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三屆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上,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說道:“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顯示,到2050年我國8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會翻兩番,也就是說,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長壽時代。”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從2020年的77.93歲提高至2021年的78.2歲。截至2021年10月,我國共有14個省份的人均預期壽命超過全國平均值。其中,上海的人均壽命值最高,達84.11歲,快趕上全球平均壽命第一的日本了。
上海和日本的人均壽命為什麼這麼高?它們有什麼值得借鑑之處?
眾所周知,攝入過多的油、鹽、糖會增加患病風險,造成身體肥胖、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上海市居民膳食與健康狀況監測結果顯示,上海居民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為7.5克,雖然沒有達到標準的每日5克,但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g)。
上海的控煙措施非常嚴格,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以及一些室外公共場所都不允許吸菸,上海人群的吸菸率也在逐年下降。
鶴壁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的副主任醫師李建武表示,菸草含有多種有毒物質,主要有害成分為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可以損傷呼吸道黏膜,促使黏膜柱狀上皮變成鱗狀上皮,而鱗狀上皮容易誘發癌症病變。長期吸菸還會提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上海和日本屬於沿海地區,漁產資源豐富,沿海居民的飲食少不了魚類海鮮。《歐洲臨床營養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每週攝入約半斤的魚類,可降低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以及缺血性心臟病等特異性疾病的死亡風險。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中醫科的郭明東主任表示,魚肉含有維生素、鈣元素,還富含優質的蛋白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適量攝入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
上海和日本的醫療水平較高,居民定期體檢的意識較強,可以更早地發現和治療各種重疾,生存率高。
上海市建委統計顯示,2021年上海居民傳染病防治素養水平達到36.98%,健康素養水平達到38.25%。大家對健康的關注度高,尤其是慢性病、健康飲食方面的關注,也是讓預期壽命提高的關鍵。
想要長壽身體好,讓自己的晚年更加輕鬆愉快,那麼這3個“摳門”習慣,從現在就得堅持起來,老了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不要想著每天上班很累,在飲食上就放縱自己。吃高熱量、辛辣高油的菜餚,可以短暫滿足味蕾,帶來的卻是長期的健康隱患。大型流行病學表明,除了胃癌,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腎病、骨質疏鬆等疾病,均與高鹽攝入有關。而高糖高油的攝入,又可能增加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發生的幾率,還會提升腸癌的風險。
而在飲食上“摳”的人,一般是在家做飯吃,不僅比外面衛生,還能更好地控制油鹽糖的攝入,省下一筆“健康債”。
菸酒是健康的一大殺手。
長期酗酒對肝臟危害相當大,可以嚴重損害肝臟細胞,導致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疾病的發生。而香菸會讓人上癮,重複吸入尼古丁會增加心跳速度,升高血壓,降低食慾,提升多種癌症的發病風險。
在菸酒上“摳”,就是為自己身體好。
儘量用走路代替交通工具出行。
平時比較缺少運動時,出行儘量用走路或騎行,《柳葉刀·全球健康》的研究指出,適度運動每年可讓390萬人免於過早死亡,運動行為預防了15%的早亡風險。
研究表明,每天堅持半小時的步行,能使冠心病風險降低19%。而騎行是有氧運動的一種,不僅能鍛鍊心肺、肌肉、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性,還能預防大腦老化,提高神經系統敏捷性,讓身體從頭到腳都受益。
若是想要長壽,除了儘可能地延緩衰老外,呵護身體器官的健康也十分重要。想要知道自己的壽命長不長,可以用以下指標衡量一下。
1、握力測試:握力體重指數 = 握力(kg)/體重(kg)*100,正常的握力指數應>50。握力可以反映出上半身血管功能、血管彈性、自身肌肉水平等多種情況。
2、肺活量測試:肺活量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氣量,成年男子肺活量約為3500毫升,女子約為2500毫升,心肺好的人,一般肺活量較大。
3、記憶力測試: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可能會出現腦萎縮,影響認知功能,繼而出現記憶力減退症狀。想要進行記憶力測試,可以到神經內科就診。
很多時候,有質量地活著才是最有意義的。退休之後,不一定有雄心壯志,但一定要考慮到養老的具體問題,別坐等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