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不贊同,不過這裡我要賦予它另外一層意義,我以為,它是萬千中藥裡最有慈悲心的,為什麼這麼說?你看它叫什麼,佛手。以佛之名義普度眾生,此乃人間之大幸。
佛手有什麼作用?它最擅長疏肝理氣。肝氣不舒,大家往往會想到柴胡,柴胡一藥被東漢大醫張仲景運用得出神入化,由此聲名大噪。
佛手好在哪裡呢,它既是中藥,也是水果,南方的朋友可能都見過,也吃過,只是不曾想到它還能調病。
佛手的藥用價值,古人早就發現了,清代有本醫書叫《本草從新》,裡面有這樣一段話:“佛手善於治氣舒肝,和胃化痰,若運用得當,自可化平淡為神奇。”《本草便讀》裡也有“佛手,理氣快膈,惟肝脾氣滯者宜之” 的記載。
胸悶、脅痛、噯氣、腹脹、食慾不振,這些都是肝氣不舒的表現,我們說愛生氣的人最容易肝氣鬱結,因為肝主怒。有些人特別愛生氣,不論大事小事,都能結結實實地氣上一回,好像炮仗,一點就著。
大家總以為火氣只有發出來才會導致肝氣鬱結。然而,生活中,也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很少發脾氣,但還是有胸悶、脅痛的表現,如果你也是這樣,那你就要想一想,有沒有刻意地去壓制自己的情緒,身體裡的那股火氣啊立馬就要像火山一樣噴湧而出了,卻被你生生壓了下來。又或者,當你受了委屈,卻無處傾訴,只能默默承受著……
如果有,也就不難解釋了,姑且放下大道理不講,打個簡單的比方,看那碧藍的湖水,水面上芳草萋萋,還有成群結隊的鳥兒在嬉戲,看起來一片風平浪靜,然而水底下呢暗流湧動。
從情緒波動的那一刻,肝氣就已經受到了影響,開始橫衝直撞了,它想找個出口,但又出不去,時間久了,形成氣結,再久一點,可能就是一個肌瘤,一個囊腫。
所以有了氣,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給它排出去。有些朋友同我講,說自己吃完疏肝理氣之藥,發現排屁變多了。這其實是非常好的現象,是身體給我們的一種反饋,說明原本鬱結的氣機啊動起來了,而濁氣一定是要往下走,往外排的,排出去才會感到舒服。
大家知道,肝氣不順,會克伐脾土,食慾不振就是肝木克脾土的表現。還會生痰,中醫叫氣滯痰凝。
不過,要說和胃化痰,還得是香櫞更勝一籌。香櫞又是啥,是佛手的親戚,長得中規中矩,不似佛手千姿百態,也就少了些禪意。佛手香櫞同屬於芸香科柑橘屬,和檸檬是一個大家族,氣味也和檸檬差不多。
佛手可以嚼著吃,也可以泡水喝,鮮品幹品都可以,痰多的人再加點香櫞,各5-10克,藥食同源的東西,很安全,多一點或者少一點也沒有關係。
佛手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當它不經意間散發出來,最能讓人心情愉悅。某一天,也許你正在享受一個靜謐的午後時光,也許你像往常一樣忙忙碌碌,突然,一股清香撲面而來,這就是古人說的“只在有意無意間”。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