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期,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備受關注。馬克龍到訪中山大學時,特意提到300多年前抵達廣州的法國“安菲特利特號”(L'Amphitrite,海神號),搭載的不是士兵、商人或是其他人,而是數學家。他強調友誼是通過知識和科學聯結起來的,“因此,我們的友誼才能長久”。
“安菲特利特號”是歷史上開啟中法貿易的首艘法國商船。“安菲特利特號”首航返歐後,帶回瓷器、漆器和餐具等中國商品並拍賣,推高歐洲的“中國器物熱”風潮,也成就了以“定製品”為特徵的各式“中國風”。
本文基於“安菲特利特號”兩次遠航中國的經歷,爬梳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史。作者認為,在法國17-18世紀掀起的“中國熱”中,以希臘海洋女神命名的法國船舶安菲特利特號兩次遠航中國,起到重要作用——這是現在所知的第一艘在中國海岸停泊過的法國大船。
作者指出,安菲特利特號作為一條線索,也能串聯起自從耶穌會的教祖方濟各·沙勿略於1522年故於廣東上川島後,法國與中國的一系列重大商業、宗教和文化活動。安菲特利特號船兩航中國,既是歷史上法國對華合作的一次高潮,也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本文原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2期,原題為《從法國安菲特利特號船遠航中國看17-18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