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揚名聲,顯父母”,是孔子在《孝經》中的話。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楊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人行孝道有始有終,孝之始我們已經講了很多;孝之終的儒家觀點,就是“揚名聲,顯父母”。儒家思想偏重於入世,但是唐以後的讀書人,均以建立世功、光前裕後、封妻廕子為理想目標,都湧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士子之路,錯解了孔子說的“立身行道”。
性子化了、氣質變了,人才肯吃苦、才肯吃虧,然後才能夠行道。行道就是按照《三字經》中講的“五倫十義”的道理,學做人。“十義”是人的十根命柱,也是十條做人之道,真正做到了、行圓滿了,命就立起來了,“立身行道”才算做到了。
稟性化掉了,人“性本惡”的動物屬性的根才能徹底拔除掉。這個業根一斷,就可以上拔祖先,所謂的“一人得道,九祖昇天”,祖宗八代都跟著沾光,這才是真正的“孝之終也”。
人遺子,金滿籯(ying),我教子,惟一經。
世人留給子孫的都是物質財富,是滿箱的金銀財寶,我留給子孫的只有這一部《三字經》。這幾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但其中的道理卻非常人所能理解,更是難以做到。
漢朝的著名學者疏廣,字仲翁,是西漢蘭陵人,對《春秋》有獨到的研究。漢宣帝徵他為博士,授以太子太傅的官職,他的侄子疏受也被聘為太子少傅。二人都是輔導太子的老師,地位相當高。
疏廣回鄉後,將這些錢財都分送給了親朋故友。有人勸他給子孫留一些,他搖搖頭說:“我的子孫如果有才德,錢財只能損傷他們的志氣;如果愚昧昏庸,錢財只會掩蓋他們的過失”。人們都很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這是最後總誡後學者的箴言警語。“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顧炎武),只有勤奮向學才能有所進步。一味的嬉戲懈怠、得過且過,是沒有益處的。古人說:“業精於勤,荒於嬉,成於思,毀於隨”,我們都要以此為座右銘,不斷地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