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攻略| 【世界史】階段特徵詳解,收藏轉發!

高考攻略| 【世界史】階段特徵詳解,收藏轉發!

相關鏈接:一口氣讀完高中歷史必修1

                   一口氣讀完高中歷史必修2

                  一口氣讀完高中歷史必修3

古希臘羅馬

政治:西方政治文明的搖籃
雅典民主政治

1.形成條件

(1)地理因素:以海洋為依託,多山、多島、環海。

(2)經濟因素:工商業、海外貿易相對發達。

(3)政治因素: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4)人文因素: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平等互利的觀念、較高的公民素質。

2.民主進程

(1)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起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3.基本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權力制約。

4.歷史評價

(1)積極: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其民主氛圍使其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

(2)侷限:雅典民主基礎狹窄,民主只屬於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數人的民主;是小國寡民體制下的產物,容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5.實質: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的奴隸主貴族少數人的民主及對奴隸的專政。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

1.原因和條件

(1)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和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

(2)羅馬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和法學家的積極配合。

(3)平民對奴隸主貴族的不斷鬥爭。

2.發展歷程

(1)起源階段:從習慣法到成文法。

①習慣法:羅馬共和國早期,法律與習慣之間沒有明顯界限,為保護貴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②成文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在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中,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這是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2)發展階段:從公民法到萬民法。

①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適用範圍主要侷限於羅馬公民,所以被稱為公民法。

②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3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萬民法。

(3)完善階段:更加系統化和法典化。為鞏固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查士丁尼完善了羅馬法,形成了《民法大全》,標誌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3.基本內容

(1)承認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歷史作用

(1)維繫了羅馬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社會政治和經濟基礎。

(2)在法治思想、法律形式和內容、法律制度等方面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3)成為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有力武器。

查士丁尼

經濟:發達的奴隸制工商業經濟

1.希臘:雅典等希臘城邦,良港眾多,航海和海外貿易條件優越,奴隸制工商業經濟發達,為古希臘輝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2.羅馬:公元前6世紀以來,隨著羅馬的擴張和國際交往的擴大,羅馬的奴隸制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思想文化: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
希臘

(1)產生的背景

①公元前5世紀,雅典等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②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③奴隸制工商業的發達。

(2)希臘先哲的主要貢獻

①智者學派: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構成了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成為近代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

②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是人類精神覺醒的表現。

③柏拉圖: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

④亞里士多德: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3)基本內涵

①把探討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再到人自身。

②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和絕對權威。

③強調人的價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④重視知識的作用,強調好學深思,發揮人的主體作用。

羅馬
羅馬法律蘊含的自然法原則和理性精神,成為近代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法學思想的根源。

重點強化

古代雅典的程序性民主與公民的平等、民主、自由

(1)雅典民主制度程序性民主的主要表現

①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民眾法庭等國家機構。

②比例代表制、任期制等。

③全體公民都有機會被選為陪審法庭成員;選舉方式是抽籤選舉;司法審判中採取法庭辯論等形式與程序。

這種程序性民主強調民主的機制、規則和程序,屬於價值理性,側重於整體角度闡釋民主,但很難保證真正的民主。

(2)雅典公民的平等、民主與自由

①公民平等是雅典民主制的基本原則。雅典的公民大會是由所有二十歲以上的男性公民組成,沒有財產限制,投票時是一人一票,以多數票為準進行決策。

②雅典人認為城邦是至高無上的。如果某一個人威脅到甚至傷害到城邦的利益,那麼,這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就不復存在了,個人的利益是從屬於城邦利益的。在雅典,自由和民主不是同等重要的,民主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一旦個人自由與城邦的利益(民主)發生衝突,個人的自由就會受到壓制。

古代羅馬與古代中國法制的區別

(1)法律觀念:中國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體觀念影響,羅馬法從法律上確認公民個人權利。

(2)法律地位:中國古代法律是君主專制的工具,體現了明顯的人治色彩,古羅馬法律是國家統治的根本,體現了明顯的法治色彩。

(3)法律結構:中國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為主,而古羅馬法律則私法發達、公法不發達。

(4)法律內容:古羅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權制度,中國則沒有。

(5)法學家地位:古羅馬法學家地位高,部分法學家的法律學說有官方效力,中國古代法律則完全以官方為主導。

(6)歷史影響:中國古代法律影響了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從而形成了中華法系,而古羅馬法律影響了中世紀歐洲許多國家,也對近代以來法律和法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

(14-18世紀)

一、經濟:新航路的開闢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
概述

新航路的開闢使世界經濟聯繫加強,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活動以掠奪財富為主要表現形式。

2
新航路的開闢

(1)背景

①經濟根源: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白銀的強烈渴望。

③思想根源: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精神。

④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切斷傳統的東西方商路。

⑤宗教因素:傳播天主教的狂熱。

⑥造船、航海技術和地理知識的進步。

(2)過程

①迪亞士:1487年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②哥倫布:1492年開闢了由歐洲到達美洲的航路,發現了美洲大陸。

③達·伽馬:1497—1498年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開闢了由歐洲繞非洲到達印度的航路。

④麥哲倫船隊: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歐洲。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3)影響

①引起“商業革命”,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引起“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給亞、非、拉人民帶來災難,但大量白銀流入亞洲,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③人類由此從各民族相對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

3
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

(1)荷蘭:組建大型商業公司,如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東方香料貿易,17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號稱“海上馬車伕”。

(2)英國:通過海盜式掠奪、殖民戰爭、建立東印度公司、進行黑奴貿易等方式,逐步確立海上霸主地位,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

(3)影響

①對西歐: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豐厚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其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快了技術革命的到來。

②對落後地區:帶來了深重災難,社會經濟陷入停頓甚至倒退,與西歐的差距逐漸拉大。

③對世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區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

二、思想:西方人文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1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復興

(1)條件

①經濟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意大利經濟的繁榮。

②階級方面: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思想變革。

③文化底蘊:保留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大量遺存。

④社會現實:中世紀天主教會神學世界觀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

(2)指導思想:人文主義,即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解放。

(3)成就

①意大利:文學上出現了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並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傑”;藝術上出現了達·芬奇等藝術大師。

②西歐:英國的戲劇家莎士比亞,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4)影響

①解放了思想,為資本主義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

②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2
宗教改革——人文主義的發展

(1)背景

①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天主教會的束縛。

②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思想,極大地衝擊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

③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使天主教會與人們的矛盾加深。

(2)馬丁·路德的主要觀點

①提出“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張。

②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

(3)實質:西歐資產階級發動的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

(4)影響

①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②為以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3
啟蒙運動——人文主義的成熟

(1)背景

①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②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發展矛盾尖銳。

③文藝復興以來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學的發展。

(2)概況

①核心:理性主義。呼喚理性,反對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要求科學、自由和平等。

②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3)主張

 (4)影響

①對歐洲:衝擊了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是資產階級建立政權的思想基礎;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動員;主張變革社會制度,建立法制社會,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藍圖。

②對世界:啟蒙思想家提倡理性、科學、自由、民主和平等,為人類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三、政治:英、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1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國內封建制度,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1688年“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2)確立:《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議會掌握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起來。

(3)發展:18世紀中期,逐步確立責任內閣制,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首相掌握著國家的行政權,又通過議會控制立法權。

(4)特點

①英國君主立憲制是以責任內閣製為核心,以代議制民主政治為基礎的。

②國王是國家元首,但平常僅扮演儀式性的角色,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③內閣是最高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責,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④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國家權力中心。

⑤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由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擔任,首相擁有行政權、立法創議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
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1)背景:美國獨立後,建立了一個鬆散的邦聯,政局動盪不安。

(2)標誌:1787年憲法的頒佈,實行聯邦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政體。

(3)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

①分權制衡原則:美國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個平等獨立的部門組成,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②民主(主權在民)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管理國家,以代議制為基礎;總統和國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實行任期制;1791年頒佈修正案,增加了10條,其中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

③聯邦制原則:美國國家結構實行聯邦制中央集權原則。聯邦政府的權力是各州賦予的,但聯邦的地位高於州的地位,同時各州也有處理本州內部事務的權力。

④共和制原則:憲法廢除貴族頭銜和世襲職務,規定所有的公職向人民開放,總統和國會議員都是通過民選產生的;國家和政府應該為公共利益服務,不為個人謀利益。

(4)評價

①積極:頒佈了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確立總統制民主共和制,突出“分權與制衡”原則;確立聯邦制,加強中央集權。

②消極:沒有徹底解決人權問題。

四、科技: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與經典力學

1
背景

(1)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科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進入到實驗科學時代。

(2)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3)伽利略的科學成就為經典力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
成就

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闡述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推動了經典力學體系的形成。

3
影響

(1)是人類第一次對自然規律系統概括和綜合。

(2)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標誌著近代科學的形成,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出現。

(3)為法國啟蒙思想奠定了科學基礎。

工業革命時期的西方
(18世紀中-20世紀初)

政治:近代西方兩種政治文明的發展
01
 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完善與擴展

(1)完善

①英國: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取得更多的議席,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穩定和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②美國:內戰後,形成了兩黨對峙、交替執政的政黨政治新局面,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2)發展

①德國: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佈,德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和聯邦制度,促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德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②法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佈,共和政體最終在法國確立。

02
 社會主義運動發展

(1)馬克思主義誕生: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03
 俄國農奴制改革

(1)背景

①經濟: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政治:地主與農奴的矛盾尖銳,農民騷動此起彼伏。

③思想:十二月黨人和知識分子群體要求社會變革和思想解放。

④軍事: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使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

(2)內容

①“二一九法令”: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農奴得到一塊須高價贖買的份地;農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進俄國司法體系和地方行政體系的近代化。

(3)性質: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

(4)評價

①進步性: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是繼彼得一世改革之後,俄國向現代化邁出的重要一步。

②侷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導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

04
 日本明治維新

(1)背景

①國內危機:幕府專制、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導致階級矛盾尖銳。

②民族危機:黑船事件,民族危機加深。

③獨立改革派形成:武裝倒幕運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

(2)措施

①政治:廢藩置縣;宣佈“四民平等”;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②經濟:確立新興地主對土地的所有權;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

③文化教育:倡導“文明開化”,建立近代教育體制;思想解放;社會生活西化。

④軍事:實行義務兵役制,改進軍事裝備,培養軍事指揮人才,建立現代軍隊。

(3)評價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富國強兵和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工業化的物質基礎。

③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

④西方思想文化廣泛傳播,社會生活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⑤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並很快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經濟: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01
 第一次工業革命

(1)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

②資金: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和黑奴貿易等積累了原始資本。

③勞動力:通過圈地運動獲得大量自由勞動力。

④技術: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

⑤市場:英國龐大的海外殖民地為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2)成就

①紡織機器: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②動力機器: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

③交通工具:英國人史蒂芬孫製造出蒸汽機車。

(3)影響

①生產力:人類歷史進入“蒸汽時代”。

②生產方式:確立了工廠制。

③階級結構: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形成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

④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歐美列強成為機器工業生產中心,亞、非、拉地區成為原料產地和工業品銷售市場。

⑤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02
 第二次工業革命

(1)條件

①政治前提:主要國家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②科技支持: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③市場需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和擴大。

(2)興起: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以美國和德國為中心。

(3)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電力、內燃機、通訊、化學和鋼鐵工業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尤其在電力方面,發電機和電動機發明,“電氣時代”來臨。

(4)影響

①生產力:人類歷史進入“電氣時代”。

②生產方式: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出現壟斷組織,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了壟斷資本主義。

③產業結構: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變化,重工業成為整個工業的主導。

④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並最終形成。

科技文化
 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01  物理學:相對論和量子論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1900年,德國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
02
 生物學:進化論

(1)標誌: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提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進化的規律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

(2)意義:是對封建神學創世說的有力挑戰。

03  技術進步
蒸汽機、電的發明和應用,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也促使城市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近代文學藝術的繁榮
01  近代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

①背景: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

②特點: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

③代表: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英國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等。

(2)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早期)

①背景: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日益暴露。

②特點:關注社會問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力圖真實地表現現實生活,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

③代表作:法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等。

02   近代美術作品

(1)新古典主義美術

①背景:18世紀末19世紀初,強調理性,選擇以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為題材。

②代表:法國大衛的《馬拉之死》《拿破崙加冕》和安格爾的《泉》。

(2)浪漫主義美術

①背景:19世紀初葉以後,特別強調色彩的作用。

②代表: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

(3)現實主義美術

①背景:19世紀中期,注重表現社會現實。

②代表:法國米勒的《播種者》《拾穗者》和俄國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4)印象畫派

①背景:19世紀60年代以後,重視光色的作用。

②代表:法國莫奈的《日出·印象》,荷蘭凡高的《向日葵》。

03
 近代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

(1)貝多芬:連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樑。

(2)約翰·施特勞斯:代表作《藍色的多瑙河》。

(3)歌劇:意大利威爾第的《茶花女》,法國比才的《卡門》。

(4)民族樂派:俄國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

04   電影的產生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電影短片,標誌著電影的誕生。
深化認識

01

法國代議制政體確立的長期性、曲折性及原因

剷除專制主義,實現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專制是法國共和政體確立的基本特徵,但這一過程卻具有長期性、曲折性的特點。

(1)長期性、曲折性

①法國共和制和帝制的鬥爭激烈,政權在兩者之間交替頻繁、政局動盪。

②共和派與君主派經過長期的鬥爭,最終確立了共和制政體。

(2)原因

①政治原因:法國封建勢力強大,專制主義的觀念根深蒂固,主張君主專制的傳統勢力強大。

②經濟原因: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並相對發達,這成為君主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也導致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③階級原因:法國國內階級關係錯綜複雜,派別眾多;處於工場手工業時期,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還不夠強大。

④外部原因:歐洲大陸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及英國武裝干涉法國革命。

02

近代德意志帝國的政治特點及民主脆弱的原因

(1)政治特點

①德國的議會權力很小,帝國議會甚至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體現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②德意志帝國是披著議會外衣的半專制國家,在這個國家裡,普魯士貴族居於統治地位,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處於從屬地位。

(2)民主脆弱的原因

①德國統一是容克地主階級通過王朝戰爭實現的,統一後,保留了深厚的軍國主義傳統和專制殘餘。

②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力量不夠強大,因此,德國的民主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資產階級不敢也不願行使對皇權的制約與監督權,在涉及國家發展的一些重大方針問題上經常“缺位”,使得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20世紀前半葉的世界

01
第一次世界大戰
1
背景

(1)20世紀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個整體,各地區之間的聯繫日益加強。

(2)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空前激烈,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

(3)20世紀初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飛速進步。

(4)歐洲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盛行,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

2
經過

階段

時間

主要戰役(事件)

影響

爆發

1914年6月—7月

薩拉熱窩事件

一戰爆發的導火線

第一階段

1914年

馬恩河戰役

“施裡芬計劃”破產

第二階段

1915—1916年

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戰爭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第三階段

1917—1918年

美對德宣戰,俄國退出大戰,中國對同盟國宣戰

同盟國相繼投降,一戰結束

3
性質

(1)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兩大集團都是為了奪取霸權和奴役其他國家參戰的。

(2)塞爾維亞、比利時抗擊德奧侵略,具有民族解放鬥爭的性質,但並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4
影響

(1)大戰給世界造成巨大損失,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2)導致世界格局發生變化:西歐相對衰落,瓦解四大帝國,美國和日本崛起,建立國際聯盟,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高潮。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成為新技術的催化劑,促使政府機構改變了職能,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02
俄國十月革命

1
背景

(1)主觀:無產階級革命性較強;無產階級政黨成熟;貧苦民眾成為革命同盟軍。

(2)客觀:俄國具備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一戰激化了社會矛盾。

2
進程

(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形成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特殊局面。

(2)“四月提綱”:指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指明瞭革命道路。

(3)七月事件: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布爾什維克黨決定進行武裝起義。

(4)彼得格勒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

(5)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宣佈一切權力轉歸工兵代表蘇維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選舉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工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

3
意義

(1)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開闢出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2)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3)將社會主義理論變為現實,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

03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構建
1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力量的對比。

2
建立

(1)1919年,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同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隨後,協約國帝國主義國家又同其他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這些和約共同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2)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國召開華盛頓會議,簽訂《四國條約》《五國條約》和《九國公約》,建立了華盛頓體系。

3
影響

(1)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歐洲、遠東和亞太地區的矛盾,使戰後帝國主義力量對比形成了新的國際關係格局。

(2)該體系內部包含著種種矛盾,決定了該體系不可能長久地維護世界和平。

  
國際聯盟
1
背景

(1)建立國際聯盟是巴黎和會的一項重要議題。

(2)巴黎和會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通過了國聯盟約。

2
實質

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3
主要活動

(1)恢復戰後歐洲經濟。

(2)處理國際爭端和裁軍。

(3)加強國際合作,為促進各國的交往和聯繫做了大量工作。

(4)20世紀30年代,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持姑息、縱容的態度。

4
評價

(1)盟約體現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2)在恢復戰後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3)並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的和平。

(三)維護和平的嘗試

1.1925年《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改善了法、德等國的關係,有利於穩定歐洲局勢,但該條約也為德國重新邁入歐洲政治大國行列鋪平了道路。

2.1928年《非戰公約》的簽訂,為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奠定國際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則,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04
第二次世界大戰
1
背景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2)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形成了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他們對外侵略擴張,並逐步走上了結盟道路。

(3)局部反法西斯戰爭的失利:面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等國的人民開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戰爭,但由於沒有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這些鬥爭沒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

(4)面對法西斯的擴張,英、法、美等大國推行綏靖政策,企圖避免戰爭,並把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

(5)蘇聯在構築集體安全的努力失敗後,為中立自保,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2
經過

(1)爆發:1939年,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接著,德軍向西線發動全面進攻,法國亡國,英國也遭受了沉重打擊。

(2)擴大:1941年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面對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國際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加強。

(3)轉折:1942年到1943年發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海戰的勝利,使各主要戰場都發生了根本性轉折。

(4)結束:1943年,北非戰事首先結束;1943年7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1944年,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加速了戰爭的勝利進程;1945年5月,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爭結束;1945年9月,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

3
意義

(1)使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西歐主宰世界的時代結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蘇聯的軍事力量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2)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越出一國範圍,戰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國家出現在世界政治舞臺上。

(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戰後的科學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

4
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

(1)相同點

①根源:都是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引起的。

②影響:都導致西歐國家的衰落,都壯大了美國的實力,都形成了新的國際關係格局,都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新發展。

 (2)不同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爆發

形式

戰前雙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戰爭很快全面爆發

先經歷局部戰爭,後來由於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和法西斯不斷擴大侵略,終於演變為世界戰爭

責任

戰爭責任由交戰雙方共同承擔

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挑起戰爭,責任由其承擔

對戰敗

國處理

戰勝國把戰爭責任推到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身上,對戰敗國進行掠奪性的懲罰,未追究戰爭中的個人責任

處理戰敗國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實行非軍事化,在戰敗國建立民主體制,追究個人責任和審判戰犯

性質

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經濟:兩種現代化模式的創新
1.蘇俄(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

(1)向社會主義過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

①過渡方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新經濟政策(間接過渡)。

②內容差異:餘糧收集制——固定糧食稅;企業國有化——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除關乎國計民生外的企業;取消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實物配給制——按勞分配。

③結果:前者失敗;後者促進經濟迅速恢復發展,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為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創造了條件。

(2)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斯大林模式

①原因

外部: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威脅;內部: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後。

②內容: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單一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

③確立:蘇聯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20世紀30年代中期,確立了斯大林體制。

④特點: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⑤評價

積極作用:使蘇聯能夠按照計劃調配和使用全部資源,迅速實現了工業化;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弊端:它超越了蘇聯生產力的水平,對經濟建設造成不良影響,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2.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

(1)背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2)表現:羅斯福新政

①措施:整頓財政金融;復興工業;調整農業政策;實行社會救濟與以工代賑;加強社會立法。

②實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行的局部調整。

③影響

直接影響:一定程度上減輕經濟危機的破壞,促進生產力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間接影響:緩和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民主政治的統治。

深遠影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自此,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佔統治地位的時代,迎來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徵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3.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階段特徵

(1)經濟方面

①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大危機及危機之後的持續蕭條,各國紛紛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開始形成。

②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確立了高度集中、集權的斯大林體制(計劃經濟體制),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運動,迅速實現了工業化。

(2)政治方面

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社會危機,整個社會動盪不安;面對社會危機,各國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體制應對危機:一種是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改革運動;一種是德國、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

②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這一階段的典型特點則是高度集權。

③從國際關係上看:這十年可被稱作“走向大戰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打著“反共”的幌子瘋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國採取了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蘇聯也“避戰自保”,客觀上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思想文化:科技與文學藝術成就
1.現代科學的誕生

(1)相對論

①背景:19世紀,隨著物理學研究的進展,經典力學受到挑戰。

②提出: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

③意義: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將牛頓力學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為人們提供了辯證地看待世界的途徑。

(2)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①誕生:1900年,德國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

②發展

愛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

丹麥的玻爾提出有關原子的量子理論。

(3)意義

①相對論和量子論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為現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②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現代文學藝術的興起

(1)20世紀以來的現代文學

①特徵:內容上強調集中表現自我;表現方法上與傳統文學有很大差異。

②代表作: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2)20世紀以來的現代美術

①特徵:反傳統和反理性,重視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

②代表作: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3)蘇聯文學高度繁榮。高爾基的《母親》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4)影視藝術

①電影藝術的發展:1927年,電影進入有聲時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拍攝成功。

②電視的出現:20世紀20年代中期,電視出現。

二戰後的世界

兩極格局的形成

1

 背景

(1)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框架。

(2)二戰後,美蘇雙方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關係逐漸惡化。

(3)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西歐衰落,美蘇實力相對均衡,成為主宰世界的兩大力量。

(4)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

2

 表現

(1)政治上,美國推行杜魯門主義,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蘇聯採取措施與之對抗,成立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2)經濟上,美國為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遏制蘇聯擴張,推行馬歇爾計劃;蘇聯為打破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3)軍事上,美國推動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則推動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美蘇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4)1948年的柏林危機是美蘇“冷戰”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冷戰”的第二次高潮。

3

 “冷戰”中的熱戰

(1)朝鮮戰爭:使中美關係徹底破裂,美國採取遏制中國的政策,“冷戰”從歐洲擴大到亞洲。

(2)越南戰爭:耗費了美國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導致美國的霸主地位相對衰落。

4

 影響

(1)雙方劍拔弩張,使世界局勢動盪不安。

(2)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5.特點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間所進行的除直接交戰以外的全面對抗,涉及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各個領域。

(2)在美蘇雙方爭奪重點地區未見熱戰,局部熱戰並未避免。

美蘇爭霸

1

 第一階段的較量(20世紀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1)特點:表面上的短暫“和解”;實際上是爭奪世界霸權最為劍拔弩張的時期。

(2)重大事件

①戴維營會談: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問美國,蘇美兩國首腦會晤,未取得成果,很快蘇美關係趨於緊張。

②爭奪:第二次柏林危機和柏林牆的修建;激烈的核軍備競賽;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

(3)結局:重點在歐洲;美國處於攻勢;戰爭未發生。

2

第二階段的較量(20世紀60年代後至70年代末)

(1)特點:雙方以“緩和”為主,也有對抗。

(2)重大事件

①“緩和”:1972年的尼克松訪蘇和1975年的歐安會的召開。

②對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謀求同中國對話。

(3)結局:長期緩和;蘇聯處於攻勢;美蘇關係重陷低谷。

3

 第三階段的較量(20世紀80年代)

(1)特點:美蘇的第二次“緩和”時期;蘇聯開始轉攻為守。

(2)重大事件: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理論;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戰計劃”;1987年美蘇簽署“中導條約”。

(3)結局:1989年的東歐劇變;1991年12月蘇聯正式解體;“冷戰”格局結束。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1

 朝鮮戰爭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半島分裂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兩個國家。南北政府之間不斷髮生矛盾和衝突。

(2)經過

①爆發:1950年6月。

②擴展:美國操縱“聯合國軍”直接干涉朝鮮戰爭。

③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

④結束:1953年7月,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2

越南戰爭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獨立後開展抗法戰爭。

②美國扶植傀儡政權,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2)經過

①爆發:1961—1964年“特種戰爭”。

②發展:1965年,美國將侵越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

(3)結果:越南取得勝利,美國從越南撤軍。

3

 中東戰爭

(1)原因: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

(2)含義:1948—1982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爆發五次戰爭,統稱為中東戰爭。

(3)核心問題:巴勒斯坦問題。

(4)曲折的和平之路

①1991年10月,阿以在“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礎上進行和談。

②1993年,巴以雙方簽署《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則宣言》。

③1998年10月,巴以雙方達成臨時和平協議。

4

 兩伊戰爭

(1)原因:各種歷史的、現實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2)經過: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一直持續到1988年。

(3)影響:兩伊戰爭造成了兩伊經濟的全面倒退,造成了中東國家的分裂,為美蘇等大國插手海灣地區事務創造了條件。

5

 海灣戰爭

(1)背景

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石油、領土和債務等方面長期存在尖銳的爭端。

②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吞併科威特。

③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對伊拉克實施全面制裁,並授權多國部隊使用武力解決海灣危機。

(2)經過

①1991年1月,多國部隊實施“沙漠風暴”行動,使伊拉克遭受沉重打擊。

②1991年2月,多國部隊發動“沙漠軍刀”地面攻勢,迫使伊拉克無條件接受安理會決議,戰爭基本結束。

(3)特點

①“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高科技戰爭。

②整個戰爭中多國部隊海陸空立體、全面作戰,規模大,節奏快,雙方傷亡人數懸殊。

③電子戰、信息戰誕生。

聯合國

1

 創立

(1)背景

①國際聯盟破產。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呼喚新的國際組織建立。

(2)創立: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3)意義:聯合國是反法西斯同盟國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的一大進步,是世界和平的勝利。

2

 宗旨與主要機構

(1)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係,以增強普遍和平;等等。

(2)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安理會。

3

 作用

(1)積極性

①在防止局部武裝衝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②在反對外國軍事侵略和佔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③在裁軍和防止核擴散領域,做出了積極貢獻。

④在推動地區性和平方面,力促達成了一系列協議。

⑤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2)侷限性:它不是凌駕於國家之上的權力機構,而是國家間的協調機構,有時協調衝突時無能為力。

和平與發展世界主題

1

 依據

(1)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整個世界日益成為息息相關的整體。

(2)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

(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下,優先發展經濟成為世界的潮流。

(4)解決一些全球性問題的需要。

(5)維護持久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成為人類的共同願望。

2

 不利因素

(1)小規模的地區性衝突和局部戰爭時有發生。

(2)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沒有消除。

(3)分裂勢力、恐怖勢力、極端勢力的危害。

(4)世界發展很不平衡。

(5)恐怖主義、走私販毒、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國際力量格局,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但“冷戰”思維繼續影響著國際關係的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

世界多極化趨勢

1

 歐洲一體化

(1)背景

①歐洲有相似的文化傳統。

②近代以來,歐洲國家之間持續的衝突與戰爭,激起了歐洲人對歐洲統一的強烈願望。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國家普遍衰落,歐洲人認識到國家聯合的重要性。

④法德之間的矛盾化解。

(2)過程

①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

②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成立。

③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影響

①推動歐洲經濟發展,促進歐洲政治一體化發展。

②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兩極格局,有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2

 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原因: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進行民主改革;美國的大力扶植;重視教育。

(2)表現:20世紀80年代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影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開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3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原因:新興獨立國家面臨維護國家獨立和發展經濟的迫切任務;美蘇的爭霸引起世界局勢的動盪,它們不願意捲入美蘇間的鬥爭。

(2)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3)影響:形成了一支新的國際政治力量,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

4

  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1

 兩極格局的瓦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時間: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2)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

(3)影響:標誌著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冷戰”的結束。

2

 “冷戰”結束後的世界形勢

(1)世界形勢總體上趨於緩和。

(2)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但呈現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盪並存的局面。

3

 當今世界格局的特點

(1)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處於新舊格局交替時期。

(2)目前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但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4

  多極化趨勢加強

(1)美國極力構建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

(2)歐洲一體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

(3)日本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

(4)俄羅斯致力於恢復振興經濟和恢復大國地位。

(5)中國國際地位與影響日益提高。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

1.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確立,世界經濟向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2.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及評價

(1)新變化

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奉行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實行經濟宏觀調控,20世紀50—60年代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世紀7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脹”現象,各國採取政府幹預與市場結合的“混合經濟”政策。

②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後得到發展:緩解了社會矛盾,擴大了社會消費,但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③第三產業得到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第三產業興起,拓展了經濟活動領域,改善了資源配置。

④美國“新經濟”的出現: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極大地推動了美國及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

(2)評價:其實質是對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對生產力仍有很大的容納度,還處於上升發展時期。

3.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進程

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

內容

農業: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擴大農莊和農場的自主權;提倡種植玉米。工業:擴大企業自主權;承認物質利益

擴大企業自主權,用經濟手段管理企業。重點發展重工業

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

評價

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從根本上突破

蘇聯軍事實力增強,但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未衝破斯大林體制,最終失敗

其措施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經濟下滑,國內局勢失控,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形成

①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世界有了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

②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

(2)三大支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

(3)影響

①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了世界貿易。

②順應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推動了國際貿易自由化,反映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③確立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

2.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弊端及崩潰

(1)弊端:佈雷頓森林體系雖然有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戰後的經濟復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①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能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順利運行,是與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充足的黃金儲備分不開的。但若美國國際收支持續性逆差,美元對外價值長期不穩,美元則會喪失其中心地位,危及佈雷頓森林體系存在的基礎。

②美國要履行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義務,必須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若美國黃金儲備流失過多,儲備不足,則難以履行兌換義務,佈雷頓森林體系就難以維持。

③若美國黃金儲備不足,無力進行市場操作和平抑金價,則美元比價就會下降,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也就會隨之動搖。

④該制度規定匯率浮動幅度需保持在1%以內,匯率缺乏彈性,限制了匯率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而且它實際上僅著重於國內政策的單方面調節。

(2)崩潰: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西歐和日本的崛起、佈雷頓森林體系內在的不穩定性以及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衰弱,美國無力穩定美元,不得不宣佈美元貶值,各成員也紛紛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3.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1)歐洲聯盟:1993年成立,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區域化組織;提高了歐洲的國際政治地位;有利於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歐洲一體化的特點及影響

①特點:從單一經濟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從經濟一體化向經濟政治一體化方向發展,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從政府間合作到公眾參與推動。成員國規模不斷擴大。開創了出讓部分國家主權建立共同管理和協調機制的區域和平發展的新模式。

①影響:經濟上:強化了歐洲各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增強了歐盟對外的經濟競爭力,提高了國際經濟合作水平,使國際經濟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同時歐盟各國經濟相互融合和滲透,也增加了各國的經濟風險。政治上:增強了歐盟各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有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與發展,有利於抑制美國搞單極世界的圖謀。文化上:經濟聯繫的密切使得歐盟各國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於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2)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成立,由兩個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和發展中國家墨西哥組成,是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貿易集團,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經濟實力。

(3)亞太經合組織:1989年成立,中國1991年加入,是當今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促進了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

4.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原因:科技發展(物質基礎和推動力);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技術手段);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推動者);兩極格局結束(消除障礙);絕大多數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條件)。

(2)實質: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3)評價

①對世界: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也造成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②對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占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③對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有利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但在經濟競爭中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

(4)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①它拉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加劇了全球化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②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③加深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了經濟危機。

5.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建立

(1)含義:協調國際貿易關係的國際經濟組織。

(2)宗旨:促進各國市場開放,調解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貿易的自由化。

(3)原則:非歧視原則(含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

(4)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中國與世界經濟實現全面接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5)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誌著規範化、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二戰後的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

1.現代信息技術

(1)過程

①1946年美國研製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②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出於“冷戰”的需要,開發信息技術,互聯網產生。

③20世紀90年代以後,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2)功能

提供文件傳輸、電子郵箱、聊天等服務。

(3)影響

①它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會開始出現。

②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改變了傳統產業。

③改變人們工作、生活及社會交往方式。

④給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現代主義文學

(1)背景: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使表現西方社會精神危機的現代主義成為文學主流。

(2)特點:強調錶現自我;手法比較怪誕,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沒有明顯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關係不明,語言風格悖離傳統。

(3)代表作: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3.現代主義美術

(1)背景: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心靈造成巨大創傷;工業化的快節奏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

(2)特點:反傳統和反理性,重視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流露出憤怒、消極、悲觀、失望等複雜心態。

(3)代表作: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4.現代主義音樂:搖滾樂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

5.影視藝術:電視進入普及階段,被稱為“第八藝術”

世界近現代史總結

  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過程

    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新航路的開闢,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誌著整體世界發展基本完成,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迅猛發展是人類整體世界發展的深入階段。具體來講,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探險時代(1500—1750年)

(1)經濟上出現商業革命。商品種類增多及商貿中心轉移,商貿制度創新。世界市場雛形初現並擴展。

(2)國際關係上一個以近代歐洲國家為主體的國際關係體系開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

(3)全球化的跨文化傳播體系逐漸出現。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舊大陸之間傳播。

(4)全球聯繫主要限於貿易層次,全球性交往的緊密化和普遍性較低。

2
殖民時代(1750—1870年)

(1)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結構,增強了資本主義的擴張實力。國際分工、通訊交通進一步發展;商品數量種類增加;工業品成為國際貿易的大宗;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在世界市場中佔據主要地位;經濟互相依賴程度加深。

(2)世界性政治體系出現。維也納體系是全球化時代第一個世界性的政治體系。

(3)文化全球化形態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眾傳播媒介及自身的優越性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例如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全球性交往加強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強依靠堅船利炮建立龐大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強,但全球性關係的制度化和正規化有限。

3
帝國時代(1870—1945年)

(1)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全面推進了現代化進程,壟斷組織成為向外擴張的核心動力,資本輸出成為主要的掠奪方式,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確立。同時蘇聯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具有封閉性,對全球化推動有限。

(2)國際社會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建立,其成員具有世界性,標誌著國際社會的初步形成。

(3)文化全球化加強。近代交通通訊工具發展,人員流動頻繁,科技與文藝等在全球範圍內傳播。

4
網絡時代(1945年至今)

(1)以高科技為特徵的時代。科學技術對貿易全球化、生產、金融、消費的全球化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2)經濟全球化空前發展。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從關貿總協定到世貿組織,世界經濟朝著制度化、體系化方向發展。

(3)全球政治體系由統治轉向治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調整,各種國際組織出現,國家間利益調整通過協商解決,遵守制度安排。

(4)網絡社會迅速崛起。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強。

  世界大國史線索
 1
[英國史]

1前工業革命時代——奠定了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基礎

(1)政治:民族國家形成,封建王權加強,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權力中心從教皇轉移到國王。1640—168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1688年光榮革命,權力中心從國王轉移到議會。1689年《權利法案》頒佈後,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

(2)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發展。

14—18世紀英國開始圈地運動;新航路開闢後,英國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成立東印度公司,開展殖民掠奪;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獎勵出口。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三次英荷戰爭打敗荷蘭;七年戰爭打敗法國,從而掌握海上霸權;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販賣國。

(3)文化:思想解放運動與近代科學發展的重要國家。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高潮時期的代表;霍布斯(1588—1679)、洛克(1632—1704)是英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牛頓力學是對自然界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牛頓成為近代科學之父、工業革命之父、啟蒙運動之父。

2工業革命時代——歐洲的中心,世界的霸主

(1)政治:民主政治繼續完善,反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思想出現。責任內閣制形成並發展完善,1832年議會改革,代議制發展完善;1836年開始憲章運動,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歐文。

(2)經濟: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轉型。

率先進行工業革命,進入蒸汽時代;新的生產組織管理形式——資本主義大工廠制產生;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闡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1852年英國議會聲明以自由主義為國策。

(3)文化:對資本主義的懷疑思想,進一步動搖封建神學。

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1863年,赫胥黎發表《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拜倫最輝煌的作品是《唐璜》。

3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固守傳統,走向衰落

(1)政治:殖民霸權相繼受到德國、美國挑戰。

德國挑戰英國全球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挑戰英國全球霸權:一戰後國際秩序的重新安排。

(2)經濟:由於海外殖民地使其缺乏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動力,英國衰落下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擊,更加衰退。

(3)文化: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4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英國

(1)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完全喪失。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淪為美國的附庸。

政治:殖民體系崩潰、參與冷戰、歐洲聯合。

經濟:建立社會福利制度,撒切爾夫人實行經濟政策改革。

2
[美國史]

118世紀晚期—19世紀中期——民族獨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1)政治:美國獨立戰爭和共和政體確立

美國的獨立:1776年美國宣佈脫離英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經過八年的獨立戰爭,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7年聯邦憲法:取得民族獨立後,美國製定了1787年聯邦憲法,規定了聯邦制、三權分立和人民主權的政治原則,為國家的長期穩定發展打下了基礎。

(2)經濟:1807年,美國工程師富爾頓製成汽船克萊蒙特號19世紀中期,美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

(3)對外關係:追隨英國侵略中國。1844年強迫中國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夥同俄國以調停為名,暗中支持英法,從中漁利。

2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維護統一、初露崢嶸

(1)美國內戰(1861—1865)

美國內戰亦稱美國南北戰爭,因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奴隸主種植園經濟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而起,以北方的勝利結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

(2)對外政策

1899年,對中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917年,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宣戰,成為主要的戰勝國之一;19191月,參加巴黎和會成為操縱國之一;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籤訂《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獲利最大,成為華盛頓會議最大的贏家。

(3)文化: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

320世紀20年代初—40年代——調整與發展,走向富強

(1)經濟: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重創了美國,羅斯福總統為克服經濟危機實施了羅斯福新政,開闢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經濟模式,使美國逐漸從危機中走出,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對外關係

二戰前:美國對待法西斯侵略採取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二戰中:1941128日,對日宣戰;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420世紀40年代後期至今——繁榮鼎盛與霸權主義

二戰結束後,美國已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通過佈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強化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利用與蘇聯的冷戰加強了對西歐和東亞的控制,蘇聯解體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3
[法國史]

1啟蒙運動和大革命時代的法國

(1)18世紀的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潮,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是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

(2)17897月到17928月,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執政;17928月到17936月,代表工商業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執政;17936月到17947月,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雅各賓派執政;熱月政變後,雅各賓派統治結束,法國大革命結束。

2.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民主共和的曲折發展歷程

(1)政治:一票共和下的議會制、共和制。

普法戰爭(1870—1871):法國戰敗;第二帝國滅亡,成立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1871328日成立,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

一票共和:總統制、兩院制、議會制共和制、從法律上阻斷保皇派復辟道路。

(2)經濟:完成工業革命;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

(3)文化: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

浪漫主義文學:雨果,代表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發源於法國。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

3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中重生

(1)政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損失嚴重,國際地位下降。

(2)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開始衰落;二戰後參與佈雷頓森林體系與馬歇爾計劃。歐洲聯合的核心力量,法德和解是歐洲聯合的關鍵。

(3)文化: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被譽為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宣告電影時代到來。

4
[德國史]

1德國的崛起

(1)19世紀70年代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德國在經濟上迎頭趕上並超過英法,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

2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德國在崛起過程中保留了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傳統,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給本國和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二戰後德國的選擇:二戰後,德國接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徹底剷除了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走上了與歐洲國家聯合的道路,逐漸融入歐洲大家庭。國民經濟長期高速穩定發展,在歐洲一體化中處於火車頭的地位。

5
[俄國史]

1資本主義時代的俄國

(1)進入資本主義社會: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俄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2)一戰前後:參與三國協約,捲入一戰東線戰場,激化國內矛盾。

(3)推翻沙皇專制制度: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後,出現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2社會主義時代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俄國開闢了現代化的新道路,成為俄國現代化的起點。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蘇俄()人民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2)斯大林時期,逐漸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在短期內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

(3)二戰中,蘇聯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重大貢獻。

(4)二戰後,蘇聯力量強大,美蘇冷戰加劇,形成美蘇兩極格局。

(5)二戰後的蘇聯改革:二戰後蘇聯的改革長期沒有突破斯大林體制,使社會矛盾日漸積累,最後導致蘇聯的解體。

3後資本主義時代——重返世界舞臺的俄羅斯

(1)八一九事件失敗,國家大權旁落。蘇聯國家政權發生質變。

(2)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簽署,蘇聯解體。

(3)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俄羅斯是多極化趨勢中的重要力量。

6
[日本史]

1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通過甲午中日戰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通過日俄戰爭殲滅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1910年吞併朝鮮。

220世紀初期的日本

這一時期,日本國內動盪不安,對外不斷對中國侵略。一戰期間出兵中國山東,佔領了德國佔領的青島,逼迫袁世凱政府與其簽訂二十一條。一戰結束後,攫取了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20世紀30年代,軍國主義抬頭。19319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1936226日,廣田弘毅組閣,建立了以天皇及軍部為主體的法西斯體制。193777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592日,日軍戰敗簽署投降書。

3二戰後初期—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

二戰後初期,美軍佔領日本,對日本進行民主改革,朝鮮戰爭大量軍事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日本開始謀求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獨特作用,20世紀80年代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41997年以後的日本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日本經濟發展緩慢,政府債務沉重。安倍晉三上臺後,推動一系列經濟改革,力圖修改憲法。

有電子版,周內在文件下載系統推出

下載:關注後發送消息:資料領取

海量資料下載,就在知識星球

下載請點擊閱讀原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