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我治疑難病:這2個失敗病例,值得思索 我治疑難病:這2個失敗病例,值得思索作者: Admin / 2023 年 4 月 9 日 中醫書友會 第347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所謂疑難病症,一是長期未明確診斷,而是長期治療效果不滿意。本文所列舉的三則疑難病,除了最後一個得到妥善的治療,作者記錄前兩個疑難病失敗的過程和思考,尤其值得我們借鑑。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疑難病證診治得失三則 作者/王錫安 所謂疑難病證,一是長期未明確診斷;二是長期治療效果不滿意者。現筆者例舉三則病案,言其得失。 1、肝脾腫大案 吉某:女,43歲,小學教師,1970年3月25日初診。1969年10月自己偶而發現腹部有一腫塊而去當地醫院就診,後轉至某醫學院附屬醫院進行診治。經B超等檢查提示為“肝脾腫大“,疑有肝硬變,由內科保守治療。適逢筆者在該地而請診治。 檢查:腹軟,肝在肋下2cm,邊緣整齊但質地較硬,脾在肋下4cm,質地亦較硬,但無蜘蛛痣及肝掌。患者年輕時有瘧疾史,否認有肝炎和血吸蟲病接觸史。血常規,大小便常規以及肝功能多次檢查均屬正常,僅面部及皮膚較前稍黑。 據此,筆者以中醫之“症瘕”辨治,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劑,藥如大黃、桃仁、穿山甲、赤芍、當歸、莪術,三稜、牡蠣、青皮、陳皮、鱉甲、丹參等,西藥則用保肝藥物,但療效始終不明顯。 其後,每年患者都要去市級以上醫院進行復查診治,檢查結果均為“肝脾腫大,原因待查”,且左側脾臟有逐漸增大之趨勢。時至1973年秋,因多方診治無結果,面部及皮膚色素沉若加重,而去上海就醫。上海某大醫院診斷亦同前。但在治療上,因考慮長期內科治療無效,而提出行脾切除術。 術中發現緊貼左腎附近有一大腫塊,經病理診斷為“副節細胞瘤”,為一少見病例。該院將這一腫瘤當作標本收存。術後病人亦未有明顯好轉,於1974年5月病故。 按 此病實屬疑難病,囿於當時醫療診治水平,在長達5年時間內均誤診為“肝脾腫大”,以致貽誤病機。中醫辨證雖屬合理,但由於該病罕見、難治,故效果也差。因此,對這類疾病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治療,或許能延長患者生命。 2、腹部腫塊伴黃疸案 周某,男,48歲,幹部。1983年12月19日因腹瀉伴黃疸,被某部隊醫院以“急性黃疸肝炎”收治入院。入院後,在體查時發現劍突下有一斜長形腫塊,因而懷疑有腫瘤之可能,遂於同年12月26日轉至某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外科。 入院時病人精神欠佳,食慾不振,全身皮膚及鞏膜深度黃染,心率50次/min,血壓19.5/17.5kPa,心前區可聞及Ⅱ~Ⅲ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腹軟,肝脾未觸及,膽囊區有壓痛,劍突下有一約1.5cm×5.5cm之腫塊,質地較硬,左鎖骨上淋巴結有兩處如黃豆大小。 12月27日肝功能示:Ⅱ80u,TBIL85μmol/L,DBIL7.64μmol/L,ALT 134u,AMS 16u,r-GT80u,ALP 12.5u,HBsAg(-)。以往有高血壓史,1年前曾患過腦出血,留有後遺症,發病伊始無發熱。 入院後擬診:①阻塞性黃疸;②腹部腫塊待查;③胰腺癌。 由於病情複雜,入院後又作了一系列會診和檢查。胃腸鋇餐示:胃及十二指腸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B超示:肝左葉後與腹主動脈之間有一1.5cmX5.5cm實質性結節;膽囊內有多枚結石。因仍不能判斷腫塊性質。擬行剖腹探查,但遭其家屬拒絕,無奈只好先行保守治療。此後病情加重,黃疸進一步加深,並伴全身皮膚瘙癢,飲食銳誠。 此時餘去探視,憑脈辨證,結合病史,以為阻塞性黃疸為結石所致,遂以清熱利溼,疏肝利膽之方以投石問路,藥如大黃、茵陳、梔子、木通、茯苓、澤瀉、柴胡、厚朴等,病人信心不足,7劑藥竟服了20天,效果亦不著。 1984年1月20日再診,考慮黃疸為腫塊所致,遂改投清熱利溼,軟堅散結之劑,酌加抗癌之品,藥如柴胡、鬱金、大黃、穿山甲、莪術、三稜、海藻、薏苡仁,澤漆、水蛭、牡蠣、石見穿等,孰料改用此藥,效機立見,首先瘙癢停止,繼則黃疸日消,諸證悉減。 1月26日檢查示,II 60u,ALT 101u;2月8日II 20u,ALT 84u,腫塊已觸摸不清。2月14日自動出院繼續中藥治療。3月24日再查II 5u,TBIL 0.2μmol/L,ALT 59u。 其後在長達10年時間內,不僅各方面都恢復正常,且原先因腦出血所致的後遺症也一併康復,並能正常工作。 然至1993年4月,同一部位又出現腫塊,但無黃疸出現。同年9月左鎖骨上下均出現腫塊,遂取左鎖骨下腫塊進行病理切片,診斷為:“腺癌轉移”。 餘再投前時之方藥,無效,其後又多次調整方藥,於事無補,1994年7月11日死亡。 按 此屬疑難病亦可成立,因患者拒絕手術探查:在長達10年時間內不知腫塊為何。早期中藥治療的療效是明顯、確切的;後期中藥治療無效,是否因腫塊惡變之故?或是“邪毒熾盛、正不勝邪”之因,值得思索。 3、下肢痿軟案 楊某,女,33歲,會計。自1991年9月起,漸感兩下肢痿軟無力,步履維艱,每行走百餘步就需休息。當地醫院曾給維生素、地巴唑等治療無效。 1991年10月起,病人曾4次去蚌埠、南京、青島和上海等醫院求治,以上海檢查最為詳細,但各種檢查的參數值均在正常範圍,其中包括血、大小便、肝功能、電解質、抗“O”,RF因子、血沉、肌電、肌紅蛋白以及免疫功能等。曾擬診為重症肌無力,但使用乙酰膽鹼類藥物進行診斷性治療也無效。 1992年1月在上海治療期間開始接受中醫治療,醫者按陽痿辨治,用藥如杜仲、菟絲子、鎖陽、巴戟天,枸杞、鹿角膠、細辛、鹿銜草等,服藥長達3個月,不僅無效,反有加重之勢。 1992年8月邀餘診治,筆者亦按“痿證”辨證,方用三妙丸加誠:藥如黃柏、蒼朮、萆薢、澤瀉、虎杖、薏苡仁、黃連、木瓜、牛膝、茯苓、山藥等。 5劑後,病情改善,15劑以後行走基本正常,30劑後病人痊癒,隨訪3年未復發。 按 此病中醫屬“痿證”明矣,但西醫則無法確定病名。“痿證”之治,重在辨證,因溼熱釀成者居多,以肝腎不足所致者亦不少。因1991年安徽遇水災,患者所在地區於淮河下游,水災達數十天之久,故病與“溼熱”有關。經雲:“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大筋緛(ruan)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餘用清熱利溼之劑:是“謹守病機”,故獲效。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7)》丨作者/王錫安丨薦稿/張春雲丨編輯/居業丨校對/曾慧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