劉邦最終選擇了長安。
劉邦與他開創的大漢帝國,
也為西安留下了數不盡的寶藏。
在此後長達200多年的歲月裡,
長安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張騫從這裡應徵出使大月氏,
最終鑿空西域,
霍去病率軍西進,
在祁連山下斬匈奴三萬餘級,打通河西走廊,
王昭君出塞,伴隨著陣陣胡笳聲,鞏固邊疆和平。
英雄的理想、絲路的駝鈴與帝國的財富在此匯聚。
長安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漢武帝大興土木,
修建章宮,鑿昆明池,擴建上林苑。
史書記載,漢長安閭里一百六十,
有八街、十二門、九市,城市規模超過秦咸陽城。
甚至直至近年,
今西安未央區轄境內的漢長安城遺址,
仍是我國迄今發掘規模最大、
遺蹟最豐富的“完整的都城遺址”。
東漢光武中興後,以洛陽為都,
除了東漢末年漢獻帝被挾持到長安,
其他皇帝都在洛陽辦公,只是偶爾巡幸長安。
長安經歷了暫時的衰落,
尤其是在漢末亂世,軍閥混戰不休,
古老的都城千瘡百孔,一片凋零。
漢獻帝被困在長安時,城中一度出現人吃人的景象,
以致“二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國都的命運必然隨國運而興衰。
西晉,著名的美男子潘岳在長安當縣令,
寫下了氣勢磅礴的《西征賦》:
“黃壤千里,沃野彌望,
華實紛敷,桑麻條暢……”
但與此同時,潘岳也看到,
長安的商場、官署一片蕭條,
當年的黃鐘大呂被毀壞於廟前,
狐狸、野兔在宮中掘穴,皇宮內也長滿了茅草。
西晉 陸機 《平復帖》
那時的長安百廢待興,山河卻依舊是那麼壯美,
似乎在等待著另一個帝國,
去喚醒它的光輝歲月。
西晉永嘉之亂後,直到隋朝建立,
長安在近300年的時間裡,長期處於混亂之中。
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
先後在這裡建都,
城頭變幻大王旗,
漢長安城的繁華早已成過眼煙雲。
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政權,
滅南陳,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但當時的漢長安城久經喪亂,破敗不堪,
宮苑建築就算修了再修,也達不到秦漢的規模,
且舊長安城處於龍首原北,距離渭水太近,
隨時有發生水患的危險,
經多年開發,水質也已變得鹹苦。
楊堅這精緻男孩可受不了,
他大手一揮,於開皇元年(581年),
在漢長安附近的龍首原上重建新都,取名為大興城。
這一超級工程僅僅用了9個月就建成,相當壕氣。
→請橫屏觀看:鳥瞰西安古城牆
這,就是隋唐時期的長安城。
唐代隋興,仍都大興,取舊名“長安”。
長安,再次復興。
隋唐長安城,經過數次整修與擴建,
僅城市面積達84平方公里,
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
有東、西二市,108坊,
人口近100萬,盡顯盛唐氣象。
據統計,唐長安城相當於
漢長安城的2.4倍、明西安城的9.7倍,
比東羅馬帝國首都拜占庭大7倍,
比公元800年所建的阿拉伯名城巴格達大6.2倍。
新羅、日本、西域各國的
商人、使者、留學生流連於長安城
他們組團來唐,甚至不惜冒著葬身魚腹的危險。
當時,長安城中的外國人約佔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五,
這是一座極具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性大都市,
代表著長安都城史的極盛時期。
至今,僑居海外的華人仍被稱為“唐人”,
華人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
這正是大唐長安文化留下的寶藏。
唐代,是屬於詩的時代,
杜甫追憶過長安的“開元全盛日”,
李白想起秋風吹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孟郊在金榜題名後,“一日看盡長安花”,
岑參與高適等人拾級而上,
登上長安城中的名勝大雁塔: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大雁塔日落
大雁塔歷經滄桑,至今猶在,
是西安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築。
當年玄奘法師西行歸來,
就是在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內翻譯佛經。
→請橫屏觀看:小雁塔
與莊嚴的大雁塔相比,小雁塔略顯秀麗玲瓏。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已屹立1300年,
老長安八景中的“雁塔晨鐘”,
說的就是小雁塔內
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鐵鐘,
每天清晨,有僧人按時撞鐘,
聲音清脆悠揚,敲醒黎明的殘夢。
“枕上一聲殘夢醒”,
長安的盛世夢早已碎了。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逐漸削弱。
中和元年(881年),長安城又雙叒叕被攻破,
黃巢起義軍與唐軍對長安展開爭奪,
對都城造成極大損壞。
黃巢起義失敗後,
他的老部下朱溫騙取唐朝皇帝的信任,
崛起為中原最強的軍閥,
並對長安城進行了毀滅性打擊。
為了篡奪皇位,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
強制長安人遷居,挨家挨戶將城中建築拆毀,
並將木板投入水中,順流而下。
長安城中的百姓為此號哭月餘,痛罵朱溫。
晚唐詩人韋莊在《長安舊裡》一詩記載了當時慘狀:
“滿目牆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
車輪馬跡今何在,十二玉樓無處尋。”
經此一劫,長安城淪為廢墟,建都的歷史至此終結。
中國人的長安情結,卻永遠解不開了。
唐朝以後,長安雖然再也沒有成為統一政權的首都,
但一直是歷代王朝的西北重鎮,
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
宋太祖趙匡胤不能遷都洛陽,
卻許下搬家到長安的心願:
“遷河南未已,終當居長安耳。”
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與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
都將愛子封到陝西,在長安故地建立了宏偉的王城。
忽必烈之子忙哥剌的安西王府,
彷彿盛世長安復興的曇花一現,
其安西王宮“斡耳朵”,堪比大都皇宮,
旅行家馬可·波羅為之讚歎不已,
說“比這再好的是沒有了。”
西安之名,始於明代,
洪武二年(1369年),
朱元璋將元朝的奉元路改為西安府。
明朝朱元璋之子秦王朱樉統治下的西安,
號稱“天下第一藩”,
秦王在諸王中年齡最長、兵權最重。
西安本來還有機會再次建都,
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曾經巡視關中,
他經過洛陽,到達西安,仔細考察了兩個城市,
感受到漢唐都城在地理形勢上的王者氣派。
一些史書認為,朱標有意遷都西安,
但天不遂人願,有著長安情結的他不幸早逝。
西安,錯過了最後一次機會。
今年8月,
西安市中心的明秦王府城牆發生局部坍塌。
突如其來的意外,造成幾位居民受傷,
這一新聞,轟動一時。
明秦王府,
正是始建於明朝第一代秦王朱樉時期,
直到明末,1643年,
李自成攻佔西安,殺末代秦王,
才結束了大明王朝在西安長達270年的統治。
西安的城牆轟然倒塌,
驚醒了沉睡千年的長安夢。
原來,歷史並未遠去,
三千多年建城史留下的無盡寶藏,
總是在時不時地翻閱古城的過往。
西安,是中國歷史上
“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
從興盛到暗淡,走過了十三個王朝,
包括周、秦、漢、隋、唐,
以及前秦、北周等大小政權。
時過境遷,今日,西安依然是一個“寶藏城市”。
3. 寶藏城市,從古至今
近幾年,西安很火,
坐擁歷史大IP,成了國民“網紅城市”,
常年霸佔著黃金週出遊城市Top 10。
摔碗酒、毛筆酥、大唐芙蓉園的仕女不倒翁,
總是在各種短視頻裡刷屏,
雖是接地氣,
但似乎總少了一點兒千年帝都的底蘊。
西安,不只是“網紅”。
西安是“硬科技之都”。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從C919大型客機到復興號,
這些高光時刻總有“西安科技”的身影。
西安,聚集了國內航天、兵器1/3以上,
航空近1/4的科研單位,
是最大的航空航天研發基地之一,
也是最重要的國防研發基地之一,
有8所軍事院校,
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
空軍工程大學等。
西安有3所985、8所211大學,
高校校園所佔面積超過了城牆內的市區面積,
上百萬學子云集於西安,為全國各地輸送人才。
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名校聞名海內外,
其中,西工大是中國唯一一所同時發展航空、
航天、航海(三航)科研的高校。
西安是文藝之城。
西安電影製片廠(現西部電影集團),
是中國老牌電影大廠,
獲國際獎項數量、影片出口量位居全國第一,
張藝謀、陳凱歌在西影拍出了
《紅高粱》、《霸王別姬》,
一出手就是巔峰,
佔了文藝片半壁江山。
關中的黃土自古是滋養文學的土壤,
當代作家中,陳忠實、賈平凹、路遙
都與西安緣分匪淺,
他們以關中為背景,寫出了
《白鹿原》、《廢都》、《平凡的世界》
等國民級佳作。
另外,第五套人民幣上的毛澤東畫像,
還是西安美院原院長畫家劉文西畫的。
西安是美食的大都會。
來西安逛吃,幾天也走不完。
有媒體稱,西安人一天要吃掉500噸左右的麵食。
較早種植小麥的關中人,吃起面來一點兒不含糊。
biang biang面,菜名有N種寫法,
撈出麵條,熱油潑上,卻都是一個“香”字。
陝西八大怪之一的鍋盔,
人稱“睜眼鍋盔像鍋蓋”,乾硬耐嚼,內酥外脆。
臊子面,最離不開那一口臊子湯,
做法簡單,卻大有來歷,
據說自周人遷至岐山就已開始流傳。
西安人愛吃肉夾饃,而真正地道的肉夾饃,
必是皮酥裡嫩,肥而不膩。
葫蘆雞
與西安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葫蘆雞,
相傳出自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家的廚房,
經過清煮、蒸籠、油炸三道工序,
製成後香醇酥嫩、形似葫蘆。
唐朝人桌上的水盆羊肉,
至今還在影視劇中友情客串,
這也是陝西的一道傳統名菜。
可口可樂來到陝西,
也幹不過西安本地產的冰峰汽水。
冰峰這一國產品牌誕生於1953年,至今還很能打,
在陝西,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西安是樂隊激情澎湃的夏天。
張楚、鄭鈞、許巍,被稱為“西安搖滾三傑”。
無數年輕人跟他們一樣,
從西安走出去,向遠方追夢,
讓這座古城成為搖滾之城。
過去的“八個半”酒吧,現在的光圈 Club,
在一眾網紅景點中略顯小眾,卻是西安的搖滾重鎮。
其實,陝西傳統的秦腔就有幾分搖滾精神,
堪稱最古老的搖滾樂。
秦腔重氣勢,輕旋律,重在抒發心中憤懣。
聽著西安人吼幾段《三孃教子》、《孫臏坐洞》,
比搖滾樂隊還帶感。
西安3000年建城史,
每一頁都書寫著古都昨日的輝煌與坎坷,
留下中華文明歷史長河的印記。
可在不少人看來,這樣的西安封閉守舊,
當地產業結構落後,創業更是不易,
似乎沒有脫離農耕文明基因,
和現代商業總有一種隔閡。
很多年輕人說這輩子一定要去西安,
卻沒說要一輩子留下來。
前些年,西安的大學畢業生,
大都是為其它城市提供人才儲備。
1994年,
憑藉《赤裸裸》紅遍全國的鄭鈞回到西安,
上了由老鄉許巍擔任嘉賓的節目。
那時的許巍玩樂隊還沒成名,連抽菸都得跟人借錢,
對鄭鈞取得的成就很是羨慕,
不久後,他也離開了西安,出外闖蕩。
許巍的《我思念的城市》就是寫給家鄉西安:
“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黃昏,
為何我總對你一往情深?
曾經給我快樂,也給我創傷,
曾經給我希望,也給我絕望……”
西安又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寶藏城市,
繼承周的禮樂,有了文學與藝術的沃土,
繼承秦的創新,有了科技與教育的興起,
繼承漢的開拓,有了古城與新景的繁華,
繼承唐的包容,有了搖滾與秦腔的交融。
作為全國九大中心城市之一,
西安的小目標是萬億GDP和全國20強。
為此,西安在2017年就開始採取“搶人大戰”策略,
推出了史上最寬鬆的落戶政策,
第二年落戶的“新西安人”增加了79.5萬,效果顯著。
有個段子說,去西安旅遊,結果被拉去落戶。
2019年,
西安30萬大學畢業生,有近半數選擇留下,
華為、萬科等名企入駐,
也為西安留住了數萬名人才。
2023年後,501米的絲路國際中心,
將會成為西安乃至整個大西北的新地標。
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
但總有人是年輕的,
西安,未來可期。
無論是留在家鄉的關中人,
漂泊他鄉的遊子,
還是造訪古都的旅客,
都可以在這裡看見漢唐長安的影子。
這是最好的時代,
西安,長安。
參考文獻
史念海:《西安歷史地圖集》,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
賈平凹:《老西安》,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張永祿:《西安古城牆》,西安出版社,2007
周芳德:《走向古都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趙榮,秦中朝:《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三秦出版社,2016
王向輝:《大西安畫傳》,西安出版社,2018
創作團隊
撰文:南朝子云
圖片:圖蟲創意、攝圖網、部分來自網絡
排版、製圖:鄧贄嘉
… 完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