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踐阼之時,殷商王朝已經處在亡國的前夜。各種駭人的詭異現象層出不窮,諸如五星聚於房,鬼哭山鳴,亳都連續落下十天的土灰;六月大雪紛飛,或者下起雨血雨灰,天降隕石,大的如甕缸,小的如簸箕;等等。
朝歌城角落裡有個小酒杯,突然飛出一隻烏鴉。商紂王大為驚訝,讓一位貞人來占卜吉凶。貞人說:“以小生大,這是罕見的吉兆。國家必多福,大王的英名也將倍加顯耀。”這話紂王愛聽,從此他整日沉溺於揚名立萬的幻象之中,不理朝政,更加荒淫。殷商王朝就像斜坡上的滾石,加速滑向覆滅的深淵。
既然天命已經在拋棄商紂王,那就應該順天意而為之。
武王踐阼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受命八年(公元前1049年),周武王出兵大舉進攻耆國。
周文王、周武王都伐耆,而且是同一個耆,都在今山西黎城縣。山西黎城縣出土了西周時期的楷侯宰銅壺,銘文中有“楷侯宰”。根據音韻學知識,“楷”與“皆”“耆”“黎”等是可以通用的,證明了古代山西黎城縣確實存在一個耆國。而這個耆國,就是周文王、周武王都征討的耆國。
耆國是一個叛服無常的國度,被周文王打敗表示臣服之後,趁文王死去而又猖狂叛離,不聽從周人的號令,所以就有了周武王的第二次徵耆之戰。
周文王受命四年(公元前1053年)第一次伐耆,四年後周武王再次伐耆。為什麼周人會對耆國如此執著呢?因為耆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而且周文王伐耆時,陰溝裡翻船,栽倒在紂王手裡,被囚禁在羑里。這是岐周的奇恥大辱,武王如果不能一雪此恨,何以立威?又怎麼率諸侯伐商?
耆國所在的黎城縣,距離安陽殷都不過百餘千米,地處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點。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自古以來有八條險峻異常的交通孔道——太行八陘。其中有一條自河北臨漳至山西長治,稱為滏口陘。殷商時期,滏口陘是安陽殷都與西北眾多方國之間往來的最主要通道,也是汾河谷地通往殷都的捷徑。黎城縣位於太行山脈中部的峰嶺上,平均海拔超過八百米,是太行山區地勢最高的縣城,是滏口陘的咽喉要道,千百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周人滅了耆國,就切斷了殷商與西北方國之間的聯繫,進而將今山西地區收歸囊中。而且站在太行山的頂峰,居高臨下,不到幾天就可以殺到安陽殷都。
史稱“三分天下,周有其二”,九州中只有青、兗、冀三州屬於殷商的勢力範圍,其餘六州都依附周人。而青、兗二州,是東夷所居之地,叛服不定,殷商的統治搖搖晃晃。
冀州很廣闊,從今陝西渭南華山到今河北燕山之間都是,只要控制了今山西,周人基本上就擁有了冀州,安陽殷都和朝歌就成了紂王僅有的兩座孤城。所以,對紂王來說,耆國是一塊絕對動不得的奶酪。周文王伐耆,挑動了紂王的敏感神經,紂王不顧連年東征夷方的疲憊,出兵一戰而擒文王。
周武王興兵再伐耆,是在受命八年(帝辛二十七祀,公元前1049年)的深秋,距離文王去世的時間不長。所以孤竹國的兩位王子伯夷、叔齊痛罵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你的父親還沒有下葬,你就大動干戈,這是孝順嗎?
武王如此著急出兵,一是他對羑里之恥耿耿於懷,報仇心切,二是立威天下,消除諸侯對自己的疑慮。因而伐耆之役,武王御駕親征,志在必得,呂尚輔佐,畢公姬高為主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辛甲、史逸等國中精英全員出動,軍中銳卒也整裝出發。辛甲的采邑在長治盆地,是這次戰爭的前進據點和後勤基地。
此時紂王已是強弩之末,根本無力迎戰。周人出動戰車,將士披甲戴胄,士氣高漲,一舉攻克耆國,洗雪了四年前的文王之恥。
伐耆之後,黃河以北的冀州之地基本上被周人控制。站在高高的太行山上,眺望東方遼闊的華北平原,一切盡收眼底。殷商王朝的心臟——安陽殷都和朝歌,已經暴露在周武王的銳利尖刀之下。
然而,周武王並未趁勢直搗安陽殷都和朝歌城。這是為什麼?
孟津渡河受阻師返
伐耆大勝之後,信心爆棚的周武王開始考慮進攻殷商王朝的作戰計劃。
《逸周書·和寤》中記載,周武王在鮮原(今陝西咸陽東北一帶)召見伐耆之役中功勳卓著的畢公高和召公奭,共議伐商之謀時,教導他們要立足百姓,實行惠民、利民政策,那種腔調,與他剛即位時向呂尚求教的治國之道大同小異。可見,強國安民是周武王發動戰爭的目的。
為民謀福祉的戰爭,是聖賢的戰爭。為私慾而掠奪的戰爭,是暴君的戰爭。聖賢之戰,雖然力量弱小,但是能夠得到百姓的擁護,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徹底消滅比自己強大百十倍的敵人,這就是所謂的王者無敵於天下。聖賢愛惜民力,體恤士卒,所以慎戰。他們不打無準備之仗,不發動沒有把握的戰爭,讓士卒的傷亡降到最少,讓百姓承受的痛苦最低。周武王就是這樣的聖賢。
翦商奪取天下,是公亶父以降所有周人領袖的終極目標。從遷岐下,到遷豐鎬,周與殷商的距離越來越短了,這個目標也越來越接近了。
滅耆的第二年,也就是受命九年(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率眾在畢原上殺俘祭天,宣佈向殷商王朝開戰。
22年前,周文王初禴於畢,誓言要推翻商紂王的暴政。所以周武王自號太子發,以繼承父業為己任。既然是太子,就說明姬發此時是“無冕之王”,不可能擁有自己獨立的紀元,而是沿襲了周文王的受命年號,否則姬發成“逆子”了。
父在子不得自專。周武王聲稱不敢擅自做主,討伐紂王是尊奉文王的遺命。他在中軍的帥車豎起了周文王的神主牌,以此來號令諸侯。
誓師時,司馬、司徒、司空等高級官員,齊刷刷列隊,傾聽周武王威嚴的訓話:“諸位,肅靜!我本無知之人,只是祖上有德,才讓我繼承祖先的功業!現在已定下賞罰規矩,以後就按這個來論功。”
申明軍紀,檢驗自己的威望之後,周武王的戰車骨碌骨碌地向東方進發。
周武王從豐鎬出發,要進攻大邑商(安陽殷都)或者朝歌,只能走崤函險道。崤函險道是上古時期關中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最重要通道。此道東起嶔崟山(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硤石鄉),西至潼關,全長240千米。此道地形異常複雜,險峻難行。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中說,崤函險道“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如果周人想推翻殷商王朝,就必須把崤函險道牢牢控制在手。周武王也確實這麼做了。
這次行動,周武王與呂尚預先商討過,大軍通過狹長險要的崤函險道之後,在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南約10千米)渡過黃河,先佔領原(今河南濟源)、邘(今河南沁陽附近),以控制豫、晉之間的交通孔道——南陽走廊,而後向東北疾行,直取朝歌或者大邑商。
但是,軍隊在孟津渡口集合完畢,要渡黃河時,出了一連串意外。
《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冥,人馬不相見。”陽侯是傳說中的一位諸侯,因溺水而死,化為水神。也就是說,周武王渡黃河之際,突然間波濤滔天,日月無光,天地一片晦暗。軍中人叫馬嘶,一片混亂。呂尚(一說是周武王)見狀,左手高舉黃金之鉞,右手揮舞白旄旌旗,命令蒼兕(掌管舟船的官員):“你去統領大軍,調集船隻,速速渡河,遲到的一律斬首!”黃金之鉞和白旄旌旗都是軍中統帥指揮作戰的信物,加上呂尚在朝歌肉鋪練就的健壯雙臂以及洪亮的叫聲,讓亂哄哄的隊伍頓時安靜下來。
周武王渡河,到了中流,一條白色的魚躍上舟船,周人頓時歡呼雀躍。因為殷商尚白,白魚入舟(周),這是周併吞殷商的好兆頭。武王把白魚殺了,用來祭天。在孟津渡過了黃河,上了北岸,又有火星從天而墜,落在王屋山腳下,化成一隻烏鴉,渾身赤紅色,叫聲響徹雲霄。烏鴉口中還銜著穀穗。貞人都說,這是大吉大利的徵兆,因為周族尚紅,穀穗是后稷的魂靈。
兩個兆象,似乎都預示著周將取代殷商。史書上稱,這時候追隨武王的諸侯有八百個(當然是誇張之詞),他們紛紛雲集孟津,與周武王會於鉤陳壘。諸侯們異口同聲,請求武王:“紂王可伐!”
天道人心都在周人這一邊,周武王卻說了一句令人費解的話:“爾等不知天命,還不能伐紂王!”當即決定退兵。
到底當時發生了什麼,讓周武王對伐商如此的不自信,匆匆忙而來,又匆匆忙而去。司馬遷稱這次行動為孟津觀兵。對此,世人解釋是,周武王在孟津會盟諸侯,檢閱軍隊,舉行一次伐商的軍事演習。也有人認為是周武王一次試探性的軍事進攻,用以試探自己的威望和號召力,同時試探商紂王的反應,其實並不準備與紂王直接開戰。
但是孟津觀兵之前,周武王祭畢,奉文王木主以伐,鄭重其辭地告三司,然後興師動眾,可見這是一次有決心、有信心、有底氣的軍事行動,絕非僅僅是檢閱軍隊、軍事演習或者試探性進攻。
那麼,八百諸侯畢會,既渡黃河,周武王“乃還師歸”,這是為何?
裴駰《史記集解》中引用馬融的話來詮釋白魚躍舟時說:“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眾與周之象也。”
白魚躍舟當然只是傳說而已,但其背後似乎暗示著商紂王的大軍已經在王屋山腳下嚴陣以待,甚至與周人對峙於孟津渡口,發生過短兵相接。真實歷史中的商紂王絕非史書上的那種只懂得吃肉喝酒,整天左擁右抱的昏君。商紂王久經沙場,好用兵,伐有蘇氏、徵夷方、擒文王,無一敗績,所以有“百戰皆克”的美譽。而手下多驕兵悍將,《六韜》載稱:“紂之卒,握炭流湯者十八人,以牛為禮(札)以朝者三千人,舉百石重沙者二十四人,趨行五百里而矯矛殺百步之外者五千人。”也就是說,紂王的部卒盡是些亡命之徒,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周武王在孟津渡過黃河,準備一舉破敵,滅了殷商,卻發現殷商軍隊的強大出乎意料。無論周武王還是呂尚,對能否徹底戰勝紂王大軍,心中都沒底。
這就是為什麼八百諸侯會聚孟津之後,周武王反而以“不知天命”為藉口,怏怏退兵。
與紂王決戰時機成熟
商紂王從來就不相信“天命”這種鬼話,《尚書·泰誓上》上說紂王“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蔑視鬼神、上帝是真的,但說紂王不祭祀祖先,那是在貶損紂王。甲骨卜辭和青銅器銘文中的“遘(gòu)祖乙肜”“賓文武帝乙”等,說的就是紂王祭祀殷商先王祖乙、帝乙。但紂王過於自負。
《逸周書·酆謀》中記載,王三祀 ,“謀言告聞”,潛伏在朝歌的周人間諜密報武王,“商其鹹辜,維日望謀建功”——商紂王厲兵秣馬,正準備出兵攻打周人。
周武王有點懼色,問周公旦:“言多信,今如其何?”——這條情報很準確,現在該怎麼辦?
武王八年戡耆、九年觀兵孟津之後,被激怒的紂王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必須先發制人,起兵伐周。
史書上記載:“紂有億兆夷人,起師自容閭至浦水。”這是牧野之戰時,紂王大軍的分佈情況。浦水,就是山西境內的蒲水,有兩處蒲水,一處在臨汾盆地的隰縣,另一處在長治盆地的陵川縣。山西境內依附於殷商的方國都屬於戎狄部落,所以稱之為夷人。容閭,又稱容關,今長江下游的句容縣,江淮之間是淮夷部落的分佈區,也是夷人。紂王大軍雖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但分散於從山西至江淮,長達數千裡的戰線上。
孟津觀兵,已經驚動了商王朝。假如紂王“謀建功”,準備出兵討伐周人,他的目光只會望見王畿西部的田獵區或者太行山南麓交通線一帶,而不會將有限的兵力投放在黃河南岸蕭條不堪的鄭洛區。
靜待了一兩年,殷商王朝更加混亂。周公旦興奮不已,對武王說:“時至矣,乃興師循故。”——時機來了,按原計劃出兵吧!
周武王也一直在著急地等待伐紂時機的到來。
呂尚派往殷商的情偵人員,不時將紂王的情況帶回豐鎬。《孫子兵法·用間篇》中的“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就是說呂尚擅用間諜。
《呂氏春秋·貴因》中記載,有間諜回報稱:“殷商大亂了!”周武王問:“怎麼亂?”間諜答:“殷商的佞臣完全壓倒忠臣了。”武王很鎮定:“這不是亂。”把間諜遣回去,讓他再觀察。
不久又報:“殷商更加亂了。”武王問:“咋回事?”間諜答:“殷商的賢臣都出走了。”這是指微子啟屢諫不聽,佯裝為奴隸,被紂王囚禁起來。太師疵、少師強,也抱著禮樂之器投奔周國。但武王仍是那句話:“還沒亂。”
不久,間諜又回報:“殷商現在非常亂。”武王問:“怎麼說?”間諜答:“老百姓都不敢有所怨言。”這次武王只是喜笑了一聲,趕緊去找呂尚。
呂尚說:“佞臣壓倒忠臣,這叫作戮;賢臣出走,這叫作崩;百姓不敢怨言,這叫作刑勝。動用酷刑來壓制民心,殷商已徹底失控了。”
呂尚、周公旦兩人分析的結果相同,令周武王望穿秋水的決勝點真的從天而降了。於是伐商戰爭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周人的心臟都塞到氣管裡去了,期待已久的伐紂大戰馬上就要付諸行動了。
按照周公旦的部署,戰爭動員主要做到三大原則:三同、三讓、三虞。三同,是指在官僚中實行親人同步調,賢能同任用,機密同保守。三讓,是指在商業上實行:移近市場,讓利於商;降低米價,讓利於民;出借資本,讓利於貸。三虞,是指實行嚴厲的地方管制措施,以防備不虞之患,包括邊民不得遷入內地,道路不得驅趕牲畜,城郊不得居住百姓。
這些應急管控措施,涵蓋了人員限制、情報保密、物資保障,完全屬於戰時思維。周人從上而下,進行全民總動員,都在準備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將決定周人的命運,更將決定古老文明的走向。
為了確保伐紂戰爭的勝利,周武王把全部家當都擺出來,文獻上的記載大體一致,包括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逸周書·克殷》列出的數目更加具體,說有戎車三百五十乘、虎賁三千五百人、士卒三萬一千五百人。
戎車所載的車兵,披甲戴胄,所以又稱甲兵,是伐紂的主力部隊。虎賁,就是虎奔,取猛虎奔走之意,是周王的衛隊,銳不可當,分為左右兩隊。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師㝨簋銘文中稱之為“左右虎臣”,就是指左右兩支虎賁之師。
五六百年前,成湯伐夏桀時出動的兵力不過戰車七十乘、死士六千人,武王伐紂的兵力是成湯伐夏桀時的六七倍。戰爭規模擴大,意味著流血犧牲將更加慘重。
除了周族大軍,武王再次豎起周文王的神主牌,檄令依附的方國、諸侯,邀請他們一同出兵。武王的檄文只有十個字:“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紂王罪惡累累,不能不全力攻伐。
根據牧野之戰前的武王誓詞可知,參與伐紂的諸侯主要為庸、羌、髳、微、盧(lú)、彭、濮、蜀等八個西南部方國與部落。他們地處偏遠,看在“周文王木主”的薄面上,出動的只是象徵性部隊,勉強組成一支松散的盟軍。決定伐紂戰爭勝負的,還是周人大軍。
記錄武王伐紂歷史的利簋。來源/《如果國寶會說話》截圖
除了這八大方國和部落,巴人也是伐紂大軍的一分子。《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這裡的巴人應該是指今陝西寶雞附近的弓魚族,他們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因為太伯曾經投奔此國,被周武王視為“友邦冢君”(即兄弟諸邦),所以在牧野誓詞中未提到巴人。巴人與各方國和部落一道,響應周武王的號召,懷著滿腔赤誠,一起加入了伐商大軍,共同書寫新的歷史華章。
引用文獻:
《文獻通考》(卷293下)載:“周將伐殷,五星聚房。”這是指水、金、火、土、木五顆行星在房宿匯聚,根據計算只有公元前1198年、公元前1019年的天象與之相符,但都不是發生在帝辛時期的。
宋劉恕撰《通鑑外紀》載:“王得二虜,問之曰:‘若國有妖乎?’一虜曰:‘晝見星,天雨血雨灰,雨石大如甕;六月雨雪,此妖也。’”
朱彥民:《清華簡“武王勘黎”考辨》,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先秦史學會2011年。
王三祀,是《逸周書》的另一種紀年,也就是武王即位的第三年,或受命十年(公元前1047年)。武王自稱太子發,斷斷不可能有自己的新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