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洩瀉的敷臍療法

     洩瀉,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病症,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較多見。臨床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樣、便次增多為特徵,或伴嘔吐、腹痛、發熱等,大便化驗見有脂肪球或有少量白、紅細胞(重症洩瀉除外)。

     中醫學認為,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功能薄弱,無論外感諸邪、內傷乳食及脾腎虛寒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和腸腑傳導失常而發生洩瀉。敷臍療法即針對不同病因的洩瀉,選用相應的中藥敷於臍上,經臍部黏膜皮膚吸收入體內,以達到祛邪扶正、運脾治瀉的目的。

     肚臍(即神闕穴)系任脈所主,又為衝脈循行之域。它聯絡於全身經脈,交通於五臟六腑,具有蓄養經脈氣血、溫陽固脫和健運脾胃的作用。由於臍部黏膜皮膚組織具有疏鬆柔嫩、血管豐富等結構特點,有利於對藥物的吸收,故極適合於用藥敷療。

    一、寒溼洩瀉:由寒溼之邪侵害腸胃引起。症見大便清稀帶泡沫,腸鳴腹痛,或伴有鼻塞流清涕、惡寒微發熱等表證,舌苔白膩,脈濡。藥用溫中散寒的丁桂散(中藥店有售),每次取2~3克,以散風寒、化溼濁的藿香正氣水調成糊狀,塗敷患兒臍上,外封以傷溼止痛膏。每日1換,連用3日。

    二、溼熱洩瀉:因溼熱之邪傷及腸胃所致。可見瀉下急迫,便色黃褐氣臭,可夾有黏液,尿赤短少,煩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藥用清熱燥溼的三黃粉(黃芩、黃連、黃柏等量研細末),每取3~5克,以大蒜汁調糊塗敷臍部,覆以蠟紙、紗布固定,每日1次。

    三、傷食洩瀉:因乳食不節、積滯腸胃而得。症見大便酸臭如臭雞蛋,腹鳴脹痛,瀉後痛減(患兒哭鬧稍安),噯腐吞酸,舌苔厚膩,脈滑。藥用消食導滯的芒硝10~15克敷臍,以紗布固定。每日2次,連用3日。若兼寒溼者,加用丁桂散;夾溼熱者,加用三黃粉。

    四、脾腎虛瀉:由於脾腎虛寒、運化不力而致。表現為大便溏薄,甚或完谷不化、遷延反覆;常伴有食慾不振,形瘦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弱等。藥用丁桂散3克,以溫中祛寒的生薑汁調糊塗敷臍眼,外貼市售暖臍膏。1~2日換1次,連用5~6天。

    小兒洩瀉大致分上述4型,若能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多能獲得良效。同時,治療期間注意飲食調理,節制乳食,也是取效的重要一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