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人有飢渴思飲食,飲食下腹便覺飽悶。必大瀉後快,或早或晚,一晝夜數次以為常,面色黃瘦,肢肉減削,此非胃氣之虛,乃脾氣之困也。
夫脾與胃宜分講也,能消不能食者,胃氣之虛,由於心包之冷也;能食不能消者,脾氣之困,由於命門之寒也。今飢渴思飲食,食後反飽,飲後反悶,是胃能納,而脾不能受也。
但脾不能受,何至大瀉後快?蓋脾乃溼土,既無溫暖之氣,又受水谷,則溼以助溼,惟恐久留以害土,情願速傳之為快。譬如黃河之水,入於中州,既無高山峻嶺以為防,又少深池大澤以為蓄,水過之處,土松水泛,易於沖決,其波濤洶湧,連泥帶水,一瀉千里,不可止遏,亦其勢然也。日積月累,非斷岸之摧崩,即長堤之遷徙也。脾正中州之土,其大瀉之狀,正復相同。
治法不宜治胃,而宜治脾;不宜單治脾,兼宜治腎中之火。
方用奠土湯: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砂仁(五分) 山藥(一兩) 人參(五錢) 蘿蔔子(二錢) 附子(三分) 半夏(一錢) 破故紙(一錢)
水煎服。
此方白朮、茯苓、人參皆健脾之聖藥,附子、破故紙助命門之神品,山藥補腎之奇味,砂仁、半夏醒脾之靈丹,而蘿蔔子又釐清濁之妙劑也。一、二服便能止,瀉止不必多用。然多用亦無妨礙,自能回陽於既危,生陰於將絕。
此證用加味四君湯亦效。
人參 小茴香(各三錢) 白朮 山藥(各一兩) 肉桂(一錢) 蘿蔔子(一錢) 甘草(一錢) 肉豆蔻(一枚) 茯苓(五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