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城記 | 尋東華觀藏經樓 偶遇地宮將開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打卡當天,逛東華觀藏經樓的人很少。館長黃女士剛好在,很熱情地帶著記者圍著藏經樓走了一圈。時光打磨的光暈,沁在屋頂的青瓦和木雕上,新長出來的野花野草,跟著春風在訴說它的前世和今生。

黃館長說:“東華觀藏經樓很有歷史,大隱於市,很多人都沒有進來過。目前能查的資料是1939年編的《巴縣誌》,說東華觀修建於元至元年間,明天順七年(1463年)、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有唐宋御製碑贊。我們還在查證更多資料,似乎還能追溯到1千多年前。它應該比磁器口寶輪寺的明代殿宇還早,是我市中心城區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為重簷歇山式結構。”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建築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看殿宇,都是先看屋頂,而常見的屋頂樣式分為六種: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捲棚頂、攢尖頂。‍‍‍據文獻資料顯示,歇山頂最早見於漢闕石刻中,漢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歇山頂。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建築——南禪寺大殿,就是一座唐代歇山頂建築。宋朝歇山頂稱九脊殿。它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明清時期九脊殿改稱歇山頂,因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歇山頂前後兩坡為正坡,左右兩坡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區域為山花。歇山頂分單簷和重簷,其等級僅次於重簷廡殿頂,多用於規格很高的殿堂中,例如故宮的太和門、保和殿等都為重簷歇山頂。

黃館長說,這重簷歇山式的藏經閣還是當初最普通的殿宇,能保存至今,真的很難得。我們現在能看見它,也是一種幸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