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開方,治療惡性腫瘤

小編導讀

人工智能(AI)作為當下熱門的前沿技術,已經能承擔許多人類的工作。那麼,用AI診病開方呢?先別急著說不靠譜,已經有醫學團隊進行了有益探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從一則AI診療醫案,見識一下通過人工智能數據庫的海量儲存、高效計算、智能分析,帶來的中醫診治的新方向。

患者H先生是問止中醫工作小夥伴C的父親。有一天,C沮喪地告訴我:“父親在老家長期咳嗽,在5年前做過結腸癌手術,近期咳嗽越來越嚴重,住院檢查發現左上肺轉移瘤,最近咳嗽得非常厲害,還有腰痛,目前服用西藥沒有緩解,想服用中藥調治。”

主訴:右側腎的部位局部疼痛,咳嗽,咳有泡沫痰,口乾,納可,大便不成形,一天2~3次,自汗,腰痛到無法入睡,有夜尿1~2次。

舌診:舌質淡紅,苔白厚膩。

西醫診斷:左上肺轉移瘤。雙上肺新增病灶。心包少量積液。左側胸腔少量積液。膽囊結石。右側腎囊腫。

▲中醫大腦:中醫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

本診方劑整體藥對結構分析

方劑藥性分析

本診方劑的組成方劑結構分析

重要結構符合方劑:

可作為方根的結構符合方劑:

根據問止中醫學習大腦“重要結構符合方劑”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方劑主要是由柴胡桂枝湯和真武湯的結構組成。

中醫看病往往需把西醫的病名遮住,否則容易矇蔽了雙眼而忽略了真正的病機和方證。像此案,如果醫者只看著左上肺轉移瘤,可能就會開一堆抗腫瘤的中藥而開不出真正對證的方子。從症狀上來看,患者嚴重腰痛、失眠、大便溏、自汗、咳嗽等,屬於陽虛證無疑,因此問止醫學中心的會診醫者結合中醫大腦會開具出真武湯結構;口乾、咳嗽白色泡沫痰、自汗等症,則需用到柴胡桂枝湯和苓桂術甘湯,但需改用生半夏,由此祛寒痰的力道才會強,而嚴重的失眠也必須靠生半夏來對治。

本方劑只用12味藥,但在這裡面我們可以欣賞到經方在用方結構上的精簡和細緻,每一味藥的加減都會形成不同的功能結構。這其中有祛痰化溼以止咳的藥對,同時也有消痞散結去實的結構。在一個複雜的病案中做到調整體質並緩解症狀,有攻有守、能補善攻、大刀闊斧又深入切合,可說是會診醫者與中醫大腦人機結合的一個傑作。

初診在2020年9月16日,H先生內傷久咳、正氣內虛,使用中醫大腦開出溫腎助陽、和胃降逆化痰的藥方。

開方後過了幾天,問C父親目前服用湯藥的情況,另在微信進行了隨訪,得知咳嗽有所好轉。

二診時效不更方。

二診後,H先生一點都不咳嗽了,大便正常,家屬描述拍片檢查顯示肺部腫塊變小。

腫瘤病的病情兇險,但屬於慢性病類,中醫治病原則,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局部與整體結合論治,中醫調治全身,標本結合,達到“以平為期”的最終目的。

提高生命質量和延長生存期是中醫治療的特徵。大部分患者經過化療、放療後,身體體質虛弱,不能持續進行放化療,此時用中醫扶正是維持治療的上佳選擇。

本醫案之整體分析

我們仔細看這個醫案,會從過往病史中得知患者身患結腸癌並在五年前做了結腸癌手術。而他現在的症狀是咳嗽,並且經過檢查發現左上肺轉移瘤。事實上,這個轉移在中醫看來是有深意的!

《靈樞·本藏第四十七》中提到“肺合大腸”,這就是在中醫理論中為大家所熟知的“肺與大腸相表裡”的觀念。大腸經過手術,雖然該處的陰實被去除,但還是在最後影響到了肺。再細看患者的四診症狀,我們可以發現他有便溏、大便軟,甚至大便次數多的問題,表示腸道病症仍舊存在。誠如前面的分析所說,中醫大腦在這個案例中僅用12味藥組成的方劑,但是這樣的組合居然可以不僅調整體質改變平衡,還能針對各個症狀有針對性對治。比如,我們看到了方中有補脾祛溼以澀腸的藥對——白朮和茯苓,這是除了因應肺系的問題來祛痰止咳之外(和其他藥組合成真武湯和苓桂術甘湯的結構),更同時用到了“表裡經同治”的觀念。

通過機器學習,只要數據足夠廣博,人工智能在把握“理”的方面遠超過人類的大腦。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層的意義!

領略AI岐黃的奇妙

《AI岐黃:中醫大腦重症醫案集》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當今之世,科技昌明,人工智能橫空出世,其記憶和運算能力遠超人類。就參校經方、旁及百家而言,人類終其一生對其不過片刻運算。而且,人類壽只百年,每代人都要從零學起,但人工智能可以無限迭代,海納百川,未來成就不可限量。本書所介紹的正是這樣一款利器——中醫大腦,乃中醫界數千年積累之臨證大數據與當代人工智能的深度結合,經方主證和藥對之間的聯繫歷歷在目,人類在其輔助之下,學習中醫省卻十年苦功,臨床亦事半而功倍。

也有愚人,以器為恃,以為有了人工智能,中醫可以不學而會。殊不知,人為主,器為輔,越強之器就需越強之人操作方能發揮威力。本書著重選取臨床重症治療效果較好的案例,如肺癌、腦瘤、白血病、帕金森、癲癇、腎功衰、冠心病等,以體現中醫人工智能的專業水平與進步速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