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對西夏三戰三敗,狄青憑什麼還能照樣升官?

北宋對西夏三戰三敗,狄青憑什麼還能照樣升官?

本 文 約 52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min
狄青(1008-1057),山西汾州人,二十歲投軍,軍旅生涯長達30年。其真正參加的實戰,一是三十三歲(虛歲,下同)時的第一次宋夏戰爭,二是四十五歲時領導鎮壓的儂智高叛亂。


皇祐四年,廣源州儂智高反,狄青抗章請行。來源/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在第一次宋夏戰爭中,狄青短短几年,就從沒品級的散直一路升到五品的團練使、都指揮使,擔任軍區最高長官,正式成為北宋高級將領。可是第一次宋夏戰爭,北宋連吃敗仗,這種情況下的狄青又憑何升官這麼快呢?


狄青初從軍


西夏是由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建立的政權。李元昊的祖先本是唐朝少數民族軍閥,在五代時期逐漸強大。宋太宗時期,李氏首領李繼捧一度向宋朝歸降,交出其割據的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這五州之地。李繼捧的遠房堂弟,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舉兵反叛,到宋真宗時期奪回五州,還奪取了北宋靈州,只在名義上向宋稱臣。李繼遷之子李德明繼位後,主要向西邊的吐蕃部族奪地,佔領了甘州、涼州等地。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繼位,對內改革軍政、強化統治,對外繼續攻打吐蕃、回鶻部族,奪取了瓜州、沙州、肅州等地。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自稱大夏皇帝。次年,宋仁宗褫奪李元昊的爵位,第一次宋夏戰爭正式爆發。

第一次宋夏戰爭,北宋國力遠勝西夏。西夏投入兵力二十萬左右,其中主力中央軍約十萬,包括戰兵三四萬和雜役六七萬。北宋前後投入的禁軍就有二十餘萬,還有大量廂軍、藩兵、弓手等輔助。但是,北宋戰線分為幾路,每一路的兵力弱於西夏。宋軍以步兵為主,機動力遠不如西夏騎兵,大量兵力必須分散防守各城池、堡壘,因此,機動部隊遠少於敵方,野戰經常以少打多。加上北宋重文輕武,文人掌軍,難免昏招迭出。

第一次宋夏戰爭從寶元二年(1039)爆發,到慶曆四年(1044)達成和約,前後六個年頭。但實際上慶曆二年(1042)末,雙方戰局進入僵持階段時便已開始和談。真正打得激烈的,連頭帶尾也就是四年左右。

戰爭整體態勢,是西夏軍進攻,北宋軍防守。李元昊的策略是集中主力部隊,選擇宋軍薄弱環節進攻,然後圍點打援。用這套策略,李元昊先後三次擊敗宋軍機動主力,殲滅數萬宋軍,斬殺、俘虜中高級將領數十人。但他卻沒法擴大勝利,最終只能求和。這一切,和狄青有不小的關係。

狄青是在戰爭爆發前的寶元元年(1038)從開封調到西北邊區的。此前的狄青雖然已經從軍十餘年,但沒有軍功,只能慢慢熬資歷,幾年晉升一次,軍階不過是沒品級的散直,就是高級軍士,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班排級幹部。

宋夏戰爭中,宋朝在西北邊境劃分了幾個路(軍區),其中與西夏接壤的有三個:最西邊的涇原路,中間的環慶路,東邊的鄜延路。狄青最初去的是鄜延路。戰爭還沒開始,狄青先違反軍規,按律當斬。幸虧當時鄜延路的統帥(經略安撫使)範雍赦免了他,將其調到保安軍擔任指使(低級軍官)
就這樣,狄青灰頭土臉地開始了自己在宋夏戰爭的經歷。

範雍畫像

血戰保安軍


前面說過,李元昊的戰略是選擇宋軍的薄弱環節進攻。當時宋夏邊境一線的三個路,中間的環慶路地勢複雜、堡壘密集,不利於西夏騎兵。西邊的涇原路雖然地勢比較平坦,但有鎮戎軍、渭州城兩大軍事壁壘,兵精城堅,又得到親宋的蕃人支援。而東邊的鄜延路地勢開闊、堡壘稀少,範雍又是個不懂軍事的文臣,自然成為元昊優先捏的軟柿子。

元昊的第一個打擊目標,是位於鄜延路西北角的保安軍,即今天陝西省志丹縣。此地向東可屏蔽延州,向西可溝通環慶路,向北與西夏的鹽州、宥州相連。西夏軍若能佔領此地,既能在宋軍防線打下釘子,又可威脅延州的側翼,還能在主力分路進攻延州時,確保己方退路,並保障本國的鹽州、宥州。

作戰圖示。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巴山夜雨涮鍋
寶元二年(1039)十一月,元昊親率數萬大軍,殺奔保安軍而來。此時宋軍最高指揮官是鄜延路兵馬鈐轄盧守勤。盧守勤是位太監,麾下約有五千機動兵馬。雙方交戰,巡檢劉懷忠寡不敵眾戰死,保安軍岌岌可危。

然而,最終李元昊的攻勢被挫敗,保安軍轉危為安。難道是因為盧公公善於用兵?當然不是。事後朝廷對此戰的封賞揭示了真相:散直狄青功勞最大,連升四級。

狄青只是一個小小的高級軍士,優秀者在戰爭中可能破格任職,最多也不過帶領連營規模的部隊。也就是說,這一戰,宋軍兵力只有夏軍十分之一,而狄青所帶之兵最多隻佔宋軍的十分之一。就用這點兵力,狄青撬動了整個戰場的勝利天平,讓一代梟雄李元昊的數萬鐵騎鎩羽而歸,原計劃給宋軍的當頭一棒打到了自己頭上。

史載,狄青此戰渾身披甲,不戴頭盔披頭散髮,臉上還戴著銅鑄的面具——狄青本人皮膚白皙、相貌俊秀,戴著面具顯示威嚴,免得被敵人看輕。他驟馬搖槍,勢不可擋,敵軍當者披靡。狄青從氣勢上壓倒西夏人,帶動全軍奮勇廝殺,這才讓李元昊知難而退。

狄青畫像


狄青連升四級之後,也只是正九品的右班殿直,大致相當於連營級幹部,但這標誌著他正式成為“軍官”。主將盧守勤也沾光加左騏驥使,調任陝西鈐轄,回延州去了。

李元昊初戰失利並未氣餒,很快捲土重來。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一面大張旗鼓再度攻打保安軍,吸引宋軍馳援,一面親率十萬大軍從北路直撲延州。正月十八日,延州北面的金明寨被元昊用詐降臥底之計攻破,守將李世彬被活捉。隨後元昊作勢南下延州,實則圍點打援。二十三日,萬餘宋軍精銳在三川口遭伏,主力覆滅,主將劉平、石元孫被俘。這就是第一次宋夏戰爭三大敗仗的“三川口之戰”。夏軍進圍延州,範雍嚇得想求和,盧守勤更是涕淚連連,鄜延路各處軍寨大都被夏軍佔領或搗毀。

然而,狄青在延州西北浴血奮戰,守住了保安軍;許懷德、張建侯在延州東北守住了承平寨,使西夏軍不能三路會師,終於攻不下延州而撤退。後來上任西北主帥的范仲淹,專門上奏章表彰了他們的功績,希望朝廷嘉獎。

鄜延路的鐵壁

三川口之戰後,鄜延路宋軍機動兵力損失慘重,許多城寨被夏軍佔領,狄青的恩公範雍和頂頭上司盧守勤都被貶職,狄青卻迎來了新的貴人。三月,尹洙調任涇原經略安撫司判官。他賞識狄青,認為“雖古之名將,莫過於此”。隨後,范仲淹和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尹洙將狄青推薦給二人,二人也對狄青非常欣賞。尤其范仲淹,專門傳授狄青《春秋左傳》,使狄青從單純的勇將晉級為智勇雙全的名將。

范仲淹接替範雍主持鄜延路,改變了作戰方式,避免輕率決戰,而是先逐個收復、修復被西夏軍佔領和破壞的城寨,完善防禦體系。簡單說就是堡壘戰術。狄青在這個過程中,擔任范仲淹的尖刀,衝鋒在前。

收復邊境重鎮安遠寨時,狄青亂軍中被敵人用箭射中,倒臥在地。忽聞西夏軍的增援騎兵殺來。狄青顧不得傷口,一躍上馬,當先迎敵,眾軍勇氣大振,爭先恐後也跟著殺上去,擊退敵軍。

原有的堡壘恢復後,范仲淹再接再厲,往西夏那邊繼續步步為營修堡壘,併發起短促反擊。狄青、黃世甯越境攻打蘆子平,活捉了許多西夏婦女。這些婦女可能是西夏的娘子軍(麻魁)。狄青把戰火燒到了西夏境內,真正讓元昊感到肉痛了。

之後,范仲淹命令鄜州判官種世衡在延州以北二百多里的清澗(今陝西省清澗縣)築城,狄青率軍配合,圓滿完成任務。這個過程中,狄青從年長他二十三歲的種世衡那裡學到了不少帶兵經驗。種世衡也對狄青非常認可,在范仲淹面前大力稱讚。

范仲淹的大反攻和修城計劃,從康定元年八月到十月,成效顯著。狄青在這年十一月再次晉級為右侍禁(正九品)、閤門祗侯(從八品)、荊州都監(正八品),足見其表現突出。

范仲淹

由於范仲淹、種世衡、狄青等人的配合,鄜延路從原先的軟柿子變成了硬骨頭,元昊不敢再在這個方向大舉進攻,於是轉向西邊的涇原路。那裡雖然有幾座兵多將廣的軍城,但只要繞開這幾顆釘子,還是大有發揮空間的。康定二年(1041,後改為慶曆元年)二月,西夏軍作勢直撲渭州(今甘肅平涼)。韓琦令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大軍出擊。二月十四日,宋軍在六盤山下的好水川遭遇埋伏,任福等四十多員將校戰死,史稱“好水川之戰”,是第一次宋夏戰爭中宋軍的第二場大敗。元昊十分得意。他的謀臣張元在邊境題詩一首: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
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好水川之敗,宋仁宗大怒,陝西的幾個大將都降了級。後來重新調整,以龐籍負責鄜延路,范仲淹負責環慶路,王沿負責涇原路,韓琦負責秦鳳路。狄青沒受影響,繼續得到重用。

龐籍在鄜延路沿用范仲淹的政策,不斷修城,狄青則負責掃清敢來騷擾的西夏軍。慶曆元年(1041)九月,龐籍發現西夏從北入侵延州,必然經過金明寨西北的山谷——渾州川,就派狄青帶萬餘人在渾州川盡頭處,叫橋子谷的狹窄地方修築城寨,取名招安砦。這個要塞卡住了西夏軍入侵延州的咽喉要道。狄青還招募百姓對谷中肥沃的土地耕種,收穫糧食作為軍需。這樣,西夏入侵必經之路上平添一座自給自足的堡壘,延州安全大大提升。

龐籍

慶曆二年(1042)正月,狄青與環慶路副部署王仲寶攻打金湯城。宋軍一戰取勝,殺夏軍好幾百人,趁勢進攻西夏的宥州,大掠五天,直到李元昊派大軍來援,這才撤回。

由於這些功勞,狄青在慶曆二年(1042)四月再度升官為鄜延路都監(從七品)兼西上閤門使(正六品)。此時狄青已經全國知名。當北方遼國威脅要毀約入侵時,知諫院張方平建議宋仁宗召見狄青等人,提拔他們去北方鎮守。奏章中還專門強調,調走一個狄青,不至於讓西北防線崩潰。可見此時狄青已經被視為西北頂樑柱級別的存在了。

影視作品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趙禎。來源/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轉戰涇原路

北宋把狄青看做邊防柱石,李元昊也不傻,他不會在東邊的鄜延路找狄青硬拼,而是再次選擇西邊的涇原路動手。慶曆二年(1042閏九月,元昊再攻渭州,大將葛懷敏率軍阻擊,在定川寨遭到夾擊,主力近乎全滅,葛懷敏等戰死。這就是“定川寨之戰”,是第一次宋夏戰爭中北宋的第三次大敗。

原本宋仁宗正打算把狄青召來開封,現在前線吃緊,宋仁宗只能吩咐把狄青的畫像送來先過過眼癮。看了畫像後,宋仁宗大喜:“這是朕的關、張啊!”

狄青畫像
至於狄青本人,則調到涇原路去填坑。這年十月,狄青被任命為涇原部署、秦州刺史、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成為從五品的高級將領。從此狄青離開了鄜延路。他連頭帶尾在鄜延路待了五年,其中與西夏軍正式交戰前後四個年頭,大小二十五戰,八次中箭受傷,殲敵上萬,剿滅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修建招安寨、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西邊軍民把他叫做“狄天使”“狄天神”。更有人給他送了個“敵萬”(狄萬)的綽號,意思是關羽、張飛一樣的萬人敵。

之前狄青在鄜延路,元昊就把涇原路當軟柿子,捏了兩次,打出了好水川和定川寨兩大勝利。現在狄青到了涇原路,元昊馬上出動數萬鐵騎,又轉回去打鄜延路的馬蹄川。不過,狄青雖走,之前鄜延路修的堡壘群還在。狄青的原上司龐籍也不是吃素的,最終元昊沒能在馬蹄川得手。至於涇原,隨著狄青到位,元昊就更沒希望了。

到這一步,元昊發現已經沒有漏洞可以鑽了,只好向北宋求和。之後兩年雙方主要工作便是討價還價。狄青在涇原路也打了一些小規模戰鬥,充分展現出智將風範。他還經歷了“公使錢案”和“水洛城事件”的風波,都屬於北宋內部的政治鬥爭,狄青不幸被波及,幸虧有范仲淹、韓琦、尹洙等人保護。後來,狄青又晉為正五品的惠州團練使、捧日天武都指揮使,仍兼涇原部署。

慶曆四年(1044)十二月,宋夏雙方正式達成和議,戰爭結束。狄青隨即被宋廷調去河北定州防備遼國。

李元昊的勝利:“繞著狄青走”

第一次宋夏戰爭雙方在戰略上基本平手。戰役上李元昊確實取得了三次大勝。但是,這三次大勝都是“避開”狄青才拿到的。

元昊侵宋的開門第一戰,就被當時還是小小散直的狄青直接挫敗。當狄青駐守保安軍時,元昊的主力就要繞過保安軍,才能在鄜延路打出三川口之戰。當狄青成為鄜延路統帥范仲淹的心腹愛將後,李元昊就避開鄜延路,去打涇原路,接連打出了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當狄青調任涇原路軍隊主將,李元昊嘗試再打鄜延路無果,就只得向北宋求和。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說狄青是“李元昊剋星”可能稍微誇張,說李元昊忌憚狄青還是比較靠譜。狄青確實沒和李元昊進行什麼大戰,因為李元昊第一次敗給狄青後就選擇繞著走了。隨著狄青在東西兩個路的先後任職,北宋的整個邊區也就逐漸完善防務,元昊再無空隙可鑽。於是和平降臨了。

狄青在這個過程中,是依靠實打實的戰績掙來的升官晉職。考慮到他既非文官從事武職,也非將門世家,而是從大頭兵幹起,這樣的功績就更難得了。


END
作者 | 巴山夜雨涮鍋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張斌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