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砸錢培植的幾支新軍,最後都去哪兒了?

晚清砸錢培植的幾支新軍,最後都去哪兒了?

全文共4889字 | 閱讀需10分鐘

袁世凱成了軍事改革的最終受益者

清政府則成了花錢為他人做嫁衣的冤大頭

提起晚清新軍,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主要是袁世凱的北洋軍。確實,北洋軍以及後來形成的北洋軍閥,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巨大影響,讓很多人對北洋系各部印象深刻。實際上在晚清時期,清廷為了維繫自己的統治,在全國各地培植了不少新軍,並且不乏精銳之師。但在清末的歷史洪流當中,為什麼只有袁世凱的北洋系做大做強,其他的精銳部隊卻默默無聞?


痛定思痛建新軍
在多次對外戰爭的慘敗中,清政府逐漸意識到,依靠之前傳統的八旗、綠營、鄉勇所組成的軍事體系,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更無法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統治。

天津老照片。來源/紀錄片《袁世凱》截圖

1894年5月,廣西按察使胡燏棻上奏朝廷,痛陳舊軍之弊,提出軍制改革。甲午戰爭中,日軍在朝鮮輕鬆擊敗清軍精銳的淮軍和後來增援的湘軍,並渡過鴨綠江直撲京師。在此刺激下,清政府痛定思痛,要編練一支新軍。當時,李鴻章的德籍顧問漢納根,向總理衙門提出仿照德國軍制編練十萬新軍以禦敵的建議,盛宣懷也建議按照德國軍制編練3萬部隊。這個建議被清政府採納,隨後清政府命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新軍定名“定武軍”。次年,這支部隊被交給了在甲午戰爭中嶄露頭角的袁世凱,並改名為“新建陸軍”,這便是“北洋新軍”的起點。

新軍軍官。來源/貝恩新聞社

與此同時,兩廣總督張之洞也在南京編練“自強軍”。甲午戰爭後,深感部隊質量不足的清政府開始大規模整軍練兵,1895年,光緒皇帝下令裁併勇營,並令各地督撫“裁改兵制”。當時,清政府朝野官員籌議整軍練兵之策時,辦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整頓舊軍,抽練八旗,裁併勇營、綠營,汰弱留強;慎選將領,建立學堂,選派留學培養精通西法的武官;刷新營務,嚴格募勇,取締空額,厚給足餉,勤加操練;採用西式戰法、操法,聘用洋員教練、統帶;統一軍械,全面換裝新式火器;變革兵制,仿照德制編練新軍,實行徵兵。雖然表面上看,清政府的改革力度很大,但在實際執行上卻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很多權臣和將領對新式軍隊的牴觸以及理解偏差。很多人在組建新軍時,用的還是舊軍那一套,只是走了過場。還有人認為,西式軍隊能打勝仗,主要是因為武器好,所以他們除了買一些西洋槍炮武裝外,在訓練、編制上還是按照當年的舊軍方式。真正在組建新軍上認真下功夫的,還是袁世凱、張之洞等人。

張之洞

以清政府當時的規劃,總共要在全國組建三十六鎮新軍,編制採用德日近代陸軍模式。作戰單位分為鎮、協、標、營、隊、排、棚七級,相當於師、旅、團、營、連、排、班,兵種分為步、馬、炮、工程、輜重五類。每鎮官兵約一萬二千人,作戰時以二至四鎮合編成軍,各兵種協作配合,極大提高了整體實戰能力。

清末民初新軍演習照片。來源/貝恩新聞社

新軍是一頭吞金巨獸

然而,清廷財政有限,組建新軍的開支需要地方的配合才能實現,考慮到各地貧富差距巨大,財政情況較好的地區,新軍組建比較順利。財政情況較差的地區,往往流於形式。比如,根據光緒三十年(1904)八月初三日,練兵處頒佈的新軍餉章規定,新軍的開支分為正支額款和雜支額款。按一軍兩鎮一個月餉計算的正支額款支出,是指全軍長官自總統官至司書生共1595人,士兵、工匠、役夫共23760人,騾馬4469匹,炮108門的開支來計算,每月需餉193642兩8錢6分,又因總統官項下平時不設,所以每月實際用餉188489兩3錢4分。雜項額款指的是除軍餉外,軍隊裝備及各項消耗品總計,以上全部合計,北洋軍一鎮每年耗費白銀約150萬兩,六鎮共計近1000萬兩。按此計算,如此巨大的財政壓力之下,清末其他各省在組建新軍時的效果差距也很大,有的甚至只能訓練出一個協,甚至一個標。比如1898年,陝西魏光燾改練洋操編練的新軍,由於光緒末年陝西一年的財政收入僅有不到四百萬兩,再加上後來《辛丑條約》簽訂後,陝西還揹負了每年九十七萬餘兩的攤派賠款。所以陝西新軍雖然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編練,最終陝西也只成立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陸軍混成協。因此,到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只組建了十四鎮(不含1909年的禁衛軍),外加二十個協的新軍,總兵力不到20萬。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按照陸軍部的練兵處考核結果,這些新軍中達到標準的,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以及張之洞的湖北第八鎮,江蘇第九鎮雖然勉強考核達標,但他們只有三個步兵協,缺少炮兵、工程兵、騎兵,並不齊裝滿員。

因此,晚清所編練的新軍,只有袁世凱的部隊可謂兵強馬壯。按照一開始的編制,定武軍共有10個營,總共編有步隊6營、炮隊2營、馬隊1營、工程兵1營,總部設營務處、軍械所、官醫生等。步隊設分統2員,各轄3營。炮隊、工程隊設有洋教習。每營除營哨各官外增設幫帶1員、教習1-2名。步隊、炮隊、工程兵每營有兵 500名,馬隊每營有兵250名,定武軍10營共有兵4750名,不設長夫。步隊、馬隊裝備雜式槍械,預備改用奧制曼利夏步槍、馬槍,炮隊每營裝備75mm輕炮12門,工程兵營配備西式工兵裝備。步兵、炮兵配備鐵鍁以供土工作業,單兵配備揹包、皮袋、鐵壺等攜行裝具。此外,定武軍還裝備瞭望遠鏡、孔明燈、行軍電線等觀測、通信器材。按照這個紙面編制,定武軍的實力已經接近了同時期西方近代列強同等單位的標準。後來,袁世凱加募步兵2000人,騎兵250人,將部隊擴充到7000人,改名為“新建陸軍”,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還專門成立了由德國人組成的教習處。

袁世凱先從舊軍隊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將到小站練兵,比如薑桂題、張勳、倪嗣沖。來源/紀錄片《袁世凱》截圖
跟定武軍比起來,當時中國僅有張之洞組建的江南自強軍的實力尚可與之媲美。自強軍設步隊8營、馬隊2營、炮隊2營、工程隊1營,共13營2860人。統帶以洋將充任,所轄各營哨主官亦由洋將擔任;另設副營官、副哨官,由清朝武職人員及武備學堂學生擔任。自強軍在訓練和裝備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在江南也頗有影響。浙江、四川等省新軍編練多借鑑於自強軍,有不少自強軍官佐被調往南方一些省份教練新軍。但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成為晚清歷史上極為重要的轉折點,也導致了新軍格局的改變。

庚子國變的倖存者

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前的1898年,慈禧太后在鎮壓了戊戌變法後,對新軍進行了重大調整。她任命軍機大臣榮祿為統帥,編組北洋各軍為武衛軍,至1899年6月正式成軍。武衛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袁世凱所帶領的,只是武衛右軍。

慈禧太后

1900年春,武衛軍經過擴編後,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右軍先鋒隊擴編為20營,武衛軍全軍約為9萬餘人。1900年6月,隨著八國聯軍入侵,武衛軍與八國聯軍展開激戰。在戰鬥中,武衛軍前、後、中軍損失慘重,直接被取消番號。武衛左軍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實力大大削弱。唯獨袁世凱的武衛右軍,當時在山東地區鎮壓義和團運動,基本沒和八國聯軍交戰,全軍得以保全。值得一提的是,1901年9月,清廷下旨命江南的自強軍“將親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馬步炮各營借原領軍械等項”調往山東,“交袁世凱酌量分佈和訓練”。等他們到達後,正式併入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此時,可以說清政府在全國組建的最精銳的新軍武裝力量主力,已經都併入袁世凱麾下,袁世凱搖身一變成為清政府中最有軍事實力的人。

袁世凱


1902年2月,袁世凱奏稱:“直隸幅員遼闊,又值兵焚以後,伏莽未靖,門戶洞開,亟須簡練師徒。”從此,袁世凱開始了他的北洋軍大擴軍之路。1903年7月,北洋常備軍左軍成軍,這是北洋新軍中最早成軍的一個鎮。1903年初,袁世凱抽出保陽馬隊一標四營,一年後改編準軍一協,又在直隸、河南各省編練步兵一協、炮隊一標,合編為軍,於1904年3月成軍,稱為北洋常備軍右軍。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清政府對此束手無策,只能指派袁世凱出面處理此事。袁世凱見到機會來臨,立刻抓緊時機再次擴充實力。他聲稱“日俄相持益急,遵諭嚴密籌防,擬增兵三萬”,在1904年成立北洋第三鎮。1905年2月、5月,北洋第四鎮、第五鎮相繼成立。至此,北洋六鎮全部編練成功。一時之間,袁世凱兵力強大、權勢滔天。

為什麼是袁世凱?

多事之秋,軍權在握,總是朝廷大忌。但為什麼清政府對袁世凱這樣一個“外人”會如此信任,甚至是放縱,坐視其實力不斷做大?在帝制時代,朝廷總是希望軍權儘可能分散,讓軍頭們相互制約。但是,袁世凱卻成了一個例外,清政府不但對他肆意擴軍應允盡允,甚至還不斷把其他的精銳新軍隊伍交由他來帶領。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袁世凱是一個極為精通權術,且對機會把握十分敏感之人。

袁世凱起家於行伍,他十分了解當時軍隊關心的問題。所以袁世凱在組建軍隊的時候,對北洋系的戰鬥力培養最為上心,取得的成效也最大。同時他十分注意對官兵的忠誠培養。在組建軍隊時,袁世凱特別注意收買那些畢業於講武堂的學生擔任軍官,並對這些人施加禮遇和厚待。同時,他還鼓勵有文化的人參軍,並給這些人相當優厚的待遇。還有,袁世凱努力提高自己軍隊的軍餉,當時北洋系統的軍餉是其他舊軍的2倍多,這讓北洋系對袁世凱忠心耿耿。最後,袁世凱對士兵進行奴化教育,以便從精神上牢牢控制士兵,他們對士兵在精神上進行灌輸,把士兵訓練成為勇往直前、甘願效命且任其驅使的戰爭機器。比如,他制定了《兵丁住紮營內暫行章程》《操場暫行章程》和《行軍暫行章程》等規章制度對士兵洗腦。

除了對軍隊的掌控外,袁世凱對清政府上層的經營更是權術中的經典案例。在朝鮮事件中,袁世凱先是鎮壓了朝鮮內亂,並挫敗日本陰謀,這兩點上頗受清廷賞識。甲午戰爭中,袁世凱明哲保身,又獲得了清廷的欣賞。憑藉這兩點,袁世凱獲得了李鴻章和清廷的信任,得以在小站練兵中組建效忠於他的軍閥集團。後來的戊戌變法中,袁世凱更是在光緒帝和慈禧太后之間兩頭橫跳,最後成功獲得了慈禧太后的守舊派信任。更令人驚歎的是袁世凱在義和團運動中的表現,他的部隊不但沒有在關鍵時刻去保衛京師,還靠著鎮壓義和團運動的戰績,得到了洋人的欣賞。

遏制北洋,為時已晚

袁世凱的北洋軍實力暴增,自然引起了清政府重視。慈禧太后重返北京後,開始對過於集中的軍權下手。1906年底,清政府便將北洋一、三、五、六鎮劃歸陸軍部管轄,只給袁世凱的直隸留下二、四兩鎮。到了1907年,袁世凱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進一步剝奪兵權。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死後,新當權的攝政王載灃更是在1909年直接將他罷免。除了一步步削弱袁世凱的兵權外,清政府還在1909年特別編組了禁衛軍。禁衛軍有四標步兵和一標騎兵組成,武器裝備也十分優質。

然而,對已經搖搖欲墜的清廷來說,這種程度的努力已經是徒勞的。北洋系統出身的官佐和士兵,本來對清政府的忠誠度就很有限,只要袁世凱不在,誰也別想讓他們積極行動起來。武昌起義後,清政府令北洋新軍前往鎮壓,但北洋新軍卻以消極怠工為要挾手段,逼迫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袁世凱則一再對清政府虛與委蛇,還暗示清政府必須把更大的權力交給他。最後,清政府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同意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所有派赴湖北陸海各軍及長江水師仍歸袁世凱節制調遣。袁世凱大權在手後,直接派出以唐紹儀為首的代表團南下議和。最後時刻,清政府寄予厚望的禁衛軍,完全無法體現出價值,難成大事。最終,喪失了軍權的清政府,只能在1912年2月12日,被迫接受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的《清室優待條例》,並頒佈皇帝退位詔書。

晚清新軍是清政府自我救贖的手段之一,但投入巨大的新軍無法挽救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在新軍成長的過程中,袁世凱成了軍事改革的最終受益者,清政府則成了花錢為他人做嫁衣的冤大頭。在王朝興衰的關鍵時刻,清廷砸鍋賣鐵建設的新軍終將成為埋葬自己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史全生,《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東南大學出版1996
[美]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8
施波橋,《晚清軍事變革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施渡橋,《論農世凱的建軍治軍和軍事教育》,思想軍事歷史研究20011[8]
李冬久,《清木新軍建設述評》,西安聯合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7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