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碑
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口碑好不好,直接影響到醫生的門診量和職業發展。
口碑是中醫大夫的招牌,也是性價比最高的患者獲取方式。
但是,要建立好的口碑並不容易。很多醫生執業多年,療效雖然不錯,但是口碑美譽度、患者量卻始終卡在瓶頸,難以突破。
於是有人說,中醫的口碑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來的,需要足夠的經驗,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
真的是這樣麼?上週,我們請教了在醫生職業發展上有深入思考的林志欣老師,對“口碑”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分享~
“好口碑”,不僅靠療效
很多醫生認為,患者是否推薦的核心因素是醫術高或者療效好。確實,療效是口碑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我要先給大家講個有意思的口碑案例——
我有個朋友,是廈門一家大型中醫館的董事長,他因為結婚遲,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所以夫妻倆一直找我們醫館的一位醫生調理,大概看了有2年多時間,病歷本釘在一起都有一本書那麼厚了,但最後,他們還是做了試管嬰兒才懷上孩子。
後來,孩子大了點,有點頭疼腦熱的問題依然找這個醫生,療效依然差強人意。但我這個朋友,在自身療效不佳的情況下,依然推薦他家人、朋友、同事找這個醫生看病,累計得推薦了幾十人。
前段時間,我倆一起吃飯時,他非常納悶的問我:志欣啊,你說我療效不好,但還不斷推薦病人,甚至我家人有一點疑難的病,我腦子裡冒出來的第一醫生,還是他。這是為什麼啊?
治不好,還有好口碑甚至推薦。大家是不是也覺得這種情況很離譜?其實這不是個例,我認識很多醫生都有類似的情況,沒治好依然成為鐵粉,推薦家人朋友來看病。
那我現在問問大家,這種口碑是因為療效或者醫術產生的嗎?肯定不是吧。
我們要明白,很多看似隨機,但經常發生的事情,背後都隱藏著其本質邏輯。只有找到本質邏輯,才能對症下藥。醫療背後也有很多患者行為的邏輯。一旦讀不懂病人,就很難做好醫生。
這和我們中醫看病是一樣的,抓不到核心,有時候病怎麼治好的不知道,病為什麼沒治好,也不知道。
回到我朋友的問題上,為什麼療效不佳,還持續的口碑推薦呢?——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醫療口碑產生的本質邏輯是安全感!
因為那個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給我朋友極致的安全感。我這個朋友雖然自己療效不佳,但對這個醫生的醫術、人品依然高度認同,不管什麼病,交給他放心。 對,放心!!!
我重複一遍,醫療口碑產生的本質邏輯是什麼呢?一個超級關鍵的詞:安全感。
信任的背後就是安全。醫生常說獲得病人的信任很難,不如說醫生沒有方法給到病人安全感。
在醫療服務中,誰能給更強的安全感,誰就更容易產生口碑!醫療越安全,你就越有口碑。
好口碑的關鍵:可感知的專業能力
但我要提醒一點——很多醫生對“專業能力”的理解有偏差,覺得專業能力就是把脈、開方、扎針這些。覺得能看的病多,這就是專業。
但患者眼裡的專業,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曾經見過病人去找一個很有名的中醫大夫看病,醫生專業能力很強,但病人看完後出來後,藥都沒拿,就產生了負面評價,說“看病這麼快,也沒說清楚我的病,再也不會找他看病了”?
你可能說這是服務或者態度不好的原因,但實際這是因為診療交付的缺失,傷害了病人的安全感。
為什麼,因為病人不懂專業知識,也沒法客觀評價醫生的水平,那麼,就只能依靠自己在診療過程中樸素的感知來判斷,這個醫生是否專業。
所以,病人判斷醫生專業能力就兩個維度——診療交付和療效結果,但療效結果是滯後的,你總得吃完藥他才能有療效反饋嘛。
因此,醫生在看病的過程中,不僅要有辨證論治的硬實力,還要有能讓患者強烈感知到你的專業性,並獲得安全感,這種診療交付的“軟技能”。
在我們臨床中,因為診療交付問題而導致的負面口碑舉不勝舉。我們常見的場景是,一個醫生說了一大堆專業術語,顯得很專業,病人一句聽不懂。病人看病完依然很暈,很蒙圈,依然沒有安全感,這就是失敗的診療交付。
安全感就是信心。病人願不願意吃你的藥,慢性病情況下能不能守住方,出現異常情況願不願意繼續相信你,這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診療交付時建立的安全和信任。
所以,中醫同道們,我們講行醫課,強調行醫的方法和訣竅,就是希望大家高度重視診療交付的能力!
因為在實際的醫療場景中,對病人而言最巔峰的體驗和感受,來自醫生看診的短短10-30分鐘,診療交付做的超級好的,專業安全感給足,病人甚至還沒吃藥,就已經預約下次的看診時間了。
所以,對於我們口碑公式的第二個關鍵詞,專業能力,我要再次強調——醫生的實際水平,不等於患者感知到的專業性。
對於一個不瞭解你的初診患者,想要有好口碑,我們一定要有能力讓對方在診療過程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本文內容節選自林志欣老師主講的口碑講座:《如何成為有口皆碑的好醫生》。除了口碑的底層邏輯,林老師還在課程中分享了很多生動的口碑案例、以及建立口碑、提升口碑傳播效率的實用方法和技巧!
林志欣老師主講的『行醫訣竅』
🔥也在火熱招生中🔥
推薦閱讀
點點閱讀原文,瞭解『行醫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