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 動
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活動方式、強度、時間和頻度。適量的身體活動有益於健康。身體活動的原則是:動則有益、貴在堅持、多動更好、適度量力。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呢?
適宜的運動應遵循“1141”原則,即1個基礎、1個靶心率、4個適合和1個根本。
1 個基礎
有氧運動是運動干預的基礎。運動干預中的有氧運動,需要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頻度和持續時間以及規定的靶心率。
1 個靶心率
靶心率是指運動時需要達到的目標心率,是判斷有氧運動效果的重要指標。在靶心率範圍內做運動,效果最理想,危險性也最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正在使用藥物,則必須先諮詢醫生,因為有些藥物會增快或減慢心率。
小貼士:
靶心率簡易計算方法
直接最大心率百分數法:
靶心率=(220-年齡)×(60%~85%)
例如,一名 60 歲男子,鍛鍊時的心率範圍:靶心率=(220-60)×(60%~85%) =96~136次/分 。
儲備心率法儲備心率 = 最大心率-安靜時心率靶心率=儲備心率×(0.50~0.75)+安靜時心率假設上述男子安靜時心率為78次/分,則:
靶心率=(220-78)×(0.50~0.75)+ 78=149~184.5 次 / 分
4 個合適
(1)適合的運動方式:對於絕大多數體育運動項目來說,只要選擇好節奏,調整好運動量,都可以作為有氧運動。有氧運動項目的選擇,宜以週期性運動項目為主。常見的有氧運動項目有步行、跑步、跳繩、騎車、划船、登山、游泳、爬樓梯、跳舞、健身操、扭秧歌、抖空竹、踢毽子、打太極拳(劍)、小運動量球類運動、部分全民健身器械(健騎機、橢圓機)鍛鍊等。
(2)適合的運動量:適宜的運動強調運動量尺度的把握,可以用“異樣感覺,切莫放過”概括。運動干預以自身不出現痛苦的感覺或主觀感覺用力有點吃力為界限 , 這一點對高風險人群尤其重要。在運動中,只要出現不舒服的異常感覺,如憋氣、胸悶、胸痛、頭暈、頭痛、眼花等,就要減少運動量或馬上停下來,並及時就診,弄清原因後,再確定能否繼續運動。
(3)適合的時間:每個人外出運動的具體時間,可以根據季節、氣候、身體反應及作息習慣,靈活安排。如果選擇晨練,應等天亮、氣溫升高、汙染物擴散後,再開始運動。另外,每次的運動時間,可以從10分鐘開始,以後按照5~10分鐘的遞增量,循序漸進地增加到1小時左右為佳。運動頻率為隔天或每天運動1次,每週不少於3次。只要沒有身體不適,就要儘量堅持,這樣運動干預的效果才能得到較好的鞏固和提高。
(4)適合的環境: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最好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到綠樹叢中,到江河湖海之濱或樓宇間的空地等自然環境中運動,可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溫馨,更有利於身心健康。
1 個合適
運動干預的根本目的是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應以此衡量運動干預的成效。高風險人群應注意多向醫生反映運動情況,將運動後的實際反應和結果告知醫生,以進行後續的評估與修正,這樣才能真正設計出最適合自己身心整體狀態的運動處方。
內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預防慢性病 樂享健康人生:慢性病高風險人群健康管理》
作 者:馬吉祥 白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