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 3813 字,預計閱讀時間 10 分鐘
作者丨蔡仲遜 編輯丨個個、居業
去年底,一個突如其來的疾病,姑且叫“感冒”,席捲了祖國大地。當時我們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我們靈蘭書院,是一群書生組成的團隊。在那個時間點,我們做了一個決定:停課,所有有醫師執照的工作者,全部上到一線,來參與靈蘭醫館的工作。
注:蔡校長內部動員信 & 書院夥伴日夜打包封裝靈蘭一號
同時,我們也調動了整個靈蘭書院的校友體系,一起來參與這場專病的治療。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校友的鏈接,我們在這個病的治療過程中,直接和間接參與治療了數萬人,取得了非常好的反饋和療效。
我為什麼把做中醫教育的一線隊伍,拉到了臨床一線做這個事情?因為,中醫的教育也好,醫療也好,最終都是為了大眾所服務的。
而我們這些學習中醫的醫生學員,他們也需要靈蘭帶著打一場勝仗。
很多同學反饋說,他沒想到自己在一個剛畢業、剛拿到證的階段,竟然能夠參與到這個病的治療中,而且獲得了非常多的患者好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傳播,他覺得他參與的這場戰鬥,意義是非常大的。
01丨一人一方、專病專方
都是中醫的優勢
我認為,這場疫病就是一種專病。它的發病特點高度統一、症狀一致,而且,用同樣的方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靈蘭當時有個優勢,因為我們有位導師葉柳忠,他在英國一線參與了三年的疫病治療,總結了一套治療方案。這套方案,我們把它總結為叫“靈蘭一號”。
我們當時把“靈蘭一號”的組方和使用方法公開分享出去,給到靈蘭的幾百名校友以及在靈蘭學習的幾萬名學員,還有整個“中醫書友會”幾十萬的中醫學習者,(藥方和劑量)我們都是完全公開無保留分享的。
編輯注:書友會發表的部分相關文章
我們把(對疫情的)認知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全部做了學術分享。參與(應用)的人數很多,最終也得到一個很好的評價。
同樣,這件事情也給了我很大啟發。
因為衝擊突然來的時候,我們一線藥房沒有足夠的人手,甚至是沒有了藥材。我們如果是按傳統的辨證論治、一人一方的方式,來看待治療這個疾病的話,藥房根本就調配不出藥來。
這種情況下,專病協定方的治療方案,就變成了致勝的關鍵點。
在這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在治療專病過程中,院內製劑協定方的方案是非常有優勢的,它有非常高的效率。比如說藥房平常可能只能調出100個人的藥,但是用這樣的方式,夠把治療人數上限提高到1000個人以上。
中醫治療領域是有非常多的優勢病種的,而在病種的治療過程中,完全可以借鑑專病的治療思路。
我認為,一人一方也好,專病專方也好,都是中醫的優勢,完全是可以結合到一起的。
同時,在進行專病治療的過程中,我覺得這是一個跟產業非常接近的領域,有很好的機遇。
如果我們說什麼病都能治的情況的話,很多人是不相信的。大眾對於中醫的理解,跟我們醫生是不一樣的。
醫者的角度,跟大眾的認知是兩個角度。我覺得在臨床一線,應該更趨向以大眾的認知來看待這件事情。
第二,今年有很多院內製劑的新政策,我覺得非常利好。這裡我就不展開了。
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專病治療,是青年中醫非常好的一個立足點。一個青年醫生,(如果)能夠在某一個專病領域裡深入鑽研,可以更快在臨床中立足。當然,這還是建立在全科素養的基礎上。
當然也有一些挑戰。專病專方的最大難點就是,怎麼能夠突破我們這個處方擬定者的(影響力)領域,怎麼破局?我們醫生如何形成一些共識?知識產權如何保護?
我恰恰認為,我們靈蘭書院在這方面,是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因為這個處方可能就是我們書院教育的導師創制的,我們有共同的老師,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學術體系,那我們的醫生學員就完全可以用(統一的)專病解決方案。
我們靈蘭書院在去年疫情階段,做了個很新的嘗試,也獲得了一些比較好的成果,我跟諸位老師彙報一下。
我們在去年八月份的時候開展了一個項目,叫“靈蘭行醫進階班”,現在升級叫做“靈蘭醫塾”。
每期大概200個人,歷時三個月,線上教學。前面兩期有397位校友,30多個省份,8個國家的學員來參加,覆蓋比較廣。我們是用直播+訓練營的模式來教學,取得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這個(學習)數據,尤其是線上完課率,達到了90%以上,也就是說有90%多的人是百分百把課程學完了,直播的到課率也比較高。同時,關鍵是這兩期裡學員提交的學習作業,累計超過100萬字,而且都是非常精彩的內容。
『行醫進階班』裡,其中有個是跟過去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中醫技術輸出、培訓的基礎上,加入了中醫職業培訓的理念——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中醫師。雖然這是專業技術之外的內容,但得到了廣大學員非常好的評價。
今天薛(鉅夫)老師說了,醫生的評價標準由病人來評價,而我們教育的標準,就要由學生來評價。那學生(行醫課)的學習效果,門診病人給的反饋是最直接的。
比如這位同學,這是一個已經從業20年的,算是不年輕的醫師,之前就是門診量一直沒突破,通過(行醫班)學習,門診量、患者的轉介紹都開始增多。
這位曲同學有點特殊,這位是咱們杏園金方的大夫,她說學習前後(日)門診量從8個逐漸增加到了15個,然後複診的比例每個月達到了80%以上。
還有這位張同學,我印象很深刻,是中醫藥大學剛畢業的,很年輕。在行醫班邊學邊實踐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多鐵粉,患者量增長了很多。
尤其有了這4位鐵桿粉絲,又給他轉介紹了很多病人,對一個年輕大夫來講,這是對他最高的認可。
而且他所在的並不是有醫保的機構,診費還是300塊錢,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成績。
還有一些同學,說這三個月看的患者,比之前半年都多——前半年看了300多人,學習的這三個月看了400多人。有的醫生則是在複診率方面,得到了一倍以上的提升。
也有同學說,她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面錦旗,這是來自患者的認可,也是很年輕的醫生。還有同學反映不僅門診量提高,還覺得跟病人的關係近了,醫患關係更加和諧了。
這些,都是我們在做靈蘭《行醫進階班》過程中傳遞的一個理念——
其實,技術的成長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的。而一個醫生想獲得階段性的突破,我覺得不在教育工作者本身,更多的是用我們的精神,用我們走過的路,來鼓舞他們,點燃他們,讓他們能夠獲得非常大的信心。
所以,我們組建了一個醫生圈子,就叫靈蘭校友,互相去激勵。
讓單個的醫生看到——不是全世界只有我一個青年中醫,而是全世界有很多跟我一樣、正在努力,未來能夠成為非常優秀的醫生的人。
舉辦靈蘭行醫進階班這段時間,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們教育是點燃,但僅僅點燃是不夠的,還需要給各種各樣的方法。
我覺得事業是需要跟產業進行結合的,整個靈蘭書院的教育模型裡面,我們把它稱為叫“1+X”,目前是“1+4”。
這個“1”,是一個必修課程內容,我們把這門課叫“行醫訣竅”。我是親自參與這堂課的教學,把“大醫精誠”這個理念,細化為指導中醫執業的方法,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大醫精誠”不是口號,不是一段我們背誦的內容,而是可以在臨床過程中有具體的方法和實踐的,包括如何接診病人,如何做診療交付等等。
這一整套的內容,其實是在學習過程中,讓醫生產生最大變化的核心的內容,我們叫“行醫訣竅”。
在這個“1-行醫訣竅”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有專業的內容課程,就是“X-專業門徑”,目前我們挑選的都是具備一個完整的中醫體系的課程。
同時(學員)需要有一個臨床場景,要做這種場景化的教學。他學完之後就可以在臨床中運用和實踐,然後在實際臨床中,我們的老師都能夠進行一個長期的指導。這個模式,就是我們去年開始推展的“靈蘭醫塾”的模型。
05丨書院、學田與產業孵化
我們認為教育,除了點燃之外,培養人之外,更重要一點在於:成就他人。所以我們後面教育的這個部分,會慢慢發展為孵化和投資的模式。
基於這種模式,靈蘭已經做出了幾個比較成熟的、已經活下來的體系。
第一個就是靈蘭醫療機構——靈蘭中醫館。同時,我們也孵化了一個把中醫日用品、中醫外用藥做成標準的、有批號的日用品的平臺,叫“超有顏”。
“超有顏”從去年成立到現在,已經活得非常好了,而且很有影響力。最近在跟北京中醫藥大學做一些生活化產品的聯合研製。
同時,我們計劃針對有學術體系的老師,開始做“學術醫聯體”,把老師的體系推廣到全國。
教育不僅僅是培養人才,還可以成就人才,同時還能跟產業進行結合。
這就讓我想起,其實過去古代的書院,是有兩個部分組成的,一部分叫書院,一部分叫學田。
書院就是事業,是一個為人類服務的事業。學田,是能夠支撐書院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或者說,叫商業化的一些內容所在。
我們現在靈蘭書院的學田部分,都比我們書院本身發展的要好。
所以我覺得書院的一個良好發展模式:是由書院來培養人才,同時把書院的人才放到產業裡形成“學田”,由“學田”來反哺書院。
如果能有這樣的“書院—學田—書院”的發展模式,我們的書院發展應該能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這部分,靈蘭已經做了一些嘗試,今天分享給各位老師。最後,希望下一屆的中醫書院發展論壇更加壯大。謝謝諸位!
版權聲明:本文整理自靈蘭創始人蔡仲遜先生2023年4月2日在“中醫書院發展論壇”現場演講,原標題為《從專病治療看中醫書院教育》。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