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千字文》第2集

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千字文》第2集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這兩句話講的是開天闢地和宇宙的誕生。
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後的初期又是什麼樣子?都在這兩句話中,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都是引經據典。

       “天地玄黃”四字語出《易經》。《易經·坤》裡說“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宇宙洪荒”四字出自《淮南子》與《法言》。《淮南子·齊俗》裡說:“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法言》裡面說“鴻荒之世,聖人惡之”。兩部經典上的話合起來就有了“宇宙洪荒”這一句話。

       這裡的兩句話八個字都是引經據典。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這也太小兒科了,能作為經典流傳數千年,就一定有其深刻的含義。我活到今天60歲了,再回過頭來看這兩句話,才讀出點意思來。

       “天”這個字在古漢語裡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廣,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只是其中之一,此外尚有哲學的天,如太極、本體、道體。每個人心裡還有宗教的天,例如:老天爺啊,我的天啊。真有老天爺嗎?反正是“窮極呼天,痛極呼娘”,純粹唯心的。而在更多時候,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哪個理上的天(天理、天命),感覺到冥冥中好像存在一股人力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和法則;說它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測量不到;說它不存在,可是人類無論怎麼折騰,都擺脫不了自己的命運。

    而要搞清楚“天地“二字的含義,要回歸到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上去。《易經》裡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現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一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中國文化叫太極。150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幼學瓊林》中說:“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但這只是物理的天地、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裡面統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

      在形而上則是非物質的“道”的世間,那不是我們現有的三維認知水平能夠討論的,所以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存”是尊重它的存在“不論”是暫且不討論,因為智慧不夠,一說就要吵架!

       對智慧高的人可以深說: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對智慧欠缺的普通人只能淺說: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樣都是“天地”兩個字,理解起來可是大相徑庭。

 “玄”在顏色上指的是深青近於黑的顏色;在意義上指的是高遠、深邃、高深莫測。肉眼可見的天空的顏色是藍色的,怎麼說是黑色呢?天空所以是藍色,是因為水與光相互作用的結果,物理學上稱為光的散射效應(拉曼效應)。

 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現藍色,大氣分子散射了陽光,天空才呈現出藍色。但是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除了恆星放射出點點微光,太空確實是黑色的。所以,僅從顏色上講,“天玄”是對的。

此外天道高遠,像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我們現有的智力不能理解的。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做“天玄”。

         “地黃”也有兩重意思。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確切地說,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時期,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如果再縮小範圍,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是母親河,從崑崙山(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沖積性平原。那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農作物黍、稷等都是黃色的,所以稱為“地黃”。

另一重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大爆炸的產物,它們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漿之內,並藉助太陽不斷地加以補充。

有溫度才可能有生命現象,在色譜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黃色是暖色。“地黃”也是讚歎溫暖的大地有長養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國人才把大地尊稱為“母親”。

母親用自己的血乳哺育了一代,所以有一味專門補血的藥材就叫地黃,那是天地對母親的補償和獎賞。

  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說:“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話雖不可信,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一個深邃的世界。可見,要理解“天地玄黃”四個字,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又叫六合,是空間的概念。往古來今是歷史,是時間的概念。“宇宙”二字,一個說的是空間,一個說的是時間,代表了現代科學“時空”的觀念。

 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詞,只有物理的太空含義,只有“宇”並沒有設計“宙”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在三維世界的物理空間,只有長寬高三個變量參數,時間並不在內。人類可以在三維空間認識改變物質結構,但對時間卻無可奈何,無法超越生死,因為時間是常量,改變不了。

一但超越三維,進入多維空間,時間成本了變量,一切就都不一樣了。做夢的時候,感覺過了很久很據,醒來一看才幾分鐘,因為夢境是高維空間,夢裡時間無序,是變量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例子太多了。

歷史上有個“王質觀棋”的故事。晉朝有個樵夫叫王質,一天進山砍柴,看見松下有兩個仙人在下棋,他就駐足觀了一盤棋,吃了一顆童子給他的棗。棋罷,再找到砍柴的斧子,把兒已經爛了。回到家裡,百歲已過,同時代的人都過世了。可見在不同的空間維度,時間是不一樣。

今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天的時間比起我們小時候的一天,似乎短了很多。這很自然,因為相對空間縮小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要走三年,現在坐飛機去幾個小時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縮小了空間,自然地我們在時間的感覺上就相對縮短了。

這不僅是人的主觀感覺,而是有科學論證的。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直接關係。宇宙中的質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轉化。三維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30萬公里/秒),當運動速度到達光速,時間就趨近於零。超過光速,時間就逆向運動了,科幻文學裡稱之為“時光隧道”。只有到達這一步,人類才能說真的“進化”了,否則總是研究猴變人、人變猴的,一點新意都沒有。但問題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種形式,不是不存在。人類即使進入了時光隧道,也只是倒計時而已,還是沒有超越時空的束縛。

古代的讀書人離不開三部經典《金剛經》《道德經》和《中庸》,這三部著作是佛陀、老子和孔子教給我們破時空的經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謂“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如果僅僅把它們當作宗教典籍而加以排斥,就太令人嘆息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後的早期狀態,大約是在距今五十億年以前(太陽系形成時期)。那時地球的地殼很薄,溫度極高。造山運動引發了洪水,洪字的本義就是大水,指地球上早期洪水說的。例如我國最早的歷史資料,《尚書·堯典》中就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的記述。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鬧了三次,大禹治水是最近的一次,大約發生在四千年以前。世界各民族歷史上也都有關於大洪水的類似記載。大禹平水患,定九州,是人類史上出現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範例。

“荒”字的本義是草木矇昧,指的是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距今至少有五百萬年,那時的地球還處在混沌矇昧的狀態中。中國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說的是盤古氏開天地。

在久遠前,天地還沒有開闢的時候,宇宙就行一個大雞蛋,混沌一團。有一個人如同胎兒一樣,盤縮在這個像雞蛋殼一般的宇宙裡面酣睡,一睡就是一萬八千年。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歲了,所以稱他為“盤古”。盤古睡醒了以後,發現四周一片黑暗,覺得又黑又悶,就張開大手向黑暗劈去。只聽得一聲“轟”響,“雞蛋殼”被打碎了,千萬年的混沌黑暗被劈開了。其中輕清的東西慢慢上升並漸漸散開,變成藍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濁的東西慢慢地下降,變成了大地。這雖是個神話故事,但與宇宙大爆炸說似乎有些神似。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如果這兩句話譯為白話文,大概意思是:
開天闢地,宇宙誕生。
天色玄,其道高遠而蒼茫;
地色黃,其道深邃而寬廣。
地球上洪水氾濫、草木蒙生,
一片荒蕪混沌的景象。
翻譯成英文呢?大意是這樣:
The sky is black, and the earth is yellow.
The universe emerges from primordial chaos.

劉宏毅:知名的中國文化專家、國學學者,專注於國學教育、生命智慧、以及尊重生命自有規律下的養生;提倡踐行國學,注重用經典開啟智慧,反對死讀書;主張為學要博,為用要專,思想要獨立;為人要有道骨,佛心,儒行。

      曾在美國、加拿大、臺灣、澳洲、新西蘭等地講學,將“國學智慧”與“科學般若”引入企業高端培訓課程,是大學生人生規劃設計、職場情商培養、領導力提升培養的資深專家、教授,被加拿大《環球華報》譽為“中國文化的佈道者”。

中華文化 國學經典圖書教材商城

歡迎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親子教育  身心健康 
  婚戀情感  職業工作  

長按二維碼進入“誠敬和” 企業微信,交流互動解決問題     

學習傳統文化,
經營幸福人生!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中華文化大講堂”公眾號

傳統文化書籍
長按識別二維碼

      進入“中華文化大講堂”微店 

 
  

     國學機、早教機

      傳統文化書籍

        長按識別二維碼

          瞭解更多相關產品

   中華經典學習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入平臺

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們!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