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 | 從溼溫論治過敏性哮喘

下邊不揣膚淺,談一談溼溫作喘的問題。根據中醫的“人與天地之氣相參”理論,由於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的體質則朝著“溼熱型”發展。所以,普天之下,無論外感內傷,則隨溼化熱,一拍即合。溼熱糾纏,如油入面,難解難分,天長日久,則依三焦劃線而為溼病:在上者則有溼性咳喘;在中者則有谷疸;在下者則有腎炎、肝炎。溼熱作喘,如果按照風寒火熱醫治,非但不見功效,而且越治越重。根據臨床觀察,本病症見:痰多而稠黏,痰白或黃,胸中發滿,脘脹納呆,身體睏倦,咽喉不利,兼有低燒晡熱。小便色黃,大便黏膩不爽,其脈濡,苔白膩。辨證要點:以咳喘胸滿,舌苔白膩,脈來浮濡為主。

治療此病餘用過許多方劑,如石沉大海百無一效,最後選用了《溫熱經緯》中的“甘露消毒丹”。這張方子又名“普濟解毒丹”,原為治療溼溫與溫疫的一張藥方。本方藥物組成:菖蒲、貝母、射干、藿香、茵陳、黃芩、白蔻仁、連翹、滑石、木通、薄荷。餘用此方時必加紫菀、杏仁、薏苡仁,減去木通,換上通草代替。本方用芳香藥物菖蒲、藿香以化溼濁;射干、貝母清化痰熱以利肺咽;茵陳、黃芩苦寒清利溼熱之邪;連翹、薄荷辛涼輕揚,而能透熱於溼上;三仁(杏、苡、蔻)則利三焦溼熱而斡旋上下之氣機;滑石、通草寒涼滲利,善清溼熱黏滯之邪;紫菀止咳平喘而有提壺揭蓋之功。

趙某,男孩,年方六歲。1993年6月20日初診。有過敏性哮喘,每因異味誘發先嚏後咳,繼之則發生氣喘。近來病情加重,喘而倚息,不能平臥。西醫檢查:兩肺有哮鳴音,並伴有細小的囉音,白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均有增高,體溫:37.9℃。診斷為過敏性哮喘合併肺炎。治療用抗生素與“氯苯那敏”“氨茶鹼”等藥,而無效可言。

餘從其胸滿、痰多、舌苔白厚,辨為溼熱羈肺,積而生痰,痰溼上痺,而使肺氣不利發生喘咳。當用芳香化濁,清熱利溼,宣肺平喘而為急務。

藥用:浙貝母12g,菖蒲10g,射干10g,白蔻仁10g,茵陳10g,滑石12g,藿香8g,杏仁10g,薏苡仁12g,黃芩6g,梔子8g,通草10g,桔梗10g,厚朴12g,前胡10g,紫菀10g。

此方連服七劑,咳喘明顯減輕,夜能平臥,胸滿已除。照方又服七劑,則咳止喘平。兩肺哮鳴音及溼囉音全部消失,血象正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