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學生都開始盤手串了?

為什麼小學生都開始盤手串了?

本 文 約 46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min

最近,“小學生盤手串”引起熱議。曾幾何時,還是“油膩中年”的標配之一的手串怎麼走進個別小學生的手中了呢?


小學生盤手串,表示因為壓力大。來源/騰訊視頻·晨視頻


手串本來的功用是裝飾,在古代,它甚至還充當著許多令我們感到意外的角色:族群的區別、身份的標誌、財富的象徵、信徒的念珠……從何時起,手串被人們漸漸“盤”出了花樣來?

老祖宗留下來的“串”文化

自遠古時期起,咱們的老祖宗就開始把各種打磨過的珠子串成鏈。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偏晚階段,人們將鴕鳥蛋殼、動物骨骼牙齒、貝殼、石粒等進行人工鑽眼,綴連成串飾加以佩戴。後來,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串飾的材質逐漸豐富,如植物的花果、種子,動物的骨骼、牙齒,各地出產的美玉、寶石等,都成了人們做手串的重要材料。不過有考古學家指出,原始人戴手串的動機並不是為了美化自我或者數珠子解壓,而是與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以及巫術、禮儀等密切相關。人類祖先正是從趨避邪神惡魔、寄託神聖信仰的角度來廣泛使用各種串飾,並逐漸形成了燦爛的“串”文化。

除了手串的材質,串飾的造型也在不斷髮生變化。我國目前出土最早的串飾,來自1.8萬到2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他們將穿孔的石珠、獸牙、貝殼參差不齊地串在一起,有的還用石顏料裝飾過。當時的手串,是原始人抽象思維的物化體現,這表明人類已經能用實際的物品與特定的意義聯繫起來,甚至用於區別信仰或者身份。進入文明時代,手串則成了社會等級的辨識和象徵,或者發揮護身符等其他功能。

周代人喜歡把不同飾物串連成造型繁複的組玉佩,一般由瑪瑙珠、透閃石玉珠、綠松石珠及玉管組成,不僅外形富麗堂皇、華麗奪目,還規範著君臣尊卑及其禮節,是西周諸侯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徵。這種複雜的串聯構造,估計周代人盤起來得費挺大勁。

西周時期的七璜聯珠組玉佩,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官網

這個時期最有特色的串飾,當屬齊國的水晶串飾。它由菱形水晶珠、圓形紫水晶珠、方形水晶管、竹節形水晶管等組成,製作工藝非常精湛,表面拋光極佳,完全用不著人盤,自身已經足夠光滑和耀眼。

春秋水晶瑪瑙串飾,山東淄博郎家莊出土。來源/山東博物館

在漢代,人們做手串的工藝更加先進。得益於漢代大一統的局面和陸路及海上貿易路線的開通,瑪瑙、水晶、琥珀及各種寶石流入中原,不同來源的串飾薈萃,製作審美也足以與現代珠寶工藝媲美。

西漢後期水晶瑪瑙琥珀綠柱石紅玉髓珠飾。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官網

不過我們可能會好奇,面對這些或樸實、或華麗的手串,古代人到底會不會盤它?

在兩漢之前,串飾是人們制服禮儀中的重要構件,包含項飾、腰佩、腕飾等部分,也就是說,是用來穿戴在身上以彰顯佩戴者身份的,一般平民根本沒有享用的資格。如果把串飾取下來放在手中盤玩,對於當時的貴族人士來說多少有點離經叛道。

古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盤”手串?這得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原的興盛。異域來華僧侶不僅帶來了眾多經書,還把念珠的習慣帶進了平民百姓家。手串的材質不再侷限於流通在貴族階層的名貴玉石瑪瑙,菩提子、沉香木以及各種原始本真的木材,都能用來做手串。正是從這時開始,“念念不離心,數珠恆在手”成為佛教徒用來清心淨神的一項重要手段。這種數佛珠的儀式,也成為現代人盤手串的前身。因此,對當下文玩串飾產生重要影響的,並非漢族傳統的串珠飾品,而是佛教徒的隨身法具——佛珠。

佛家念珠如何走進世俗社會


佛珠本稱念珠,又名數珠、誦珠、咒珠,是在唸佛或持咒時用以計數的法器。追溯其本源,佛珠並非佛教最早創用。在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溼奴派很早便有了持珠的記載。有關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穗子經》中記載的佛陀對波流離王的啟示作為通說:佛陀告訴波流離王,貫穿一定數目的木穗子,作為行住坐臥時念誦三寶名號的輔助工具,並以此來攝持心念,令心專注,漸次達到“身心不亂、無諸諂曲”乃至永遠斷除煩惱。此後,波流離王便用木穗子來製造佛珠,僧侶唸經時手持佛珠,念一句,便撥一珠。
佛珠構成。來源/《中國收藏鑑寶圖典鑑寶佛珠·手鍊》

南北朝時期,考古發掘出土的串珠實物大量增加,這種現象當與佛教傳播息息相關。如敦煌莫高窟十六國時期的彌勒菩薩像,頸部便掛有一串佛珠。隋唐之際,隨著淨土宗和密宗的興盛,稱名唸佛逐漸成為一種最為通行的修行方法,佛珠也因此流行開來,進而成為僧徒信眾的一件標誌物件。

戴佛珠的彌勒菩薩像,現存莫高窟第275窟。來源/國家藝術基金官網

白居易《吹笙內人出家》中的“新戒珠從衣裡得,初心蓮向火中生”,描述了贈珠、授珠的佛事活動,表明佩珠、贈珠、授珠在唐代已經成為佛事活動的主要內容。

蘇軾詩“捧經持珠,杖則倚肩,植杖而起,經珠乃閒”,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位持珠高僧的形象:一手捧經,一手持珠,把禪杖靠在肩上,只有在扶杖站起來的時候,手中的經書和佛珠方才放下。

後來,佛珠經過宋、元、明幾代的發展演變,也有了眾多的稱謂,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新鮮的名字也不過是古老用途的另一種說法而已。直到清朝,今天的手串、以前的佛珠,有了一個新名字——朝珠,被納入世俗社會的輿服制度之中。清軍入關後,順治帝逐漸確立起一套完備的服飾制度。朝珠作為宮廷冠服佩飾,載入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撰的《欽定大清會典》之中。

朝珠共由108顆珠子組成,朝珠材質有東珠(珍珠)、翡翠珊瑚、琥珀、蜜蠟等製作。每27顆間穿入1粒大珠。大珠共4顆,稱分珠,而這四顆分珠分別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季。

《雍正朝服像》中雍正佩戴的朝珠,和真實的朝珠一模一樣。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朝珠雖然是裝飾品,但在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清朝,一般官員和百姓是不能隨意佩戴的。只有皇帝、后妃、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才可佩掛朝珠。朝珠的質地以及顏色,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從官員胸前所佩戴朝珠質地的好壞,可以看出官員的品級高低來。

賜手串,成為清朝皇帝對文武百官表示恩重的一種手段,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作禮品進貢。在清人曹雪芹的著作《紅樓夢》第十五回裡,北靜王第一次見寶玉,就非常喜歡,於是他把自己手上的手串取下來送給寶玉。而這個“鶺鴒香念珠”,正是不久前聖上親賜給北靜王的。

北靜王將御賜手串轉贈給寶玉。來源/電視劇《紅樓夢》截圖

串飾也同樣融入到後宮女眷的日常服飾中,宮廷手串因此應運而生。朝珠興起於朝堂之上,手串則濫觴於後宮之中。在清代宮廷后妃肖像畫與晚清后妃照片中,可發現有一種手串,除了戴於手腕之外,也被懸掛在衣襟扣絆。在佛教傳入後,女真人就有將佛珠掛在衣襟紐扣上的習慣,既方便隨身攜帶,又方便在誦經時捻轉記數。因此清代宮廷手串,特意設計了掛扣,方便懸掛在紐扣上佩戴。

清朝碧璽珠翠十八子手串,下面的翠質結珠(俗稱“佛頭”)背後設計了一個絲線圓圈,方便掛在衣服紐扣上。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由朝珠簡化而成的手串,既可佩於衣服上、也可挽在手腕上閒暇時把玩,而且不受朝珠佩戴禮儀的苛刻限制,在後宮中風靡一時。這些皇親貴胄,可以說是收藏文玩、盤手串的“開山鼻祖”。

《甄嬛傳》劇中,雍正皇帝總是在盤一條配以明黃色流蘇的翡翠持珠,這串佛珠有27顆子珠,表示他所修行的是四向四果的27賢聖位。來源/電視劇《甄嬛傳》截圖

當今社會逐漸流行開來的手串,就是在清代朝珠基礎上的進一步昇華,但社會制度的改變使其象徵身份地位的等級意識逐漸被現代化的佩戴理念所取代。現今的手串愛好者或多或少地將母珠、子珠、流蘇等任意組合,在珠子材質的選擇上也更加新穎和廣泛,忽略了宗教性而注重裝飾性和時尚性。

當我們盤手串時,到底在盤什麼


如今,“盤”這個字,已經成為文玩文化中的專業術語。而“盤”字本來就有“迴旋,迴繞”的意思,形象地表達了人們把玩手串時“繞指柔”的動作手法。正是這種不急不躁、循環往復的捻動,給人們帶來了如同修行僧般持之以恆的平靜。

朝珠之所以以108顆珠子的總數為定數,來源於佛教理念。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108下,稱為“醒百八煩惱”。盤手串的人們雖然不是佛教信徒,但佩戴和把玩串飾卻能夠使人在面對煩惱、喧囂時斷除雜念、增加定力,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進而祈求平安、長保喜樂。因此,人們形象地稱念珠為“拴馬索”,意指當人心如野馬、雜念紛飛的時候,盤手串便可以遏制妄念,增定力,生智慧。

再加上佩戴串飾在我國本身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影視劇的帶動更引發文玩串飾的熱潮,當代人熱衷盤手串,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同。盤手串不僅傳承了串珠飾品源遠流長的歷史內涵,而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生髮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

千年以來,手串由參禪悟道的工具,逐漸演變為眾生在面對煩惱、喧囂時不驕不躁、收斂意念的精神寄託。一串珠子,串起了人們美好善良的願望——佩珠,能夠寄託祈福平安的心願;數珠,可以使人沉浸恬淡祥和的心境;把玩,使人找到珍惜收藏過程中的娛悅;贈送,可以藉以表達純潔友愛的意願……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盤手串的小學生說,在盤的過程中可以減輕校園內卷帶來的壓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在的小學生盤手串,和老一輩童年時代的扔沙包、玩彈珠、集卡牌,似乎沒有根本意義上的差別。

伴隨著無限的旋轉摩擦和反覆迴環的清脆聲音,盤手串儼然成為一種消閒的方式。當然,我們並不提倡小學生的“盤手串解壓法”被當成一種萬能公式。它或許會對一些同學產生減壓聚神的作用,但如果變成了人云亦云、盲目追求潮流則大可不必。正如文中所言,手串文化具有一定精神屬性,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若流於形式或耽於迷信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希望孩子們感覺有壓力時,不妨來到戶外、擁抱陽光,用青春特有的活力去迎接眼前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宋丙玲:《歷史與時尚的契合:當代社會文玩串飾管窺》,2014年。
[2] 莫雅春:《佩戴串珠有講究》,2014年。
[3] 楊光:《關於文玩手串興盛原因的探討》,2015年。
[4] 覺真著:《佛珠品類與鑑賞把玩藝術》,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8年。
[5] 朱曉麗編:《中國古代珠子》,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
[6] 孔德尚著:《手串》,現代出版社,2015年。


END
作者 | 關禾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火炬 李棟 古月 苗禕琦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