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龐中鵬:日本開啟核汙染水排海行動

【世界知識】龐中鵬:日本開啟核汙染水排海行動

 點擊 世界知識  關注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2023年3月17日,日本3.11大地震12週年紀念日剛過,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排放的部分設備開啟運行。這意味著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汙水的行動初步開始。此前的3月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佈,該核電站核汙染水排放入海的開始時間“維持2023年春季到夏季這個時間段不變”,“為了實現福島重建,核汙染水的處置是無法推遲的課題”。兩年前的4月13日,時任首相菅義偉宣佈將在兩年過渡期後排放核汙染水,目前岸田內閣要兌現前任內閣的決定。同時,日本國內與國際社會尤其是日本週邊國家一直不絕於耳的質疑和反對之聲再次高漲。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巨大的核汙水儲水罐。

決核汙染水方案不止排海一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縣近海發生9.0級特大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直接波及位於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引發震驚世界、遺禍至今的福島核事故。事故的核心問題是該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燬,釋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質。為控制事態,福島核電站的所有者東京電力公司不得不持續向1至3號機組安全殼內注水,以冷卻堆芯並回收汙水。

核事故後持續產生的核汙染水的主要來源,一是核反應堆原有的冷卻劑,二是事故後為持續冷卻堆芯而大量注入的水,三是大量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及雨水等。因為發生了核輻射洩漏,為控制反應堆溫度,就需要持續注水進行冷卻降溫。雖然核廢水可以用來循環冷卻,但由於福島核電站臨海、地勢低,地下水和雨水又不斷滲入,這樣核汙染水就越積越多。時至今日,核電站內存儲核汙染水的1000多個儲水罐已接近飽和。日方稱,核電站內的存儲容量為137萬噸,但當下核汙染水已達到132萬噸,因而不能推遲排放日期,必須在2023年春夏將核汙染水排放入海。

其實解決核汙染水方案不止排海一種。此前日本自己就曾提出過五種方案:一是通過化學方法把核汙染水變成固態後注入地層深處,二是加熱後以蒸汽形態釋放,三是電解後變成氫氣釋放,四是把儲存的核汙染水容器直接埋入地下,五是把核汙染水直接排放入海。

日本從自己的角度對這五種方案進行了對比:把核汙染水從液態變成固態是件非常繁雜的事情,非常耗時且經濟成本巨大;將其加熱變成蒸汽,則會造成空氣汙染,且巨量核汙染水加熱過程本身也會消耗大量能源;通過電解將其變成氫氣,貌似沒有汙染空氣,但電解的過程更需消耗大量能源,成本更為高昂;連同容器直接埋入地下看似簡單,但現有技術不一定能過關,容器久後有碎裂的危險,其中的汙染水又會排出。

權衡利弊後,日本政府選擇了直接排海這一易操作且經濟成本低的選項。目前這1000多個儲罐中的核汙染水如果向海洋排放,排放時間將長達30年之久。

2023年3月11日,大批民眾聚集在東京電力公司門前舉行抗議活動,反對核電站運行和核汙染水排海計劃。

田內閣的深層盤算

日本不顧國內國際強烈反對,執意按照既定計劃把巨量核汙染水排放入海,有諸多深層原因。

第一,核汙染水問題如不能儘快解決,將會使核事故久拖不決。12年過去了,徹底解決核事故遺留的各種隱患與麻煩,如今來看還是遙遙無期。如果連核汙染水都不能儘快徹底做個了斷,妥善處理核反應堆內部各種複雜的危險隱患就更是難上加難。解決了核汙染水問題,也就解決了核事故中的一個頑症。

第二,岸田內閣意欲將之作為謀求長期執政的一個“切入點”。核事故發生時執政的是菅直人內閣,其後先後經歷了野田佳彥、安倍晉三、菅義偉和當前的岸田文雄內閣。菅直人和野田佳彥屬於民主黨,而安倍晉三、菅義偉和岸田文雄的執政使日本政治迴歸了傳統的自民黨時代。若以福島核事故為分界線,日本政治可以被劃分為民主黨與自民黨兩個不同的政黨時代。妥善解決民主黨時代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就是自民黨時代立下的“赫赫戰功”,是自民黨徹底清除了民主黨時代遺留的“禍患”。安倍下臺後日本面臨著是否會回到“短命內閣”時代的疑問,對自民黨黨內來說,岸田內閣如果“成功”處理好核汙染水問題,就完成了安倍與菅義偉兩屆內閣未能完成的“功業”,足以在自民黨內“樹威立信”。可以認為,岸田內閣解決核汙染水這一難題,也是為了積攢長期執政的“資本”。解決核汙染水只是手段,長期執政才是目的。

第三,為重啟國內核電站做好鋪墊。12年來,日本核能發電陷入停滯狀態,目前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座核電站在運營,而且還是斷斷續續的。烏克蘭危機升級後,歐洲陷入嚴重能源危機,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重要性更加彰顯。日本是嚴重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對國際能源危機具有高度緊張感與敏感性。如果海外能源進口出現重大不測事件導致日本能源供應渠道中斷,將嚴重危及日本經濟與社會安全。另外,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已經承諾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或稱綠色能源),削減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而從傳統能源轉型到新能源殊為不易,需要花費長時間和巨量經濟成本才能實現。岸田內閣認為,重啟核電站不失為壓縮能源轉型時間和經濟成本的一種“便捷”方法。但要想重啟核電站,就得儘快解決核汙染水問題,使福島核事故暫時告一段落。通過解決核汙染水這一難題而暫時掩蓋核事故這一“核電傷疤”,可以為接下來重啟核電站做好鋪墊。

第四,日本認為美國不會反對。日本做出排海決定後,美國基本保持沉默,既未公開反對,亦未公開支持。日本認為,美國不會公然表示反對。這是因為:一是美日是盟友關係,美國的反對將導致兩國在此問題上發生齟齬,影響兩國盟友關係,更有損拜登政府推行的“印太戰略”。二是美國本身就是核電大國與核武器大國,曾把大量核電站產生的核汙染物排放入海,而且曾在太平洋上多次進行核試驗,核試驗更會產生大量核汙染物。因此美國不會自相矛盾地反對日本排海決定。日本就是拿捏住了美國的“軟肋”,斷定美國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對日本有任何“微詞”。

第五,日本巧妙精心地抓住了時機。菅義偉內閣說過“兩年過渡期後擇機排放”,而今正好趕上了烏克蘭危機這個“天賜良機”,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幾乎都被吸引到了烏克蘭,日本核汙染水排海不會成為國際焦點事件,正可以趁機“渾水摸魚”。

第六,現行國際機制難以有效制約日本的錯誤做法。日本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汙染海洋的公約》《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核安全公約》《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締約國,但其執意排放核汙染水入海,從側面說明在西方大國依然主導國際秩序和規則的前提下,這些國際海洋機制和核安全機制是無法制約西方國家的違約行為的。


排汙入海的後續消極影響

日本一意孤行將排海決定付諸實行,將會引發一系列消極影響。

一是會給日本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帶來糾紛與麻煩。兩年前日本做出排海計劃就已經讓鄰國與利益攸關方國家感到擔憂與不安,遭到它們的強烈反對。在它們看來,日本不是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大國,倒是一個“甩鍋”推責的投機鑽營國家。3月16日,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孫曉波指出,中韓俄朝等日本鄰國和太平洋島國等利益攸關方已反覆對日方錯誤決定表達嚴重關切,太平洋島國論壇秘書長表示排海不是日本國內事務,而是全球性問題。但日方沒有同鄰國等利益攸關方進行充分、有意義的協商,中國等利益攸關方理所當然地對此表達強烈關切和堅決反對。

二是核汙染水排海貽害無窮。日本聲稱其核汙染水經過了多層過濾,核有害物質的危險會降到最低程度。但是核汙染水中的一些放射性核物質難以徹底清除,隨核汙染水排入大海並在海洋環流帶動下,將流到太平洋的各個角落,汙染整個太平洋。由於全球海洋是一個流動的、有機聯繫的整體,而一些放射性核物質的半衰期達到幾十年之久,這就可能使這些放射性核物質逐漸擴散到全球各個海洋。有德國海洋研究機構研究表明,自排放之日起,放射性物質將在57天內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十年後蔓延至全球海域。

三是受損的不僅是日本漁民,還有周邊國家特別是太平洋島國的漁業。日本核汙染水排放入海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日本漁業和漁民,這也是日本漁民和漁業團體集體抗議政府排海決定的原因。核汙染水入海後首先在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蔓延,直接給沿岸漁業和漁民帶來威脅。隨著時間推移,太平洋島國的漁業和漁民也將成為受害者,他們的海產品因可能被核汙染水汙染而無法有效出售,導致經濟受損、產業凋敝。

四是反噬自身,讓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目標更加難以實現。對於日本費盡心思要去實現的“入常”之夢來說,排汙入海無疑是一個自我貶損、自動減分的負面行為。把危險轉嫁給國際社會,讓整個世界去承擔其一己私利的後果,這不是大國該有的行事作風,更不是“常任理事國”應有的形象。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3年
第7期
責編:徐波
查看本期目錄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