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半藏森林,為什麼也被叫“老師”了?

來源丨槽值

ID丨caozhi163

作者丨槽值小妹

對於互聯網吃瓜群眾而言,近一段時間無疑是“瓜田豐收的季節”。


愛豆塌房、故事反轉等場面輪番上演,就在這兩天又有消息曝出:網紅半藏森林,疑似和男愛豆戀愛。


故事情節錯綜複雜,許多網友瓜還沒吃明白,就馬上被傳聞中男愛豆方給出的聲明吸引:


和半藏森林老師不認識。


圖源:微博

一時間,評論區網友們紛紛被其中的“老師”二字所吸引——


“不懂就問,現在誰都能被稱呼為老師了嗎?”

“互聯網,隨時隨地發現新老師!”


事實上,這並不是這個問題第一次被提出。


曾經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緊密相關的“老師”二字,如今似乎成了一種普遍性稱呼。

人們不禁感到疑問,為什麼如今的“老師”越來越多了?

人均“老師”,不是說說而已


過去,人們每當在脫離了學校背景的情況下,聽到別人稱呼“老師”,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應該是沒畢業多久的學生。

對於剛步入社會的職場新人來說,老師稱呼的延續,似乎是社會給他們的一包容,是給他們角色轉變的一個心理緩衝。

但如今,如果你是一個老職場人,你恐怕也很難從“老師”這一稱呼中,分辨出對方到底是什麼行業、哪種方向的工作。


畢竟,這個稱呼實在是太普遍了。


首當其衝的便是互聯網行業和新媒體人。


有人總結,融入職場的第一步,便是從逢人就喊“老師”。

圖源:一個新媒體人的溝通日常


熟悉一點的,姓名+老師是基本操作;

日常有點接觸、但瞭解不多的,用職稱或職務+老師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實在不知道對方是誰、是幹什麼的,一句“老師您好”就可以當做萬能開場白。

“你好老師,是的老師”

互聯網人把這一職場社交準則刻煙吸肺,在過程中也沒少鬧出笑話。


“這位就是咱們新來的實習生老師吧?”


圖源:作者供圖


“求救求救,上司管我叫老師是啥意思?”


互聯網人抱著謙遜的學習姿態,實地演繹了一波卑微打工人的稱謂細化。

圖源:微博


職場人的稱呼方式,某種程度上也是行業思維的另一種反射。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曾有互聯網人做出解釋:


問就是要把“稱呼老師”與“發財”這兩個毫無關聯的詞彙,在個人思想裡畫上等號。

“正所謂老師叫得好,甲方爸爸跑不了;老師叫得妙,同事關係差不了。”

老師=靚仔/圖源:微博

互聯網行業稱呼老師大家早已不足為奇,但近年來,稱呼“老師”的風潮,頗有點刮到各行各業的趨勢。

日常生活中,伴侶和朋友之間打打鬧鬧,“老師”一詞的出鏡率越來越高;


各行各業的“老師”們更是屢見不鮮:理髮界有各種“Tony老師”,網紅界就更厲害了——


直播、開班、收徒、發展家族,互相稱呼師父和徒弟、老師和學生已經是一套基本流程。

而誠如網友們看到的,到現在娛樂圈內“老師”也一度“氾濫”,過去的哥、姐、前輩,或直接稱呼名字等大多停留在記憶裡。



採訪、通告、宣傳、甚至公關聲明中,不論年紀、無分經驗,“老師”兩個字彷彿就是邁入娛樂圈的免費入場券。


但不管是開開玩笑也好,還是表示尊敬也罷,這些情況中所說的“老師”,大多都與它的本相去甚遠。


“基本上,問路時等同於師傅,工作時等同於前輩,隨便幹什麼時等同於先生或女士。”

更別說其中還有不少讓人疑惑的情況——

怎麼回事,“老師”為什麼成了普遍代稱了?


人均“老師”,到底算不算稱呼濫用?

為什麼“老師”越來越多?


問題的關鍵,還要從老師一詞的來源說起。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早在西漢時期,這個稱呼就已經出現。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這時候的老師,意指年老而資深的學者。


到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尊師重道”概念,則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呂氏春秋·勸學》記載:“事師之猶事父也。


對待老師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

不過,要說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時間上還要更晚。


19世紀末,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先生創辦新式學校,在《學生操行規範》裡確立了老師這一稱呼。


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何子淵先生/圖源:梅州日報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關於老師的情感和定義逐漸成形。


普遍意義上,老師,是一種職業,指教學生正確知識的人;


情感層面上,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當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尊重。


圖源:《老師好》

這些都是“老師”這一稱呼的特質,也是後來老師一詞被廣泛使用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式具備老師特質的新興職業也不斷出現。


如瑜伽培訓老師、體育運動教練、各種技能培訓講師……因具備“教授學生正確知識”的特質,自然也就帶動了老師稱謂的廣泛使用。

不僅如此,通常在老師一詞的背後,還有一些特質是其他詞彙無法代替的:

使用時表尊敬、客氣;無指代性別;表達了說話人對文化、技能的尊重。


這些恰恰都與現代人的禮貌、不冒犯、有邊界感等社交守則不謀而合。


圖源:《老師好》

事實上,過去也不是沒有類似的稱呼,如同志、師傅、先生、小姐等都曾被廣泛使用。


但在使用的過程中,要麼因為歧義而逐漸被放棄,要麼因為指代不明而逐漸被減少使用。

其實一直以來,“老師”二字嚴格來說都不算專有名詞,比如在不少方言中,都可以看到它被廣泛使用。

甚至會產生“老師怎麼什麼都能幹”的誤會:

圖源:微博

到了川渝地區,老師稱謂的含義就更廣了——


“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是你是幹什麼的,都可以是老師。”

長此以往,“老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就不奇怪了。


當然,現如今,人們對於老師一詞使用層面上的爭議,還往往和“誰都能用,會不會消解老師這一詞的情感意義”有關。

但當人們吵得熱火朝天時,另一些更加關鍵的問題,正在被略掉。

誰能被叫老師,

不是最該吵的


“跟半藏森林老師這邊互不認識”引起的軒然大波里,沒有出現以往的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針尖對麥芒。


大家似乎都達成了共識:


一個沒有高尚品德、沒有專業知識、沒有傳道業解惑的人,就不配被稱為老師。

圖源:微博評論區

“老師這個職業非常神聖,不容侮辱!”


可針對“半藏森林老師”的群情激昂,卻與真實世界的新聞裡,老師的處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去年10月28日晚上,河南某中學從教20多年的劉老師,獨自一人在家給學生上網課,而後就失去了聯繫。


10月30日,劉老師已經兩天沒有上課了,在外地工作的家人匆忙返回,和校方一起去到家中找她,發現劉老師已經去世。


“死亡證明上寫的死亡原因是猝死,醫生和我們說心梗的可能性比較大。”


在家人看來,劉老師身體一向健康,之前幾次體檢也都沒發現過與心臟有關的基礎病。女兒試圖找到母親猝死的原因時,看到了她最後一堂課的錄屏:


“你在狗叫什麼?”


“你瞅啥,都給我低調點。”

圖源:微博

針對劉老師課堂的騷擾從10月初就開始,直到她生前的最後一堂課,都仍在繼續。


甚至她去世後,都有疑似入侵者對賬號在微博上大言不慚地表示:


“我是入侵網課的人之一,朋友說罵人就有錢拿才進去的,抱歉啦,我只是開玩笑罵了幾句而已,沒想到會有人死哈哈。”

圖源:微博


這種通過學生分享的直播間號碼,衝進網絡課堂,大聲放音樂、擾亂秩序、在PPT上塗鴉甚至人身攻擊老師的行為,被肇事者們稱為“網課爆破”,他們自己則是“爆破手”。


“不收錢,都是玩的”“純屬娛樂,但是缺德”。

圖源:中國新聞週刊


劉老師家人發佈的微博評論區,有同為老師的年輕人的心酸,“學教資的時候,教材一直在講怎麼關心愛護學生,卻沒有教老師如何保護自己”;


也有家人是老師的網友,近乎卑微的祈禱“我媽媽也要上網課了,我真心祈求她遇上的都是正常人,好擔心好害怕”。


我們不知道,在網上激烈聲討“半藏森林不配叫老師”的人,和衝進網課課堂網暴老師的人,這兩重身份有沒有重合的可能。


但互聯網確實將這種堪稱諷刺的撕裂感,赤裸裸展現給了我們:


就像網絡上,似乎每個人都知道是農民培育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作物、是工人讓城市有了活力和生機。但在現實中,歧視農村、鄙夷農民和農民工的現象,仍層出不窮。

年初,6歲男童被媽媽帶進女廁事件中,男童父母多次圍繞“你農村的啊”展開辱罵/圖源:九派新聞


光榮往往屬於虛無的頭銜,頭銜下的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呢?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要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要愛生活本身,勝過愛生活的意義。”


尊重老師,當然很好,也似乎沒有討論的餘地。


只是希望,如此簡單的道理,不要頻頻落得“知易行難”的境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