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作者|周美好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留言區裡眾說紛紜,無數身處婚姻中的人分享自己的觀點。
有人抱怨自己的老公沒出息,掙不到錢,害自己和孩子吃苦;
有人埋怨自己的媳婦不賢惠,家裡亂糟糟的不說,還總是發脾氣。
在少男少女眼中本該如童話一樣的感情,卻在遭遇中年壓力後,變得面目猙獰。
剛認識時,男朋友是個很好的戀愛對象,對她有求必應。
因為兩家地點相隔很遠,女孩便離開家,跟著男孩住進了婆家。
她能理解,自此“兩個人的結合”變成了“兩個家庭的結合”,所以很多時候,能妥協就妥協。
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協,換來的並不是公公婆婆的體諒。
孩子是剖腹產,剛生出來時,婆婆歡天喜地抱孫子,丈夫去籤各種手續。
坐月子的時候,因為奶水不好,婆婆總是指桑罵槐,埋怨她沒有奶水,嫌棄她不會帶孩子,才讓大孫子長得這麼小。
就連她感冒了,收到的也不是關懷,而是數落。埋怨她為什麼感冒,害怕她會傳染給小孩。
可每當這時候,公婆就會說她大逆不道,不尊老,對不起吃他家的飯。
而那個在戀愛時說“會保護她一輩子”的男人,這時候卻消失了。
他擺出一副“這個家我說了不算”的態度,逼得妻子不得不一次次在老人面前低頭。
“我是不會帶孩子,可從孩子出生到現在,你們誰讓我帶過孩子。”
“我是不會做你們這裡的農活,可我做飯洗衣時,你們誰看見過?”
甚至在她難過、疲憊、有情緒要發洩時,收到的只是老公的一句——
她之所以寫出自己的經歷,就是想告訴還沒踏入婚姻的女孩:
在結婚前,一定要去對方家裡,看看他父母的人品和相處方式。
否則,嫁到一個像她這樣的婆家裡,只能自己生生吞下所有的苦痛。
很多婚姻,即便你小心地考察了對方的人品,打探了對方的家境。
可一旦步入婚姻,你一定會發現,先前的很多東西都變了。
《週末父母》中,於致遠和趙佳妮的愛情,就令無數人感嘆。
結婚前,他們都認為對方是自己的人生摯愛,不顧父母的反對組建家庭。
不得已,他們只能將孩子暫時放在姥姥家,工作日姥姥看護,週末接回自己家。
趙佳妮對孩子的情況一問三不知,兒子對這個“笨拙”的媽媽一點也不親密。
結婚多年,因為手中拮据,他們一直沒能買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再加上家裡的煤氣費、物業費、信用卡賬單、孩子的興趣班。
當手中的賬單、工作的不順、孩子的冷落接踵而至時,趙佳妮忍不住了。
我當初就應該聽我爸媽的話,我應該嫁給一個有車有房的男人,這樣我就不至於等我孩子出生的時候,立刻就讓他做週末寶寶。
我就不用至於,我求我婆婆賣房子的時候,我老公都不替我說一句話。
你倒是愛我啊,你為我做過什麼,我倒是也愛你,可我得到什麼了。”
一番話,不知說出了多少女人的心聲,又道出了多少男人的無奈。
毫無疑問,當婚姻脆弱到承擔不住現實的壓力時,我們難免會情緒失控。
好像這一場婚姻,我們沒能變成更好的自己,反倒在不斷的消磨中,變成一個斤斤計較,情緒暴躁的人。
於是,我們開始回望過去,不止一次地想著,如果當初換一個人結婚。
不再盲從愛情,而是找一個有車有房的,經濟好點的,現在的日子會不會好一點?
現實,從來不是換一個人、換一條路,就能解決人生所有問題的。
但真正步入其中,你會發現,這樣的婚姻同樣千瘡百孔。
誰知道,到了見家長的時候,玲娜父母好說歹說,就是不同意。
他們說自己只有一個寶貝女兒,不管什麼時候都要捧在手心裡。
因為在意父母的感受,玲娜忍痛和男友分手,並聽從父母的安排,通過相親,嫁給了本地知根知底的男孩。
她本想著,都是一個地方的,父母也認識,婚後培養感情應該沒那麼難。
沒想到,結婚沒多久,老公因為工作忙,要出差,去了外地。
她雖然明白,老公是認可自己的,只是不善於表達情感。
但常年聚少離多的生活也讓她感到壓抑,與老公培養感情的念頭也一日日淡了下來。
“嫁給我們家啊,就要多生孩子,反正我們也養得起。”
每當這時候,她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隻是這家的生育工具。
也是在這時候,她總會想起那個大學時期會貼心為她買好早飯、會在深夜寒氣瘮人時給她披一件外套的前男友。
這個世界存在一個扎心真相:不管你和誰結婚,都會後悔的。
那些婚姻幸福的,並不是找了一個對的人,而是彼此選擇看見了對方好的一面。”
是啊,彼此去看對方好的一面,不執著於對方不那麼完美的部分。
當我們和一個人相處過久時,總會不自覺給對方貼標籤。
當我們帶著標籤思維去看一個人時,好像他做什麼都是錯的。
我們會不斷給自己暗示:他就是這樣的人,他根本無法改變。
於是,你們會不斷因為細小的事情吵架,過多的吵架在消耗你們經理的同時,也在內耗你們的感情。
而一個合格的伴侶一定會懂得,不帶著刻板的印象看對方。
只有獲得反饋的改變,才會被保留、積累,逐漸變成更大的改變。
當你們彼此肯定對方的改變時,也就自然而然處理好了這段關係。
婚姻就是兩個人結伴而行,不是一起在路上大搖大擺地前行,而是在一條小道上,為對方側身,一起前進。
你要做的,不是一直後悔、埋怨,而是從情緒中跳出來,去做事、去包容、去改變。
即便無法改變對方,但至少在這個過程中,你收穫了一個更加理智與強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