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用GPT

我為什麼不用GPT

3月15日凌晨,OpenAI發佈了GPT-4,這也是其AI語言模型的最新版本。隨著微軟追加投資,OpenAI的估值衝上290億美金。一家成立不到十年的科技公司,不斷創造著最前沿的科技奇蹟,令人敬畏。奇怪的是,國內對GPT-4的反應卻不大強烈。儘管百度的李彥宏也扎著花褲帶搞了個“文心一言”的發佈會,但效果如何,看百度當天的股價就曉得了。當天,港股的百度暴跌6個多點,盤中一度暴跌十多個點。

明白人還是有的。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最近發表演講說,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恰好是以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整個科技革命的引領,可以說中國跟上了世界的步伐,也通過技術引進徹底改造了整個經濟和商業運行的形態。接下來的科技革命無疑就是人工智能,而不是所謂的加密貨幣或元宇宙這些東西。但由於算力的影響,以及在某些方面被圍追堵截,我們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面臨相當大的壓力,未來如何應對,應該引起各方面足夠的重視。

不過,一位業內朋友指出,在人工智能語義理解這個賽道上,並無任何實質性技術卡脖子。GPT的邏輯,更多是技術信仰,以及運用算力進行試錯與暴力破解。技術信仰的核心就是不斷創新,而創新需要技術與人才的積累,更需要贏家通吃的制度支持。比如,特斯拉已經轉向算力取代稀土,而我們的新能源車還在研判下一款特斯拉可能採用的各種稀土配方。再如,在羅徹斯特大學的超算資源的支持下,超導技術的進階之路不再是傳統的實驗物理範疇,而是“超級AI+材料”計算學。AI已經已經全面應用於新化合物發掘,我們卻還在為防抖動鏡頭和補光技術鼓掌。

上述話題也許過於專業與宏大了,我其實更關注GPT會給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怎樣的變化。在GPT第一代問世時,我寫過一條朋友圈:絕大多數照本宣科的教師將束手待斃,只會寫文獻綜述的流水線學者將迎來窮途,傳統媒體的編採人員還有洗稿騙流量的自媒體也將瑟瑟發抖,但極具個人風格與創見的表達者絕對不會被取而代之,甚至會更加閃閃發光。

現在我仍不打算改變看法,但我想換個角度再討論,那就是一個知識人,要不要利用GPT幫助自己的創作或研究?我自己的答案是,不,我不會用GPT,儘管它可能給我帶來不少便利,省去我不少下笨功夫的時間與精力,但它也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讓我失掉樂趣與創造力。


讀書是件快樂的事。快樂就在於你閱讀的過程中,充滿奇蹟,充滿發現。有時你是為了尋找一顆鑽石而去翻書,結果卻劈面遇上了另外一座寶藏。而且,讀書需要較長的時間,遠比用GPT找答案的時間更久,在這段久長的時間中,你與所思考的問題、所尋找的知識能更好地交融,悠然神會。

讀書必須要靠自己,而且最好閱讀一手材料。我有個作家朋友,喜歡串燒他人的論文論著,自己不去看一手材料,還胡說什麼材料都被名家讀完了,沒必要再讀了。就算被一百萬人讀過的東西,你自己去讀,感受還是不一樣,也許別人也會有相似或相同的意見,但來源於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耳食販來,體會就不一樣,而且總還是能有一些獨見的,不管這些原始的典籍被讀過多少遍。因為你是新的,也是獨特的。任何一個有創造力與生命力的知識人,在閱讀過程中都能把書變成一個童話中的公主——如果她張嘴不掉下寶石那她根本就不會開口說話。讓書跟我們開口說話,需要我們跟書摔跤,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腦子去想,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你所帶的問題意識不一樣,你所具備的知識積累不一樣,你所擁有的思維方式與感受力不一樣,那你讀出的東西就總能與別人不一樣。而這,是GPT目前還無法取代的。


我最近跟法律先生合作搞歷史公開課,讀嵇康集與關於他的種種史料,有個新發現:太學生趙至仰慕嵇康,終身追隨他;中年嵇康去太學抄經;臨刑前三千太學生為他請願不要殺他;這些都說明他在太學生群體中有著非凡的影響力,雖然太學在嵇康時代已經衰落,但東漢數次轟轟烈烈的太學生風潮,一定讓統治者心有餘悸。此外,嵇康打鐵,主要不是為了經濟,而是行為藝術,大概是要發洩胸中孤悶的意氣。而他打鐵,也鍛造農具,也打兵器。據說淮南三叛中的毌丘倹起兵時,嵇康還想參與,被山濤勸告才罷了。如此,則打鐵這個舉動,就更意味深長了。再加上嵇康是一等一的清談高手,也是一等一的文章高手,其煽動力相當巨大,而且他對司馬氏政權的態度從開始的不合作,轉到反對(分水嶺是高貴鄉公之死),那麼司馬氏對他的忌憚,必要除之而後快,就完全可以理解了。鍾會的讒言陷害,不過是向統治者遞刀子而已,而對於起了殺心的統治者來說,沒有鍾會遞刀子,他們也會找出另一把刀子來殺掉嵇康。這就是我對嵇康之死的解釋,之前沒有人如我這樣解釋,所以你用GPT去查,只能查出一大堆車軲轆話,得不到通過自己的閱讀與思考而形成的解釋。我的解釋也不一定對,但至少邏輯自洽,也為嵇康之死這個千載討論的話題進了一個新解。

我現在擔心的,其實不是人們使用AI,而是人們盲信AI,把AI當確鑿的知識,從而逐漸喪失獨立的判斷力,淪為機器的奴僕。而這,並非不可能發生之事,實際上它正在發生。因為,不可能發生的事,它正在發生,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它已經發生。

本文選自《時尚先生Esquire》2023年四月刊

撰文:宋石男

新媒體編輯:Sissi Hua

排版:新月

原 創 寫 手 徵 集

「與先生,分享你看到的世界」

內容不限於熱點話題、時裝娛樂

生活方式、藝術人生等多個方向

如有興趣,請將個人簡歷與過往作品

以郵件方式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我們期待您的加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