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醫養生要強調動靜結合?

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編者按

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愛動的,愛靜的,都有長壽的。怎麼樣對健康更有利呢?其實仔細閱讀古代中醫經典,中醫歷來不是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的因素,而是強調動靜結合。小編總結中醫關於動靜結合的具體方式,精髓應該是外動內靜,身動心靜。

運動和靜養是中國傳統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生命在於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但並不表明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於靜止,認為軀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是養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說明了以靜養生的思想更符合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

運動和靜養是中國傳統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生命在於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說明運動能鍛鍊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但並不表明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於靜止,認為軀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是養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說明了以靜養生的思想更符合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

以動靜來劃分我國古代養生學派,老莊學派強調靜以養生,重在養神;以《呂氏春秋》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動以養生,重在養形。他們在養生方法上雖然各有側重,但本質上都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只有做到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才能瑕與神俱,達到養生的目的。

1、靜以養神

我國曆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神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認為神氣清靜,可致健康長壽。由於有易動難靜的特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情靜養神就顯得特別重要。老子認為靜為躁君,主張致虛極,寧靜篤,即要儘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攝生防病的思想。後世的很多養生家對去欲以養心神的認識,無論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發展,三國的嵇康、唐代的孫思邈、明代萬全等都有精闢的論述。清代的曹庭棟在總結前人靜養思想的基礎上,賦予靜神新的內容。他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亦靜也。曹氏對靜神的解釋使清靜養神思想前進了一大步靜神實指精神專一,摒除雜念及神用不過。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對強神健腦大有益處。但心動太過,精血俱耗,神氣失養而不內守,則可引起臟腑和機體病變。靜神養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慾、調攝情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就以練靜功而言,其健身機制卻體現出由動人靜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練靜功有益於精神內守,而靜神又是氣功鍛鍊的前提和基礎。

2、動以養形

形體的動靜狀態與精、氣、神的生理功能狀態有著密切關係,靜而乏動則場導致精氣鬱滯、氣血凝結,久即損壽。所以《呂氏春秋·達鬱》說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壽世保元》說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

運動可促進精氣流通,氣血暢達,增強抗禦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張子和強調唯以血氣流通為貴(《儒門事親》)。適當運動不僅能鍛鍊肌肉、四肢等形體組織,還可增強脾胃的健運功能,促進食物消化輸布。華佗指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脾胃健旺,氣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長壽。動形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蹻等,以動形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3、動靜適宜

《類經附翼醫易》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我國古代養生家們一直很重視動靜適宜,主張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動為健,靜為康,動以養形,靜以養氣,柔動生精,精中生氣,氣中生精,是相輔相成的。實踐證明,能將動和靜,勞和逸,緊張和鬆弛這些既矛盾又統一的關係處理得當,協調有方,則有利於養生。

從《內經》的不妄作勞",到孫思邈的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都強調動靜適度。從湖南馬王堆出土竹簡的導引圖中的導引術、華佗的五禽戲,到後世的各種動功的特點,概括言之就是動中求靜,動靜適宜的原則,還突出了一個審時度勢的辨證思想特點。從體力來說,體力強的人可以適當多動,體力較差的人可以少動,皆不得疲勞過度。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較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體質的增強,可逐步增加動功。從時間上來看,早晨先靜後動,以便有益於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動後靜,有利於入睡。總之,心神欲靜,形體欲動,只有把形與神、動和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於強身防病。

養生就是要力求做到保持經絡的通暢運行、氣血的從容和順、臟腑功能的協調統一,使虛損不足者恢復正常。靜下心來,是自己的心情好起來,不但能夠少生病,對我們的健康一樣是有好處的,同時結合運動就可以說是最完美的養生之法了。

來源:中華中醫網 /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視頻教程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