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號宣佈加碼內容付費,但這條路並不好走

視頻號宣佈加碼內容付費,但這條路並不好走

近日,微信公開課Pro“一年一度”的慣例被打破。繼年初那場以“在場”為主題的公開課後,又一堂課“微信之約”在近日剛剛落下帷幕。與此前的“在場”一樣,“微信之約”依舊是由被騰訊CEO馬化騰稱為“全場希望”的視頻號打頭陣。在此前已披露數據的基礎上,視頻號進一步公佈了相關數據。其中顯示,2022年視頻號直播帶貨銷售額增長800%,累計有收入的作者數量增長了2.64倍。

不過在“向前看”這一基調上,這些數據僅被騰訊副總裁、視頻號業務負責人張孝超一筆帶過。在他登臺的20分鐘內,更多的是從底層能力的角度在暢談視頻號的過去與未來,並以創作者和內容生態為著力點,分享了視頻號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進度。

其中在創作者方面,據張孝超介紹,用產品能力讓創作者有長久、健康、穩健的收益,是視頻號追求的下一個目標。為此視頻號即將面向創作者推出兩款商業化工具,其一是新的創作者分成計劃,另一個則是付費訂閱功能。

據瞭解,在創作者分成計劃下,優質內容將享受到原創內容平臺保護、平臺分發優先推薦等一系列權益,同時所有原創視頻也將接入新的廣告系統,創作者能夠藉此快速獲得收益。而付費訂閱功能則支持創作者設立付費內容專區,用戶可通過繳納月費成為會員,未來該功能將會覆蓋視頻號和公眾號所有創作者。

由此可見,在2022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後,讓更多的創作者掙到錢、掙到更多錢也成為視頻號下一步的重要方向。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畢竟對於視頻號這樣的內容平臺而言,用戶體驗與優質內容一直都息息相關,更多的優質、獨家內容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用戶留存和使用時長,從而能夠為電商等的銷售轉化和廣告打好基礎。

在Quest Mobile此前發佈的《2022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報告》中顯示,視頻號的用戶使用時長與抖音、快手等同類平臺相比仍有差距,尚處於通過優質內容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階段。所以如此一來,創作者對視頻號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瞭。

作為視頻號此次拿出的舉措之一,內容付費可謂是內容平臺與創作者最古老、最直接的變現方式之一。早在2003年,起點中文網就推出了特定章節付費閱讀模式,國內市場的內容付費時代也由此開啟。而且內容付費這個賽道始終就不缺乏新故事,“內容”的外延和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多年來,諸多內容平臺也陸續對於UGC、PUGC,以及PGC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

以視頻號目前所在的短視頻和直播賽道為例,快手可謂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早2020年,快手就開闢了“付費精選”頻道。而如今在其“付費內容廣場”內,來自美食、農業、音樂、舞蹈等垂類創作者提供的付費直播、付費短視頻,以及付費錄播課程,更已是琳琅滿目。

同為短視頻賽道領頭羊的抖音,則對付費短劇寄予了厚望。同樣是在2020年,抖音方面與華誼創星、唐人影視等多個頭部影視製作公司簽訂協議,發力短劇市場。2021年其首部自制短劇《做夢吧!晶晶》超過2.8億的播放量,無疑幫助抖音確定了短劇的前景,同時也帶來了試水付費短劇的信心。隨後在同年11月,抖音的“付費短劇”功能正式上線,用戶付費後內容可重複觀看。

數年的積累,也造就了今年年初抖音自制短劇《二十九》的出圈,開播三集播放量便超過2億,截至目前全集總播放量更是已經達到7.9億。而且不同於以往的素人出演,得益於專業演員與製作團隊的加持,《二十九》使得短劇這種內容創作形式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其實即使是視頻號,也並非首次嘗試內容付費。此前在2022年1月,視頻號就曾通過一場NBA直播賽事開啟了付費時代,用戶在免費觀看3分鐘後,安卓端用戶需要支付9元、iOS端則要花費12.8元,才能繼續觀看。

在2020年之後,各類以圖文內容為主的相關平臺也陸續上線了付費訂閱產品。例如新浪微博的“V+粉絲訂閱”,就為用戶提供了包月/年的付費內容服務;頭條號也在2020年7月宣佈開放付費專欄功能,並支持圖文、視頻、音頻3種形式,價格則完全由創作者制定。

值得關注的是,在各大平臺對內容付費的探索過程中,曾經由盛轉衰的知識付費也逐漸復甦。據艾媒諮詢近日發佈的《2023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現況及發展前景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規模達1126.5億元、較2015年增長約70倍,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808.8億元。並且艾媒諮詢方面還預計,2023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將突破5.7億人,2025年這個數字則有望進一步突破至6.4億人。

從知識付費內容的載體來看,傳統音頻類內容的用戶和流量似乎已經式微、並普遍遭遇了瓶頸。得益於短視頻和直播的風行,信息流推薦和直播間帶貨等場景下的視頻與圖文類內容則異軍突起,快速成為了主流。在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發佈的《2021年短視頻用戶價值研究報告》中就顯示,知識科普、生活技巧、購物分享為短視頻用戶最願意付費的內容類型。

但問題是,雖然各大平臺對於內容付費的探索幾乎從未停止,但如今許多難題依然存在。其一是跳出內容付費賽道本身就不難發現,相較於付費,免費依舊是內容消費的主流。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則是由於以往國內互聯網行業將“免費”策略貫徹得過於徹底,用戶在長期享受免費內容後,暫時還很難實現從免費到付費轉變,這也註定了用戶付費習慣的培養依舊還任重而道遠。

此外,如何確保內容能夠吸引用戶願意且長期付費,對創作者和平臺而言都是一個難題。此前在2022年6月,B站就曾測試UP主的內容付費功能,其中一位名為“勾手老大爺鄧肯”在推出自制付費內容後就曾引發諸多熱議。而在其中的大量討論中,有一類質疑就直接指向了付費內容本身“是否值得”。

據瞭解,“勾手老大爺鄧肯”的認證是搞笑UP主,此前往往以幽默的方式講解奇異事件來吸引用戶,其所製作的付費內容也基本是民間流傳的奇聞逸事。不難發現,對這類並不具有很強獨特性的內容,消費者的付費意願往往較低。

除了題材外,影響用戶對付費內容價值判斷的或許還有創作者自身。出於對“權威”、“專業”的天然信任,用戶普遍會對由專業人士背書的付費內容認可度更高,相比之下則對素人內容有更多的牴觸和質疑。而這一門檻的存在,無疑就與平臺希望有更多創作者通過付費內容獲得收入相矛盾。

此外對於創作者而言,在能夠通過廣告實現“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情況下,再推付費內容也難免會被粉絲指責“貪心不足”,甚至可能也會引來對其免費內容質量的質疑。

更何況,即使是用戶付費意願更強的知識類內容如今有了再次興盛的跡象,但內容質量良莠不齊,以及同質化嚴重、復購率低、內容持續產出機制不足、版權保護乏力、劣幣驅逐良幣的等問題也依舊存在。而且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同樣也是其他付費內容需要面對的。

其實站在當下這個節點不難發現,儘管近年來諸多參與者對內容付費的探索幾乎從未停止,但這條賽道卻似乎從未站在舞臺的中央。與以往的得到、樊登讀書相比,內容付費或者說知識付費在視頻號、快手、抖音等平臺規模更大、內容生態更豐富的綜合型內容平臺中,更多還是起到補充內容生態、推進內容升級和增加變現點的作用,而並非核心的收益來源。

當然,作為一門“古老的生意”,內容付費這個概念並不“舊”,反而可能是一個值得期待、但需要更長時間來成長的賽道。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Redmi G Pro遊戲本評測:高性價比異構全能之選

性能能打、實用度超群,最重要的是夠親民。

ChatGPT大規模封號?可能是OpenAI的“清朗行動”

吃著ChatGPT的飯、砸著OpenAI的鍋,顯然不可能被容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