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史長河中,每一時代都有人才各領風騷,進而形成如今的紛呈流派。談起流派,人們大多對其代表人物與風格特徵信手拈來。但每個流派的第一件作品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判定所謂“第一”?今天,時尚芭莎藝術便帶你探討部分流派中的“第一件”。
浪漫主義
A.亨利·弗塞利《噩夢》
德拉克洛瓦無疑是浪漫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希俄斯島的屠殺》也是“浪漫主義”一詞第一次用於形容視覺藝術家。但在此之前,許多畫作中早已出現了浪漫主義的痕跡。
相比之下,亨利·弗塞利這個名字可稱小眾。其作品《噩夢》描繪了一位夢魘中的女人,一隻猿猴坐在她身上,黑馬隱約出現在背後。新古典主義的完結與浪漫主義的誕生並無確切時間,而弗塞利的畫作正體現了兩種流派早期如何並肩而行。
亨利·弗塞利(Henry Fuseli)《噩夢》(The Nightmare),布面油畫,101.6×127cm,1781年
Realism
現實主義
A.奧諾雷·杜米埃《Rue Transnonain, le 15 Avril》
“美在真實,而非夢幻”,以真實的方式描繪現實是現實主義的信條。在現實主義於19世紀40年代形成浪潮前,杜米埃的漫畫已在表現社會不公。1834年4月,政府軍殘忍地屠殺了一些居民,懷著對君主制的反對,杜米埃用一張版畫揭示了該事件。
杜米埃無疑在作品中展露了濃濃的現實主義色彩,但作為漫畫家的他卻被隔絕於彼時的“藝術圈”之外。
庫爾貝自詡“現實主義旗手”,其作品《奧爾南的葬禮》以巨大尺幅描繪了平平無奇的儀式,引起評論家和公眾的強烈反應。他口氣不小,稱“《奧爾南的葬禮》是浪漫主義的葬禮”。1855年被世界博覽會拒絕後,藝術家又在展會附近舉辦了個展“關於現實主義”並撰寫了一份《現實主義宣言》,奠定了自己的“第一位置”。
Impressionism
印象派
A.莫奈《印象日出》
相信不少讀者都聽說過1874年那一“臭名昭著”的事件——一群獨立藝術家在官方沙龍之外舉辦了一場展覽,評論家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對展覽作品《印象·日出》的諷刺產生了“印象派”一詞,該作也由此成為派系開山之作。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布面油畫,48×63cm,1872年
1877年巴黎雜誌《Le Charvari》中的插圖,一位正準備進入印象派展覽的孕婦被門衛攔下。
實際上,“印象”一詞此前已被用於形容馬奈的作品。雖然馬奈從未與印象派藝術家合作展覽(因為他仍希望得到官方沙龍認可),但這群人視其為革命精神的領導者——《草地上的午餐》中對傳統裸體題材的蔑視、對形式與技術的背離,都啟發了印象派藝術家,莫奈1865年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便是他響應馬奈的例證。
Fauvism
野獸派
野獸派的風格特徵首先體現在馬蒂斯創作於1904年的畫作《奢華、寧靜與愉悅》中。次年,野獸派繪畫在巴黎正式展出,震驚了一年一度秋季沙龍的參觀者,評論家路易斯·沃塞勒(Louis Vauxcelles)因“放縱的純色”而稱作品為“野獸”(Fauves)——由此得來流派名稱。
值得一提的是,馬蒂斯的靈感與老師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關係深遠。莫羅是巴黎美術學院的教授,正是他傳授了色彩的表現力。馬蒂斯曾說:“有了他,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作品。”
Cubism
立體主義
A.畢加索《亞威農少女》
大多藝術史學家公認畢加索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這五名女性的形象受到多方啟發——非洲部落藝術的影響、對馬蒂斯《生活的歡樂》的借鑑和競爭、塞尚對空間和體積的處理、畢加索的才氣,以及喬治·布拉克的分析試驗……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亞威農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布面油畫,243.9×233.7cm,1907年
如今,畢加索依舊如日中天,布拉克的名字則相形黯淡。實際上,“立方體”一詞首次被用於評價布拉克的作品(評論者是吐槽“野獸”的那位路易斯·沃塞勒),由此孕育了“立體主義”這一名稱。布拉克的《Houses at l'Estaque》也常被視為第一件原始立體主義風景畫。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Houses at l'Estaque》,布面油畫,40.5×32.5cm,1908年
DaDa
達達
B.讓·阿爾普的拼貼
1916年,詩人雨果·鮑爾在蘇黎世成立“伏爾泰茶座”並創辦“達達”,讓·阿爾普是茶座成員之一,其抽象拼貼作品開業當晚就掛在牆上。在一篇文章中,他還寫道:“我宣佈‘dada’一詞於1916年2月8日下午6點誕生。”如此種種,似乎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伏爾泰茶座”,1916年
然而在1915-1916年間,弗朗西斯·皮卡比亞與杜尚來到紐約躲避戰亂,並在雜誌《291》中發表了具有達達色彩的作品,其時間甚至早於阿爾普。“達達”一詞當時尚未被用於形容其作品,但後人回顧時發現精神內核出奇一致。戰爭結束後,《達達》雜誌的創辦者也才聽聞“紐約達達”。
弗朗西斯·皮卡比亞(Francis Picabia)《Ici, C'est Stieglitz》,1915年
Surrealism
超現實主義
B.基里科《秋日午後之謎》
C.安德烈·馬松《自動繪畫》
超現實主義正式開始於作家安德烈·布勒東1924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要義為一種稱為“自動寫作”的新表達方式,旨在釋放潛意識中的想象力。超現實主義詩人起初不願意與視覺藝術家結盟,因為他們認為繪畫、素描和雕刻的繁瑣過程與自由表達的自發性相悖,但該運動的靈感其實就來自基里科的畫作。
運動開始後,藝術家競相創作。安德烈·馬松於1924年首創了自動繪畫法——在恍惚的狀態下畫出線條並進一步想象、繪製;而馬克思·恩斯特在次年緊接著發明了擦印法。
出乎意料的可能是畢加索與超現實的關聯——布勒東將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視為解放藝術家想象力的第一步,其1921年的作品《三樂師》中的夢境成分和超現實主義不謀而合。而畢加索本人雖參加過幾次超現實主義展覽,但並不自認是超現實主義者。
巴勃羅·畢加索《三樂師》(Three Musicians),布面油畫,200.7×222.9cm,1921年
Abstract Impressionism
抽象表現主義
A.馬克·羅斯科《No.3/No.13》
抽象表現主義由超現實主義演變而來,當超現實中的象徵成分消失,這一轉型即完成。亞美尼亞藝術家阿希爾·戈爾基的作品反映了這一轉型的開端——線條與色彩循環往復,其中可見米羅、馬松和康定斯基等人的影子。
阿希爾·戈爾基(Arshile Gorky)《The Liver is the Cock's Comb》,布面油畫,1944年
之後,抽象表現主義才發展出兩大類:以傑克遜·波洛克為代表的動作繪畫;以羅斯科為代表的色域繪畫。波洛克的突變發生於1943年這張壁畫;而羅斯科則在1949年形成了自己的成熟風格。
傑克遜·波洛克《壁畫(1943)》,布面油畫,243×604cm,1943年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No.3/No.13》,布面油畫,216.5×164.8cm,1949年
Pop Art
波普藝術
A.愛德華多·保羅齊《我是有錢人的玩物》
B.理查德·漢密爾頓《究竟是什麼讓今天的房屋如此與眾不同,如此吸引人?》
不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也不是利希藤斯坦(Roy Lichtenstein),早在這兩位在美國出征前,波普藝術已於上世紀50年代在英國開始發展。
愛德華多·保羅齊是蘇格蘭藝術家、英國戰後前衛藝術的重要成員。其拼貼畫《我是有錢人的玩物》是波普藝術的重要基礎——低俗小說封面、可口可樂和徵兵廣告幾乎囊括了流行文化元素,尤其是槍口打出的那一朵“POP”雲朵,使該作成為首件包含“波普”一詞的作品。
漢密爾頓的拼貼畫也常被認為是波普藝術的第一件作品。他使用雜誌廣告中的剪紙組合了一個家庭場景,既讚美消費主義又批評美國戰後經濟繁榮時期的頹廢。而男人手中的棒棒糖上寫著“POP”一詞,同樣精準點題。儘管直至今日,人們提起波普想起的往往不是這兩位。
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究竟是什麼讓今天的房屋如此與眾不同,如此吸引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拼貼,26×25cm,1956年
探討各流派的“第一”後,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往往難以界定。縱向看,各時代的藝術運動承前啟後,不可完全割裂,20世紀的畢加索與馬蒂斯也可以受到原始非洲雕刻的影響。橫向看,文學、音樂、繪畫等不同藝術形式無法割裂,超現實主義本是一場文學運動,卻受繪畫啟發,進而再度影響視覺藝術。
漫漫藝術長河,有人自詡第一,有人特立獨行,更多人則無緣被銘記。一篇“第一之爭”,或許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的故事。
編輯、文 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