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太猛,容易英年早逝

男人太猛,容易英年早逝

元祐八年(1093),執掌大宋朝政近十年的女強人高太皇太后,病倒了。這一次的病來得很猛,62歲的她,估計是熬不到冬天了。

作為太皇太后的“乖孫子”,時年17歲的年輕天子宋哲宗趙煦,內心竟無比高興。


因為從這一刻開始,再也沒有一個討厭的女人在他身後監督訓示他,他終於感受到天子這個身份帶給他的權力。

與此同時,面對高太后病危的情況,蘇轍、呂大防、範純仁三位大臣卻頗為鬧心。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支持高太后恢復舊法的保守派大臣。

就這樣,一位皇帝和三位大臣共同前來探視高太后的病情。


▲高太皇太后畫像。圖源:網絡

對於四人的到來,處於彌留之際的高太后自然明白,這也許是她生命中最後一次能夠干預大宋帝國政治走向的機會了。


於是,她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了壓抑許久的肺腑之言:“老身歿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

她擔心自己走後,宋哲宗會對自己秋後算賬。同時她要求,支持她垂簾聽政的蘇轍等三人趁早提交辭呈,離開朝堂,去安享晚年。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對於高太后的遺言,四人似乎都沒有聽進去。

高太后病逝之後,宋哲宗重奪權力,成為大宋帝國真正的主人。他將在人生最後的時光中,清算一切當年反對他父親宋神宗實行新法改革的大臣,全面恢復新法。

當然,清算的名單中,包括了蘇轍、範純仁、呂大防三人。


▲宋代文學家蘇轍畫像。圖源:網絡


對於這三人,宋哲宗表面上仍舊錶示尊重。


比如對呂大防,太皇太后走後,皇帝任命他為山陵使,以觀文殿大學士、左光祿大夫的身份知潁昌府,後為了方便他養老,又降旨讓他知永興軍。並親自告訴他,您先回家,朕接下來對您有重要的任命。

但事實上,在以改革派為首的御史和諫官的建議下,宋哲宗最後讓呂大防到偏遠的安州(今湖北安陸)上班。


而範純仁、蘇轍兩位,一個最後落戶永州(今湖南永州),一個流落嶺南英州(今廣東英德)。在當時,越往南,越偏僻。像蘇轍這種直接被安排到廣東的官員,估計皇帝從一開始就不想讓他活著回來。

宋哲宗為什麼如此仇視這群大臣?

這恐怕還得翻翻以前的“舊賬”。元豐八年(1085),二月,宋哲宗的父親宋神宗趙頊英年早逝。由於神宗駕崩之前未確立儲君,根據年齡齒序,高太后將宋神宗第六子(宋神宗前五子均夭折)、9歲的趙傭推上了皇位,改名趙煦,是為宋哲宗。


▲宋哲宗畫像。圖源:網絡


新皇帝年齡尚小,其生母又是個位分不高的妃子,朝政自然由高太后主持。


不過,高太后對兒子宋神宗那套“新政”並不感冒。年紀漸長的她,早已不禁折騰。比起處處改革的王安石變法,她更希望恢復“祖宗之法”。


而宋人的祖宗之法也並非單指某一套行政體系,而是從宋太祖時代以來,每代皇帝治國方略的總和。簡單來說,就是大宋皇帝的經驗治國系統。

從宋太祖開始,為了弱化武官的影響力,維護大宋帝國安穩,歷任皇帝更喜歡以“崇文”為核心進行國家治理。但這卻導致了宋朝在對外戰爭上屢屢敗北的局面,從而增加更多的歲賦,引發其他社會問題。

很顯然,高太后所崇尚的“祖宗之法”更容易將宋朝帶入深淵。但王安石變法帶來的社會動盪也是巨大的,出於綜合考慮,高太后最終選擇了“祖宗之法”。

在高太后的主導下,大宋政壇畫風突變。曾經支持王安石變法的改革派通通被清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先前不受歡迎的保守派,比如司馬光、呂公著等人。

為了讓宋哲宗成為像宋仁宗那般令天下人動容的明君,高太后可謂用心良苦。她為宋哲宗尋來了蘇軾、程頤等大宋文壇天團成員,力圖打造一個“宋仁宗二世”


▲宋代大儒程頤畫像。圖源:網絡


身為奶奶的高太后,盼著孫子好也正常。可高太后對孫子要求太嚴,不僅用一批老宮女替換掉原先照顧宋哲宗的“自己人”,還經常要求孫子與自己一起就寢,方便教育。


平心而論,這種待遇,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來說,還行;但哲宗即位時,已經9歲,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能感受到的束縛感將越來越重。

而打算讓孫子按照自己預設路線發展的高太后,或許曾經何時,心中也有想成為宋仁宗母親劉太后的想法。


據史料記載,宋哲宗後來回憶起這段時光時,曾以朕在朝堂上“只見其臀背”,來表達當時大臣對皇帝的不尊。

在高太后執政期間,宋朝還發生了司馬光割地換俘虜事件。


為了進一步削弱新政對朝廷的影響,司馬光提出建議,歸還在神宗年間佔領的西夏邊境,以換取因戰爭被俘虜的大宋士兵。儘管不久後司馬光因病去世,但此提案最終還是獲批。

對此,身為皇帝的宋哲宗卻沒有機會提出反對意見。就算提了,也沒人會搭理他這個小孩天子的意見。

在宋哲宗的前半生,他活在這個世上的唯一意義,就是不斷模仿宋仁宗的言行舉止,整日抄抄寫寫,背誦儒家經典。久而久之,他當然煩。而且,讀這麼多書,不都為了治國安邦嗎?可即便到了他該親政的年齡,高太后也繼續讓他等著。他能不恨嗎?

時光荏苒,這種一眼能看到頭的日子,宋哲宗算是受夠了。

因此,高太后剛剛病逝,淺嘗權力滋味的宋哲宗,才一下子沒抑制住自己興奮的情緒,在北宋官場掀起了一波換官熱潮。

除了蘇轍、範純仁、呂大防等上述提及的官員,身為帝師的蘇軾、程頤等人也難逃被罷黜流放的厄運。就連早已去世的司馬光等人也被追奪官爵,子子孫孫皆遭貶斥,就差沒挫骨揚灰了。


總之,那些在他成長路上曾經用屁股對著他的官員,悉數被清理掉了。


▲帝師蘇軾畫像。圖源:網絡


作為這群堅持實施舊法的大臣的後盾,高太后即便早已歸西,也仍如其臨終時所料,宋哲宗最終還是將她形容成“老奸擅國”。要不是哲宗生母以及神宗向皇后等人苦苦哀求,估計高太后的皇后之位也會被追廢。

年輕皇帝的權力報復,是如此的爽快。

宋哲宗從親政之日起,就縱容改革派大臣對保守派進行打擊報復,但這還遠遠不夠。

在他眼裡,元祐是舊時代的產物,也是他作為天子被大臣和老太后玩弄於股掌之上的黑暗時光。他需要改元,表明自己是一個真正掌握實權的皇帝。他要立威,而且事不宜遲。

在和平年代下,皇帝改元一般宣佈從第二年才開始正式更改年號。但宋哲宗明顯等不及了,他不惜用篡奪皇位者才會即刻改元的形式,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在他的命令下,元祐九年(1094)直接改元紹聖元年。

所謂紹聖,就是追憶聖賢的先人。很明顯,宋哲宗追憶的是先皇宋神宗。


為此,他將曾主導神宗時代熙豐變法的王安石請入太廟,配享神宗廟庭。同時,下旨召回貶放外地的章惇,讓其以熙豐改革黨領袖的姿態迴歸朝廷,並下詔要求各地全面恢復神宗年間實行的熙豐新法。


▲君子之爭:王安石與司馬光。來源:網絡


當年熙豐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過分激化國家與社會上層之間的矛盾。因此,重新提議恢復新法的宋哲宗不得不就此做出綜合考量。所幸,神宗時期君臣的“摸著石頭過河”,使宋哲宗在紹聖年間重新推行時有了更多的經驗借鑑,變法的可行性也大幅提高。

比如紹聖年間實行的青苗法,即以元豐年間(宋神宗年號,1078—1085)青苗法為基礎加以改進。最早的青苗法,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農業信貸,將原有的國家儲糧折算成本錢,以20%的利率貸給百姓,在緩和民間受高利貸盤剝的同時,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但20%的利率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到底還是高了。於是,“止一分之息”成了紹聖青苗法最大的特點。

此外,各級官吏“不得抑勒”也是紹聖年間變法的特點。所謂不得抑勒,就是禁止官員在收取各項稅款時私自加碼,同時不得對政府實施的稅賦採取強制措施。對於確有困難的窮苦人家,官府開通申訴通道,允許百姓上門訴苦,由官府重新釐定百姓資產,根據實際情況,按比例收稅。

儘管宋哲宗全面恢復新法的舉措,多少有對高太后以及那幫遵循祖宗之法的舊臣存在報復的心理,但不得不說,新法經過紹聖時期的變革後,更加適應宋朝的社會現狀了。


據《宋會要》統計,到了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全國人口總數已達1996萬餘戶,較宋哲宗剛即位時元祐元年(1086)的1795萬餘戶增加了200萬戶。宋朝國力蒸蒸日上,也便有了與周邊國家硬碰硬的實力。


▲清明上河圖(局部)。來源:網絡


此前,由於摒棄了改革派通過變法強軍換回來的西夏邊境之地,宋朝對西夏的壓倒性攻勢只能暫緩腳步,故宋朝對西夏的戰略以防禦為主。

可即便如此,在元祐年間的洪德堡之戰中,處於守勢的宋軍仍在章楶的率領下,以“敵進一舍,我退一舍”的方式誘敵深入,再利用自宋仁宗時便在宋、夏邊境線上修築的大大小小數十座堡壘,沿線蠶食分割西夏軍隊,致使對方慘敗,僅主帥梁太后一人單騎逃回。

如今,宋哲宗親政,憑藉延續熙豐新法打造出的強盛國力,他已相當不滿早年間向西夏割地換取和平,還要遭人家不斷挑釁的局面。從紹聖元年(1094)到紹聖三年(1096),宋哲宗重點著手規劃宋、夏邊境的軍事戰略。

首先,以主戰的改革黨死硬派呂惠卿代替力主求和的王安禮(王安石的弟弟,多次勸阻宋神宗攻打西夏)出任鄜延路經略使。緊接著,又將其他三路經略使逐一換成主戰派人士。同時在宋廷中央,由宋哲宗主導重建宋、夏戰時指揮體系,力求作戰整體上下統一,全力發揮大宋戰爭武器的強大威力。

雖然宋朝從上至下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但宋、夏兩國間的邊界劃定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當中。若師出無名,隨意攻打西夏,那跟西夏侵略大宋疆土有何不同?

為此,在宋哲宗的監督和命令下,準備妥當的宋軍在紹聖三年發起了第一波挑釁西夏部隊的淺攻態勢。在短短50天時間裡,鄜延路經略使呂惠卿組織了14次小規模的軍事試探行動,每次皆以小勝告終,其意在引誘西夏大軍發兵攻宋,從而為宋軍光明正大地出兵收復失地、扭轉局勢提供機會。

果不其然,西夏軍隊上當了。

紹聖三年九月,不堪宋軍多番侵擾的西夏,在梁太后及西夏皇帝李乾順的率領下,集結大軍向呂惠卿鎮守的鄜延路一線發動攻擊。結果,在鄜延路首府延州(今陝西延安)遭遇呂惠卿大軍奮力抵抗。眼見西夏大軍一時無法突破宋軍防線,梁太后調轉槍頭,率領大軍攻向僅2800名守軍的金明寨,以50萬之眾的碾壓性攻勢,一舉奪下了金明寨。


▲三川口之戰態勢圖。來源:網絡


事後,為了向宋朝炫耀戰績,西夏曾致書宋朝,稱“國人共憤,欲取延。終以恭順,止取金明一寨以示兵鋒,亦不失臣子之節也。”言外之意,這次先給你點教訓,下次要你好看。

不過,當這封書信呈送御前時,宋哲宗卻一笑置之。畢竟西夏50萬之眾不敢正面硬剛鄜延路,轉奪一個不足3000守軍的小寨子,即便贏了,也不足一提。

眼見宋軍一改之前被動挨打的局面,梁太后明白,即便舉西夏傾國之力,也難撼動宋朝。於是,她開始巴結宋朝北邊的強敵——遼國,希望藉助遼軍南下,與西夏合兵一處共討大宋。

此時的遼國正處於遼道宗耶律洪基執政末期。這位堅持與宋通好,臨終前還不忘告誡子孫“切勿生事”的君主,自然清楚梁太后投誠的本意,但他不願違背原則,到頭來也沒發過一兵一卒侵宋。

眼見沒有辦法使喚遼國加入“兩家分宋”的眾籌項目,梁太后只能單打獨鬥了。

到了紹聖四年(1096),儘管沒有遼兵援助,但西夏與北宋間的軍事摩擦仍此起彼伏。

自從經歷了金明寨“慘敗”後,宋軍邊帥們明白,必須依靠一座軍事前沿堡壘,才能更有效推進宋、夏之間的戰事。

於是,涇原路經略使章楶結合宋、夏兩國多年戰爭的現實以及地形地勢等戰略因素,向宋哲宗提出“擇地築壘”,奪取天都山,控扼橫山,“據形勝以逼夏”的建議,並獲得批准。

隨即,中國基建史上的奇蹟——平夏城和靈平寨在章楶的統籌下,僅花了22天的時間便矗立在石門江口和好水河南岸,成為決定宋、夏戰爭進程的關鍵所在。

為了提升平夏城的綜合作戰實力,章楶進駐後,又以該城為中心,修建起一系列堡壘,使之形成完整的作戰體系。而平夏城所據之地,恰巧位於天都山腳下,扼守河西走廊,距此不遠,則是西夏軍隊的一個兵源據點,正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因此,平夏城建成之日起,章楶就斷言,西夏一定會發兵進攻。

從紹聖四年到元符二年(1099),為了爭奪河西走廊的控制權,西夏大軍在梁太后的率領下,曾兩度圍繞平夏城發動戰爭。儘管西夏人多勢眾,可由呂惠卿、章楶率領的宋軍卻也不是好惹的。西夏連著兩次發動戰爭,均以失敗告終。

而由梁太后主導的西夏國內境況,與元祐年間的宋朝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由於侵宋戰爭的接連失敗,梁太后在西夏國中的威望驟然下降。不久,熱衷於侵略宋朝的梁太后,被其宗主國遼國以一杯毒酒賜死(一說病死),結束了她瘋狂的軍事生涯。


▲西夏王陵。來源:圖蟲創意


宋、夏間戰爭的“大比分”獲勝,讓一直以來捱打的宋軍軍威為之一振。

在人們紛紛感嘆宋哲宗是一代英明神武的君主時,似乎連上天都願意給予這位年輕天子再度展現自我的機會:就在宋、夏戰爭剛剛落下帷幕,西邊的青唐唃廝囉發生了內亂。

青唐唃廝囉即唐朝時期吐蕃王朝的延續,其大致活動區域位於今天的西藏。當時,青唐唃廝囉贊普(相當於吐蕃國王)阿里骨去世,為了權力,阿里骨的繼承者們大打出手,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因此,駐守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宋朝將軍王贍向朝廷進言,可藉機收復青唐之地,進一步擴大拓邊成果。

此提案上奏朝廷後,改革派內部卻出現了分歧。以曾布為首的部分人士認為,青唐所佔之地多在黃河以北,如果將其納入國土,創置郡縣,則未免有些鞭長莫及,作用不大。但章惇等人認為,青唐地區臨近河西走廊,如果將其納入國土,將來宋朝在西線作戰上將處於有利位置。

最終,宋哲宗同意了章惇等人的意見,相繼派兵攻下了邈川(今青海樂都)、青唐。

然而,事情到此卻有了反覆。由於青唐地區人員成分複雜,宋軍剛攻下城池,便以屠殺吐蕃人作為穩定城市治安的主要手段。這導致先前已經歸順宋朝的酋長開始反水,他們以招撫叛亂的名義出城,聯繫西夏以及吐蕃殘部聚眾鬧事,堵塞邈川至青唐的交通路線,襲殺宋軍。宋朝最後不得不放棄青唐。

但總的來說,宋哲宗大力拓邊的成果較宋神宗、宋仁宗等先輩要輝煌許多。正如呂惠卿後來所說:“自有國以來,用兵西方,而能所為必成,所伐必克……未有如陛下今日之盛者也。”

宋哲宗的“武功”,在宋朝上下反響強烈,人們也逐漸認可了這位明君。但歷史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關於宋哲宗的去世,歷史上未有定論。

在官方對外公開的記錄中,宋哲宗的病情有如下描寫:“故冬以來,數冒大寒,浸以成疾,藥石弗效,遂至垂危。”意思是進入冬天后,宋哲宗老是感冒,以致積勞成疾,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而在改革派大臣曾布寫的日誌《曾公遺錄》中,卻說他當時瞭解到的宋哲宗症狀是“精液不禁,又多滑洩”,言外之意,宋哲宗死於性生理疾病。

支持這一觀點者,以曾經的宰相呂大防的夫人所見所聞為證言。據呂大防的夫人親眼所見,陛下“前後宮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樣妝梳,衣服之類無少異”。但這最多隻能說明宋哲宗成年後,後宮女人不少,卻無法證明其縱慾。

然而,不爭的事實是,從宋仁宗開始,宋朝的皇帝在子嗣延續上都大傷腦筋。先是有仁宗在位四十餘年未得一子的尷尬,緊接著又有神宗的前五子全部夭折,皇位落到老六(即宋哲宗趙煦)頭上的小概率事件發生。

從宋哲宗即位的那一刻開始,宋朝皇帝的傳宗接代任務也就落到了他的頭上。而高太后執政期間,對宋哲宗管控極嚴,想要提前完成“造人”任務,絕無可能。待其親政後,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抽空完成這些任務,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宋代宮廷嬰戲圖。來源:網絡


據史料記載,“哲宗少年,乃染疾咯血,而極諱病。二三年間,咯唾不能進唾壺,只使左右內侍以帕子承唾。”也就是說,宋哲宗從小就身子弱,經常痰中帶血,時間持續兩到三年。由此可推測出宋哲宗身體有崮疾,而非縱慾過度。

在明知自己身體不好的前提下,宋哲宗仍為大宋皇位的傳宗接代做最後的努力。終於,在元符二年八月,他迎來了自己唯一的兒子趙茂。然而,這個可憐的孩子僅三個月便夭折了。趙茂的去世,也成了壓垮宋哲宗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

元符三年(1100),事業上剛有些起色的宋哲宗突然病逝,年僅24歲。

他的身後留下一個強力變法後強盛的大宋帝國,卻終因無子,導致帝國所託非人。在其駕崩的25年後,盛世大宋戛然而止。


在金軍的鐵蹄下,曾經驕傲的大宋皇室淪為階下囚。這悲慘的一幕,是奮發雄起的宋哲宗至死都想不到的。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

[宋]曾布:《曾公遺錄》,中華書局,2016

王雲海:《宋會要輯稿考校》,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方誠峰:《元祐“調停”與宋哲宗紹述前夜》,《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4期

張勁:《宋哲宗“紹述”時期新舊黨爭述論》,《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鄭鋒:《北宋熙豐、元祐役法與紹聖役法的比較研究》,《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 END –
作者丨大唐梁金吾
編輯丨艾公子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