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麼不用GPT

3月15日凌晨,OpenAI發佈了GPT-4,這也是其AI語言模型的最新版本。隨著微軟追加投資,OpenAI的估值衝上290億美金。一家成立不到十年的科技公司,不斷創造著最前沿的科技奇蹟,令人敬畏。奇怪的是,國內對GPT-4的反應卻不大強烈。儘管百度的李彥宏也扎著花褲帶搞了個“文心一言”的發佈會,但效果如何,看百度當天的股價就曉得了。當天,港股的百度暴跌6個多點,盤中一度暴跌十多個點。

明白人還是有的。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最近發表演講說,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恰好是以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整個科技革命的引領,可以說中國跟上了世界的步伐,也通過技術引進徹底改造了整個經濟和商業運行的形態。接下來的科技革命無疑就是人工智能,而不是所謂的加密貨幣或元宇宙這些東西。但由於算力的影響,以及在某些方面被圍追堵截,我們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面臨相當大的壓力,未來如何應對,應該引起各方面足夠的重視。

不過,一位業內朋友指出,在人工智能語義理解這個賽道上,並無任何實質性技術卡脖子。GPT的邏輯,更多是技術信仰,以及運用算力進行試錯與暴力破解。技術信仰的核心就是不斷創新,而創新需要技術與人才的積累,更需要贏家通吃的制度支持。比如,特斯拉已經轉向算力取代稀土,而我們的新能源車還在研判下一款特斯拉可能採用的各種稀土配方。再如,在羅徹斯特大學的超算資源的支持下,超導技術的進階之路不再是傳統的實驗物理範疇,而是“超級AI+材料”計算學。AI已經已經全面應用於新化合物發掘,我們卻還在為防抖動鏡頭和補光技術鼓掌。

上述話題也許過於專業與宏大了,我其實更關注GPT會給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怎樣的變化。在GPT第一代問世時,我寫過一條朋友圈:絕大多數照本宣科的教師將束手待斃,只會寫文獻綜述的流水線學者將迎來窮途,傳統媒體的編採人員還有洗稿騙流量的自媒體也將瑟瑟發抖,但極具個人風格與創見的表達者絕對不會被取而代之,甚至會更加閃閃發光。

現在我仍不打算改變看法,但我想換個角度再討論,那就是一個知識人,要不要利用GPT幫助自己的創作或研究?我自己的答案是,不,我不會用GPT,儘管它可能給我帶來不少便利,省去我不少下笨功夫的時間與精力,但它也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讓我失掉樂趣與創造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