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四字語出《易經》。《易經·坤》裡說“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宇宙洪荒”四字出自《淮南子》與《法言》。《淮南子·齊俗》裡說:“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法言》裡面說“鴻荒之世,聖人惡之”。兩部經典上的話合起來就有了“宇宙洪荒”這一句話。
這裡的兩句話八個字都是引經據典。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這也太小兒科了,能作為經典流傳數千年,就一定有其深刻的含義。我活到今天60歲了,再回過頭來看這兩句話,才讀出點意思來。
“天”這個字在古漢語裡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廣,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只是其中之一,此外尚有哲學的天,如太極、本體、道體。每個人心裡還有宗教的天,例如:老天爺啊,我的天啊。真有老天爺嗎?反正是“窮極呼天,痛極呼娘”,純粹唯心的。而在更多時候,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哪個理上的天(天理、天命),感覺到冥冥中好像存在一股人力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和法則;說它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測量不到;說它不存在,可是人類無論怎麼折騰,都擺脫不了自己的命運。
而要搞清楚“天地“二字的含義,要回歸到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上去。《易經》裡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現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一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中國文化叫太極。150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幼學瓊林》中說:“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但這只是物理的天地、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裡面統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
在形而上則是非物質的“道”的世間,那不是我們現有的三維認知水平能夠討論的,所以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存”是尊重它的存在“不論”是暫且不討論,因為智慧不夠,一說就要吵架!
對智慧高的人可以深說: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對智慧欠缺的普通人只能淺說: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樣都是“天地”兩個字,理解起來可是大相徑庭。
“地黃”也有兩重意思。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確切地說,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時期,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如果再縮小範圍,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是母親河,從崑崙山(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沖積性平原。那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農作物黍、稷等都是黃色的,所以稱為“地黃”。
另一重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大爆炸的產物,它們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漿之內,並藉助太陽不斷地加以補充。
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說:“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話雖不可信,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一個深邃的世界。可見,要理解“天地玄黃”四個字,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又叫六合,是空間的概念。往古來今是歷史,是時間的概念。“宇宙”二字,一個說的是空間,一個說的是時間,代表了現代科學“時空”的觀念。
劉宏毅:知名的中國文化專家、國學學者,專注於國學教育、生命智慧、以及尊重生命自有規律下的養生;提倡踐行國學,注重用經典開啟智慧,反對死讀書;主張為學要博,為用要專,思想要獨立;為人要有道骨,佛心,儒行。
曾在美國、加拿大、臺灣、澳洲、新西蘭等地講學,將“國學智慧”與“科學般若”引入企業高端培訓課程,是大學生人生規劃設計、職場情商培養、領導力提升培養的資深專家、教授,被加拿大《環球華報》譽為“中國文化的佈道者”。
中華文化 國學經典圖書教材商城
歡迎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學習傳統文化,
經營幸福人生!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中華文化大講堂”公眾號
傳統文化書籍
長按識別二維碼
進入“中華文化大講堂”微店
國學機、早教機
傳統文化書籍
長按識別二維碼
瞭解更多相關產品
中華經典學習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入平臺
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們!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