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說不好吧,沒有天天吵架,也沒有鬧著離婚,經濟情況也尚可,按道理應該知足了;
搭夥吃飯睡覺刷手機,連接吻和那件事都變成了例行公式;
晚上雖然睡在同一張床上,卻各想各的事,說的最多的是“幫我給手機充個電”“你壓我頭髮了”;
實在扛不住了,跟對方訴說自己的不開心,可他卻冷眼看著,彷彿是發生在陌生人身上的事情……
明明是最親密的愛人,卻漸漸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沒什麼明顯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兩人卻客氣得像同事、像室友、像親戚。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現代婚姻家庭出現的一種新型婚姻模式:
指的是,兩個人的關係表面看不出問題,甚至是親密的;
卻始終處於淺層的狀態,缺乏真正的坦誠和接納,也缺少對對方真心的付出。
形成假性親密關係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先來看看出現最多的三類:
倦怠式假性親密、創傷式假性親密以及依賴-共生式假性親密。
結婚五年,沒有出軌,沒有家暴,沒有矛盾,但是我卻想離婚了……
結婚前2年,她跟老公的關係還算正常,可剛過了第三年,婚姻就變得按部就班,毫無波瀾。
老公工作體面,工資按月上交,沒有不良嗜好,下班按時回家;
“有的時候,我在外面受了委屈,氣到一個人哭,也等不來他的安慰。”
“我知道,我倆早就達成了某種默契,各幹各的,互不干擾。”
但她依舊對自己的婚姻有所期待,對面前的這個人有期待。
“那種感覺就如同,我在扮演一個妻子的角色,而他也不得不扮演好丈夫的角色。”
她安慰自己,可能這就是婚姻三年之癢,可能大多數婚姻過到最後都是如此:
婚姻退化到只剩下“契約功能”,完全失去了本該有的情緒和情感流動。
坦白說,這不是人為能控制的,甚至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愛情的荷爾蒙的消減,人們對待感情的濃度,就會不可抗拒地一點點退卻。
而在新的情感動力還沒有出現之時,基於婚姻的“束縛”,處在關係中的兩個人就會表現為“表面親密”:
每次她只要發現老公有問題,就會激發自己的攻擊模式。
有一次,老公外出應酬,到家很晚了,還喝得醉醺醺的。
“看看現在幾點了,你還知道回來,下次乾脆別回來了。”
丈夫反駁道:“我工作壓力有多大,你不知道嗎,就只知道罵人。你看看你現在變成什麼樣子。”
別人總說他倆是“打是親,罵是愛”,琪琪也試著這樣說服自己,但每次爭吵之後,內心的痛苦卻總在折磨著她。
面對老公的喝酒和晚歸,你可能本來想說“希望你能夠早點回家,少喝一點酒,注意身體健康”。
小時候,她的母親也是這樣對待父親的,只要父親有一點讓她不滿意,她立即破口大罵,罵完又哭訴自己的不幸。
從小耳濡目染的琪琪,某種程度上,復刻了父母的相處模式。
在原生家庭裡,她沒有獲得多少父母的愛,長大後,就不知道該如何經營自己的親密關係。
“你可以試著向伴侶表達自己真實的訴求,而非用一種傷人的方式。”
“我擔心真實的需求被人拒絕,所以才會用這樣一種激烈的消極的方式。”
我們看到,在琪琪的親密關係裡,她一直用假設和防禦,去壓抑內心真實的需求。
“任何一個從壓抑家庭氛圍裡掙扎著走出來的人,都會對親密關係裡的棘手問題異常敏感。
他們的表現為逃避親密,情緒被長期壓抑,性格焦慮且極度不自信。”
而當伴侶一次次試圖觸及對方的真心,卻一次次被扎的時候,假性親密就開始了。
其實,我們常常說,好的親密關係是可以治癒原生家庭的傷的。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伴侶,不妨試著卸下防備,袒露內心,允許他看到你的傷疤,也允許對方在你的傷口上藥。
老公小她4歲,工作能力一般,動不動就呆在家裡,不想上班。
土豆覺得自己薪資比老公高,而且年紀也比老公大,照顧他無可厚非。
只要兩人好好相愛,誰花誰的錢都無所謂,因此總是用姐姐的心態包容他:
等結婚了,老公不願工作,徹底擺爛,肆無忌憚地要錢,她也總是滿足。
只要一缺錢,就甜言蜜語地哄土豆開心,讓她滿足自己要求。
可反過來,只要土豆一次沒有答應他,他就表現得異常憤怒。
“我老公就跟付費購買的一樣,只要往裡面充錢,就能得到一個完美體貼的老公,只要停止付費,老公就開始出問題。”
在外人看來,這是典型的“女強男弱”,只要雙方覺得沒問題,那就一直過唄。
在這段關係裡,土豆充當的是“供養者”,而老公則是“索取者”。
與前面兩種模式不同,這種假性親密,可以說是由雙方共同完成的。
但一旦關係中的一方,對自我有了新的認知,想要深刻的情感渴求。
心理學博士約翰·貝曼在《只想和你好好生活》裡寫過:
所以,我們才會選擇性地逃避和掩飾,這樣的確很輕鬆,也很安全。
試著找對方聊聊天吧,聊聊你們彼此未曾參與的童年,聊聊對方的父母和家庭,聊聊在工作中最近遇到什麼麻煩或是開心的事,聊聊那些不敢或者不甘心的事。
實在難以開口,可以一起約著做些對方喜歡做的事,或者從未嘗試過的事。
而我們要找的另一半,就是“即使看見你的瑕疵,也會覺得是閃光”。
當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被人接納時,那便是安全感產生的來源。
真正的愛意,是我見過你真正的樣子,或許不完美,依然堅定地跟你站在一起。
沒有回應,即使一個人抱著巨大的熱忱,最終也會累倒。
而好的親密關係,則是在互相交手、你來我往的過程中,達到一種平衡。
所以,下次你的伴侶和你抱怨或炫耀時,甚至是表情和行動上的“反常”,一定記得,要給一些回應:
這樣會逐漸產生良性循環,溝通越來越多,關係也就越來越親密。
當生活在日復一日中失去新意,分享就成為親密關係中的巨大動力。
當一個人把自己喜怒哀樂分享給對方時,立即會啟動對方的情緒泵。
而高級的親密,就是跟對方閱歷、見解、認知的彼此交融,在不斷碰撞中完成新的成長。
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最高的級別是自我實現。
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需求,也是一樣,在歲月中逐漸加深。
當需求未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正視自己和伴侶的問題,進而做出行動改變。
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的。
可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其實,每一次問題的出現,都代表一個需求沒有被看見、被滿足。
而一旦這些需求,被我們用溝通、行動去修復、去磨合、去滿足。
同時,愛也是一種能力,並非先天擁有,也需要後天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