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提起王安石,我們自然會想起“熙寧變法”。人們今天對這場改革評價極高,然而,在當時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一般的觀點認為,王安石的反對者都是些守舊勢力。但認真讀史就會發現王安石的支持者基本是些投機的奸臣,而反對者卻都是些君子,如蘇軾、司馬光、程氏兄弟等。
按道理來說,蘇軾、司馬光等人並非不明事理之徒,那他們為何要反對王安石變法呢?僅僅是因為他們是守舊勢力,變法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嗎?這個解釋說實話不具有太強的說服力。那究竟是為什麼呢?
王安石_圖
當時的很多政治家都認為王安石不具有宰相之才。如三朝元老韓琦,此人可是推行過“慶曆新政”的人,深諳變法之道,因此他的話很具權威性。他曾苦口婆心地對神宗皇帝說:“王安石是個出色的翰林學士,但當宰相絕對是不合格的。”其實,這不僅是韓琦一個人的看法,可以說是時人的共識。那麼既然王安石不適合當宰相,歷史又為什麼選擇了他呢?
根據《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記載,蘇軾責曾公亮不能救正朝廷,公亮曰:“上與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曾公亮曾經舉薦過王安石,但後來對他做的一些事並不讚賞,於是王安石便將其排擠出朝廷。曾公亮此言可謂是一語中的,“上與安石如一人”,神宗皇帝全力支持王安石的變法事業,對他言聽計從。為何如此呢?這也是機遇吧!讓王安石遇到了神宗皇帝。神宗皇帝當時年僅十七歲,正是血氣方剛之際,渴望建功立業。面對西夏的侵擾、燕雲十六州被契丹佔領,神宗皇帝早就想一展宏圖了。這時王安石提出軍事改革、經濟改革的方案,可以說正合神宗皇帝的心意。因此,倆人一拍即合,君臣聯袂,開始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改革——“熙寧變法”。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_圖
那麼,王安石究竟為什麼不適合做宰相呢?我們來看看王安石的個人氣質、性格就明白了。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是有文獻依據的。根據阮閱的《詩話總龜》記載,王安石被罷相之後,回到金陵住在州東的劉相故宅,在廳上題字曰:“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諸葛亮是蜀漢賢相,受到人們的讚賞,王安石在這裡卻對其極盡嘲諷,大有自己之才過於臥龍的感慨。此外,根據宋人筆記《默記》記載,王安石高中進士以後,時任樞密使的晏殊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專門設宴請他喝酒。期間晏殊對其推心置腹地說:“咱倆都是江西老鄉,我送你八個字‘能容於物,物亦容矣’。”這本是晏殊經歷了宦海沉浮以後的肺腑之言。但是王安石回到客舍,頗為不屑的說道:“晏公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此後他更看不起晏殊,認為一個宰相卻喜歡填詞宴飲,這個國家肯定是治理不好的。
王安石在揚州做官時,有人問韓琦一個怪僻字,韓琦隨口說了句“王安石頗識怪字”。本來是一句玩笑話,誰料,王安石當政以後,立即讓神宗將時任首相的韓琦趕出京城。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_圖
王安石當了參知政事以後,推行“新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在這些反對派裡不管位置多高、資歷多老,一律趕出朝廷。這時候朝廷出現了“權力真空”,不得不起用一批“新秀”。而這些“新秀”大部分是些投機人士,對王安石和“新法”極盡阿諛之語。如呂惠卿本來是到京城述職的,他對王安石的新法頗為贊成,於是王安石便破格擢升了他,從一個小小的七品官一躍成為主管三司的“計相”。此後他又以火箭般的速度提拔了一批所謂的官場“新秀”,如章惇、蔡確、曾布、蔡京等人。而正是這些人挑起了後來的新舊黨爭,排擠了大批的賢臣,致使北宋在內耗中衰微,最終釀成了“靖康之禍”這一悲劇。
王安石的不修邊幅在北宋是出了名的,據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王荊公性不善緣飾,經歲不洗沐。衣服雖敝,亦不換濯。”要知道,不修邊幅可不是自己的事情。他是朝廷官員,整天出入於公共場合,身上有異味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會有損政府的形象,更會對他人造成不好影響。況且,北宋時期,每十天放一次假,俗稱“荀休”,雅稱“休沐”。但是他還是經常不洗澡,使得同僚實在聞不下去他身上的異味。同僚便約定和他每月洗一次澡,並且免費為其提供新內衣。
王安石這種形象在魏晉時期還會得個“捫蝨而談”的美名,但魏晉是個病態的時代,自是與北宋不可同日而語。蘇洵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辨姦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洵在這裡很不客氣的批評王安石,認為臉髒了、衣服髒了就得清洗,而他就這樣蓬頭垢面的讀聖賢書,實在是不成體統。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_圖
此外,在仁宗皇帝舉行的一次賞花釣魚宴上,王安石竟然將一大盤子魚食吃了個精光。仁宗皇帝實在看不下去了,對眾臣說:“王安石,詐人也。使誤食釣餌一粒,則止矣。食之盡,不情也。”意思就是說你誤食一兩粒魚食也就罷了,誰還沒有個吃錯東西的時候呢?但你王安石明知道這是一盤魚餌,竟然還要把他吃完,這就顯得有點不合人情了。
通過上面的這些史料記載和時人的評價,我們發現王安石身上的確有很多奇怪的性情。說他沒有宰相之才,不是說他沒有政治才能,而是說他沒有容人之量,更沒有辨別忠奸善惡的能力。宰相是個特殊的職位,光有才能是不行的。還是陳平說的好,“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由此可見,宰相最大的職能就是對上能夠輔佐君主,對下能夠選賢任能,辨別忠奸善惡,使大臣各司其職。如此上下井然有序,朝政自然會清明。
到底晏殊是做過宰相的人,“能容於物,物亦容矣”可謂是知言。可惜這諄諄教誨,王安石沒能聽進去。“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他將一批忠志之士排擠出朝廷,而起用了一批投機阿諛之徒,可以說是他最大的失誤。
參考資料:《石林燕語》《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詩話總龜》《默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