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69歲的演員成龍參加新電影的宣傳活動,穿短袖手臂肌肉線條顯著,不少網友稱讚:成龍的狀態太好了,風采不減當年!
很多人好奇成龍69歲了,這過人的健康與精力從何而來? 成龍在接受一檔節目採訪時揭開了“謎底”,答案竟是出奇簡單的六個字——
多流汗、愛動腦。①
成龍7歲學北派劈腿翻騰,13歲做小武師後又學了南拳,後來還學習空手道和合氣道,他非常喜歡“埋樁”,既練臂力、腿力,又有攻守套路,還能加練敏捷性。儘管功夫了得,成龍卻深諳“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道理,無論多忙,他一天都沒有懈怠過練功。
每天清晨,成龍都會穿上塑膠運動衣,用橡皮筋紮緊頸部、手腕和腳踝,和助手一起在公寓或者下榻處周圍跑步30分鐘以上。如果地方不夠,他就會駕車到較遠的山下或者海邊進行跑步。跑完後,全身汗水都聚在衣服的橡筋口,差不多有一兩斤左右。
短暫的休息和補充水分之後,成龍還要進行30分鐘的拳腳功夫練習,通常是練“埋樁”。成龍把這種鍛鍊身體的方式,叫做“一斤汗”,每天沒流到“一斤汗”,他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有一次有人採訪成龍,提出了一個健身問題:“工薪族每天拼命掙錢,下班後還要照管小孩老人。你每天演戲拍片做公益,這麼忙卻能堅持運動,大家想知道你是怎麼擠出時間的?普通人想抽時間運動有什麼好辦法嗎?”
成龍微笑著回答:“生活中的運動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有樓梯可以爬,我就不會貪圖輕鬆乘電梯;甚至是看電視的時候,我也不會用遙控器,而是經常從沙發上起身去換臺,這就像做了無數次的仰臥起坐,加大了運動量。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日常小動作,天長日久就會讓人受益匪淺。”
成龍還公佈了一個他自己總結出的小竅門:每週親自去離家較遠的超市大采購一次,然後兩手拎著滿滿的購物袋像舉槓鈴一樣步行回家。這樣做一來可以通過步行來鍛鍊身體;二來拎重物的負重練習還能訓練肌肉,燃燒脂肪;三來不開車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四來也完成了購物的目的,好處多多,何樂不為?①
很多人都知道成龍除了是電影明星,還涉足慈善公益、房地產投資……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其實也是一位酷愛發明創造的設計師。不但開設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還從中領悟到了獨特的養生方式,從而保持了幾十年如一日的充沛精力和奇思妙想。
提起成龍發明創造的愛好,還要追溯到十多年前。2001年6月,成龍去法國戛納參加一個影展。出發前,他特意交代助理收拾好一切行李。誰知到了機場,才發現揹包裡各種線路纏繞成一團,怎麼也找不到相機的數據線和手機充電器。
一旁的助理連忙表示,到目的地後會立刻去買,但成龍卻陷入了沉思。他想,如果有一種多功能的揹包該有多好,相機、手機、筆記本電腦各就各位,其他幾個袋子還可以裝鑰匙包、地鐵卡、數據線和充電器。
說幹就幹,他立刻在專機上專心畫了一幅揹包圖,並再三修改,下機前,一款多功能揹包的圖紙已經成型了。成龍的助手跟合作公司聯絡了一下,幾天後,成龍就看到了由自己設計的這款多功能揹包樣品。不但外形美觀,而且有了那些袋子,各種雜物便井然有序了。
他覺得生鏽的腦子就要多多高速運轉,才能擺脫俗世瑣事,獲取到精神上的樂趣,這才是調節心情、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從此,他除了在片場休息時翻閱發明、設計類書刊,還利用在車上或飛機上的瑣碎時間,見縫插針地搞設計。
成龍無論是身體還是心情都越來越好,適度的養生和健身讓他一直保持著思維敏銳,精力充沛。成龍總結,“一個人工作認真就會忘記所有的生活煩惱,心境就會變得開朗,飲食消化也會正常。搞發明設計,動腦又動手,這便是最全面的養生方法。”
流汗健身體,動腦利養生,成龍的養生之道值得我們多多參照,並堅持不懈地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去,或許也能見到成效。①
北京師範大學老年心理實驗室楊娜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現代運動醫學的研究表明,老年人長期進行高強度的有氧鍛鍊有助於其身體健康的維持,能夠提高生理活動機能,比如心血管調試能力、代謝調試能力等。
這種生理健康同樣也有益於老年人的認知健康,堅持鍛鍊的老年人比不堅持鍛鍊的老年人得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更低。
有氧運動,比如游泳、手球、太極拳、跳舞、騎自行車、伸展動作等,每次有氧運動在20分鐘以上,每週3次最為合理,慢跑,一次不超過30分鐘。②
活到老學到老,大腦這個東西是越用越好的,所以不要因為年紀大了,思考變得費勁就不願意去思考。
經常玩遊戲可使老年人更加樂觀,心態平和。能使老年人思維敏捷,預防老年痴呆,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當然所有的遊戲都講究適量,若沒日沒夜痴迷其中,對家庭、對身心都有損害。
每天抽出半小時到1小時用來看書看報,不一定非要是養生保健類書籍,也可是傳記、小說和散文,情節豐富的故事能更好地激發老人思考、回憶的能力;每週或每兩週,約上老友打打麻將、撲克,或者下下棋。其實,打麻將是一種非常好的思維技能訓練,需要調動大腦計算、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②
本文綜合自:
①庫穎. 愛動腦 多流汗 功夫巨星成龍的養生經[J]. 健身科學, 2013(11):2.
②2017-12-15健康時報《勤動腦老得慢》
編輯:王 真
審稿:楊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